陈 思
新工科的提出是教育部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变革的有利尝试,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新工科是对当前工程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和工程学科发展规律的反思,是对传统工科的扬弃,旨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其路径为新兴和新生学科的创设及整合性思维引导的工程教育知识体系重构、知识生产模式创新和知识组织制度变革,以及工程教育新范式引领的学科专业结构、知识体系、工程教育方式、工程教育资源和工程教育标准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目标是实现工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 “耦合”[1]。
在目前的教学中,为解决传统工程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教育、创业教育的实际问题,解决高等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2]。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内蒙古工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根据工程教育知识体系的要求,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的结合,针对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复合型的需求与高校教育体系相对滞后性的问题,以与企业共建合作工作室作为改革的载体,大力推行 “学践赛”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企业协同育人的工程教学平台, 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以致用,提升创新设计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专业的认同感。
工作室模式的教学中心就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纺织专业作为一个实践类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实际动手操作。工作室模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满足了纺织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增强了课程的创作性和实践性。建立在学校中的工作室多数依托于企业资源,是一种新型的校企产学研联盟形式,是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为技术供给方,按照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的原则,共同开展的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3],进入到 “互动合作育人” 的深层次阶段[4]。
依托企业的资源,课题组针对纺织工程专业在学院建立了 “针织产品工作室”,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在针织类课程的教学中,积极采用工作室模式,即将课堂搬到工作室中,学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工作室教学模式当中,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和辅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互换。针对工作室模式教学的特殊性,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需要进行改革。
2.2.1 教材的选用
工作室模式教学所针对的学生是具有基础理论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选用设计实践类教材,包含大量实例设计,让学生自行完成设计制作,实现 “学中做,做中学” 的主动学习模式。
2.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引入讨论课,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在实际动手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并在这种氛围的驱动下,力求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主动发现问题及探究解决方案。以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为例,鼓励学生在选题方面尽可能 “创新”,在设计内容的组织上尽可能 “严谨”,使学生完成的课程选题新颖,涉及面广,有实用价值。[5]在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中,力求达到学生能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设计表述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改进方向,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学生需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去改进作业,同时建立起考核评价体系。此外,课程设计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做到人人参与教学,师生互动教学。
2.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摒弃纸质试卷考试的模式,采用期终作业形式进行考核。作业的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设计与制作实物,重点考察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最终成绩中加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不仅仅包括到课率等传统的评价指标,还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与教师互动等。此种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侧重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工作室模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在新工科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此种教学方法是在深入调研纺织专业的特点、地方产业特色和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之后开始实施的。通过对教学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使学生提高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且对本专业课程所学内容在未来工作中的应用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