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寺北朝供养人服饰调查与研究

2019-03-26 05:54郭文环
丝绸之路 2019年4期
关键词:石窟寺供养人服饰

郭文环

(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庆阳745002)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25 公里处,造像开凿于覆钟山下的白垩纪黄砂岩上,由北魏泾州刺史系康生主持开凿,现存窟龛308 个、造像2429 身、石碑8 通、墨书题记152 平方米、壁画彩绘90 多平方米、古建遗迹3 处,是陇东地区一处著名的佛教石窟遗存,也是甘肃规模较大的石窟群之一。北石窟寺的北朝窟龛供养人浮雕在窟龛内或窟龛下方。供养人服饰是世俗服饰的缩影,为我们研究陇东地区的世俗服饰提供了可依据的素材。

一、北石窟寺北朝时期供养人像服饰资料概述

据调查统计,北石窟寺北朝窟龛内有供养人像的洞窟共有8 个。分别为北魏时期的113 窟、229窟、237 龛、244 窟以及北1 号窟,西魏时期的44窟、70 窟、199 龛。从表现形式来看,供养人像均为浮雕人像。从分布时代来看,北魏和西魏均有窟龛内浮雕供养人,而北周没有。供养人像分布在窟壁两侧下层或龛基旁、龛楣处,并且多为模式统一的单身列队像,没有主从关系及仪仗行列,且多个供养人供养一个中小型窟(龛),或者一个供养人供养大中型窟内的一个佛龛。供养人中男性、女性都有,男性和女性同时出现的洞窟有113 窟、229 窟;男性单独出现的有237 龛、244 窟、44 窟、70 窟;女性单独出现的有199 龛。

二、男性供养人服饰

(一)首服

237 龛东壁龛外南侧男供养人的头戴首服,关于此形制的首服目前无确切记载。查阅北朝时期的文物图像时发现,此首服与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的高冠侍从首服相似。洛阳永宁寺目前出土的高冠侍从头像(原Ⅳ型影塑戴冠头像),其高冠高度不等,高者与头部等长,呈四棱柱状,冠顶中部压出一横褶,形成前低后高两个顶部,因冠为四棱柱状。237龛供养人侧身站立,此时的首服为前低后高两个部分,此冠的高度较永宁寺侍从头像稍低,从比例来看,此冠高度为头长的1/2,也称得上为高冠。

244 窟内北壁下部从西向东第三身男供养人头戴小冠(见图1)。小冠的高度、广度皆逊于一般的冠。244 窟的供养人所戴小冠前面为半圆平顶,后面升起成斜坡尖突,戴时只能罩住发髻,是在西晋时期由东汉的平上帻发展而来,一般多用于便服。这种帽式在北朝时期的文物图像中极为常见,如河南省北魏元邵墓出土的彩绘琵琶俑,洛阳北魏王温墓出土的弹琵琶女乐俑、击鼓女乐俑,河北省磁县北齐尧峻墓出土的文吏俑、小冠俑,东魏茹茹公主墓壁画中的文吏俑等。

图1 北石窟寺244 窟北壁男供养人像

图2 北石窟寺44 窟北壁下层男供养人像(《陇东石窟》,文物出版社1987 年版,图66)

44 窟北壁外侧长跪男供养人,头戴风帽(见图2)。风帽亦叫风兜,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因能抵御风寒而得名,帽下有群,戴时可以兜住耳朵。44 窟供养人所戴风帽,圆顶有帽群,帽群长度较短,刚好包住耳朵。现存文物图像中与44 窟风帽类似的有河南元邵墓出土的彩绘骑马击鼓俑、骑从俑,山西宋绍祖墓胡人伎乐俑、雁北师院M2 胡人伎乐俑、司马金龙墓牵驼俑等。

图3 北石窟寺北1 号窟中心柱下层东面龛龛楣男供养人像

(二)身衣

北朝时汉族男性的服饰主要有衫和袍等。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区别,主要从袖子来进行区分,袍的袖肘处下垂的部分称为“袂”,袖端有收口的“祛”,“祛”略窄于“袂”,因此袖口往往是收敛起来的,而衫不受衣“祛”的限制,衫子日趋宽博,加之北魏流行“褒衣博带”式、服饰,有端庄隆重之感,在佛教石窟造像中,更能表现供养人对佛的虔诚之心。113 窟北壁3 身男供养人和229 窟东壁坛下南侧男供养人均着交领广袖长衫。237 龛东壁龛外南侧的男性供养人着对襟长衫,内着圆领内衣,手提衣角于胸前。244 窟内北壁最东侧供养人着对襟长衫(见图1),腰间系带打结,长衫拖地,袖角尖锐垂至膝处,其后4 身着交领广袖长衫。70 窟的供养人服饰虽漫漶不清,但从轮廓上也能大约看出身衣为宽大形制。这种广袖长衫与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大墓墓道壁画中的仪仗队列中的人物像,甘肃石拱寺石窟11 窟前壁西侧男供养人像、6 窟前壁东侧男供养人像等的身衣风格相似。

北1 号窟中心柱下层东面龛龛楣上方男供养人着裤褶(见图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特别是鲜卑政权的建立,北方少数民族在长期狩猎和游牧中使用的裤子传入中原,上衣下裤的样式慢慢被人们接受。颜师古注《急就篇》:“褶,谓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如袍,短身而广袖。一说左衽之袍也。”由此可见褶为上衣,且短身宽袖。北朝后期受“魏晋风度”的影响加宽袖口,形成宽袖褶服,北1 号窟的供养人所穿正是这种短身广袖褶衣,袖口末端宽大下垂,内着圆领内衣。下部着大口裤,在膝盖处为方便行动用带子系缚,称为缚裤。王国维先生在《胡服考》一文在对“裤褶”的考证中指出,魏晋南北朝时,袴褶应用广泛,北朝时期最盛,可作为常服和朝服穿用。从目前出土文物来看,宽袖褶服与缚裤搭配的有河南元邵墓出