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规划的现状研究
——基于HD区学校课程规划文本的分析

2019-03-26 01:16刘汝明
关键词:规划文本资源

柯 珊,刘汝明

课程改革是国家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要看课程的育人质量的高低。学校根据发展实际,研制课程规划,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是课程改革赋予学校的责任和权力。在学校层面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就要提升学校课程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促进各级各类课程的合理开设与实施,完成各学段的课程育人目标。[1]

有研究表明,“区分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专业与否的标志就是专业方案的有无”,而且,“称得上专业的实践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专业方案的拟订、方案的实施与结果评估。”[2]因此,从理论上讲,要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必须提高教学专业实践的质量,而要提高教学专业实践的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方案的专业化水平。学校课程规划就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方案,分析、研究学校的课程规划,指导学校研制科学、有效的课程规划,是提升学校育人价值的前提。[3](p122-123)

需要明确的是,本文中提到的课程规划主要指学校课程规划的文本,是学校在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的规定下,在对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学校现实条件为基础,从多个维度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文本结果,其中包括对学校基本情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可进行操作性措施的整体性规定。[4]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分析设计

(一)分析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HD区100所小学、66所初中、36所高中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学校的课程规划文本进行了定量分析与研究。

(二)分析工具

为了更好地指导区域内中小学校撰写更为科学、有效的课程规划,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研制了《学校课程建设工作手册(试用)》。在手册中,对学校进行课程规划的基本理论、意义与价值、研制流程、文本体例、典型案例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根据《学校课程建设工作手册(试用)》及相关课程理论,我们编制了课程规划文本分析的指标体系,并经过多次研讨和预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反复修正,最终形成了包括9项一级指标、35项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5]

表1. 课程规划定量分析指标体系

运用该指标体系,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对202份课程规划文本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所应用的计量方法是:文本中涉及到某一项指标,计作1;若没有涉及,则计作0。在对课程规划文本进行分析时,一方面,要考察课程规划文本中是否涉及了9项一级指标;另一方面,要详细分析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的呈现情况。

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分析结果

(一)义务教育学段课程规划文本的分析结果

依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从对义务教育学段166份课程规划文本统计结果的整体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规划的实际情况。

图1 义务教育学段课程规划文本的一级指标分析柱状图

图1为义务教育学段课程规划文本一级指标呈现的整体情况。其中,最为理想的是“课程结构”,统计结果为160,即说明在166所学校中,有160所学校在其课程规划时,考虑到了“课程结构”;相反,得分最低的是“资源选择与使用”,只有29,说明在166所学校中,只有29所学校在课程规划时,考虑了“课程资源的选择与使用”。

图2 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平均水平的对比雷达图

图2是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平均水平的对比雷达图。从图中可看出,课程规划文本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分析结果,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背景分析”一级指标的统计结果为149,各项二级指标统计结果的平均值为83,这说明尽管有149所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都考虑到了“背景分析”这一指标,但是在进行背景分析时,却对本应该涉及到的社会需求、学校历史传统与特色等具体指标,考虑不足,背景分析也不够详实、全面。

“资源选择与使用”一级指标的统计结果为29,各项二级指标统计结果的平均值却是42,这说明虽然只有29所学校在其课程规划文本中涉及了“资源选择与使用”这项内容,但实际情况却是,有更多的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都考虑到了“资源选择与使用”中所包含的校外资源选择、学科课程资源积累等具体内容,并在课程规划文本中有所呈现。只是这些学校没有意识到这些内容其实就是“资源选择与使用”的具体呈现。

(二)高中学校课程规划文本的分析结果

分析36份高中学校课程规划文本,我们发现,在9项一级指标中,“指导思想”和“课程实施”的统计结果得分最高,说明绝大多数学校在撰写课程规划时,都考虑到了指导思想和课程实施的相关内容;而“资源选择与使用”一级指标的得分只有9,说明在36所学校中,只有9所学校考虑到了资源建设的内容,在所有学校中所占比例只有25%。

图3 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平均水平的对比雷达图

对比分析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平均水平,如图3所示,大部分一级指标的统计结果都要优于其对应的二级指标的平均值。这说明学校在撰写课程规划时,对应该要涉及的一级指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却对这些一级指标所应包含的二级指标重视不足,尤其是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这两项的重视程度更是不够。一级指标的分析结果明显高于二级指标平均值,这就说明学校尽管知道“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是课程规划的重要方面,但是对这两方面的考虑却不够细致和全面,这也必将直接影响学校课程育人的方向和最终效果。

另外,在“资源选择与使用”这项指标中,其二级指标平均值大于一级指标,这说明有部分学校在其课程规划中,尽管没有提到“资源选择与使用”这项一级指标,但是在课程规划的其它部分却提到了关于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这表明学校有一定的资源建设意识,只是对课程规划的规范性了解不足,在资源意识上也存在偏弱的问题。

(三)学校课程规划文本分析结果中的典型问题

通过对课程规划文本的分析,在了解学校课程规划整体情况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存在下列较为典型的问题。

一是课程规划定位存在偏差。有不少学校不理解什么是课程规划,或写成行政管理要求,或理解为课程设置表、文件摘抄、选课分班方案等。另外,还有些学校的课程规划更多的是站在教师的角度,甚至是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课程,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是课程规划文本存在结构性缺失。部分学校的课程规划存在指标缺失的情况,在其规划中对于某些规范性的指标完全没有涉及,即使有些一级指标有所涉及,但其包含的二级指标,或者缺失,或者表述不够清晰。这说明部分学校对于课程规划的撰写规范与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不明确。

三是课程规划的背景分析不足。部分学校的课程规划缺乏背景分析,使得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等缺少现实依据、缺乏应用的针对性。另外,关于背景分析的要素也不完整,特别是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分析不足。尽管有些学校也进行了课程背景的SWOT分析,却没有依据分析结果做出相应的课程规划,进而导致“背景分析”与“课程建设”出现脱节的问题。

四是课程目标的指导性不强。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设置课程目标;部分学校的课程目标不够清晰、准确,有些部分过于抽象,无法指导课程规划、课程实施等;还有些学校的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的关联性不强,导致目标“形同虚设”,无法通过课程结构的建设和课程实施得以实现。此外,大部分学校的课程目标很少考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缺乏素养导向,导致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不准确。

五是课程结构缺乏学校特色。尤其是对高中学校而言,如何实现特色发展,关键在于对课程体系的特色化建设。在分析高中学校的课程规划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的课程结构缺乏本校特色;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完整的课程结构,只是罗列了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阐述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也缺乏与背景分析、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

六是课程实施的阐述不清晰。部分学校在课程规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若干关键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如,为了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要如何设计教学与学习活动?校本课程该如何开发、实施、管理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择?学校的教研活动如何开展,如何保证课程实施的顺利推进?这些对课程实施阐述不清晰的问题,导致课程规划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性不强,教师也无法依据课程规划进行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导致学校的课程规划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各成一体,课程规划失去意义,教师的教学无据可依。[6]

七是课程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在课程评价方面,部分学校完全没有涉及,而涉及到的学校,也有相当一部分只谈了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从科学性来讲,课程规划是学校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的总方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以及对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评价。[7]

八是资源建设意识不强。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进行课程规划的背景条件。但是从课程规划的定量分析来看,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意识不强,没有在课程规划中谈及资源的选择与使用,尤其是关于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三、学校课程规划的优化策略

(一)夯实学校课程规划的理论知识基础

究竟什么是学校课程规划?研制课程规划需要哪些基础和方法?如何把握三级课程的关系?如何解读国家与地方的课程政策?如何落实学校的育人理念?如何分析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课程规划有哪些模式?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涉及到学校课程规划的相关理论。以往,学校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而在课程规划方面意识薄弱。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学校课程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必要之举,而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中所暴露出的种种困难与问题,也充分表明学校在课程规划相关理论方面的欠缺。因此,有必要通过及时、有效、增强针对性的方式,来夯实学校课程规划的理论知识基础,提升学校的课程意识,为学校进行课程规划做好准备。

(二)增强学校课程规划的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课程规划文本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学校进行课程规划的实践能力亟待提升。笔者在到校调研的过程中,在与学校主管课程的干部教师交流时发现,尽管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课程建设和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困难,无法将相关理论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这就需要有关教研部门,组织各学校负责课程规划的干部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享、实践操作、专家点评、交流互动等方式,提升学校课程规划的实践能力,帮助学校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研究解决课程建设的问题,进而优化学校课程规划的质量。

(三)增强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意识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我们认为,中小学在课程规划方面,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学校课程资源意识薄弱的弊端,引导学校要充分考虑到课程资源建设在学校课程规划、课程实施等方面的重要性。笔者所在区域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目前有国家级高新企业6 000余家、中关村高新企业9 000余家、区重点企业500余家,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所全国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有各类培训机构,还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场馆。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HD区各学校确实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增强课程资源建设的意识,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区域内潜在的课程资源,来提升学校课程规划的质量,为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建立学校课程规划的自我评估体系

课程规划是学校内部的重要工作,尽管可借助学区、区域等外部力量,但是真正决定学校课程规划质量的,还是学校自身的力量。因此,就有必要建立一套学校课程规划的自我评估体系,帮助学校在课程规划前、课程规划中、课程实施等环节进行及时、灵活的自我评价,并对发现的问题随时做出调整。[8]课程规划是一项动态的活动,并非完成了课程规划文本的撰写,就大功告成。最重要的是,学校要能够依据课程规划来指导、引领、落实学校育人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可随时随地以课程规划的自我评估体系为量规,来衡量学校课程规划的适切性、规范性、操作性和一致性等。

(五)开发提升学校课程规划能力的区域研修课程

通过以上202份课程规划文本的定量分析及笔者的到校调研,可发现,当前学校的课程规划能力亟待提升。这就需要区域的课程指导部门能够针对学校需求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规划区域研修课程,来有效提升区域内学校的课程规划能力,进而提升学校的课程育人质量。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9](p10)学校应依据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规划。特别是在国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只有以实践指导与问题解决为导向,建立起学校课程规划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学校的课程规划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准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存在的优势与问题,明晰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升学校课程规划的质量,才能扎实有效地使国家课程改革得到真正的落实。

猜你喜欢
规划文本资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资源回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规划·样本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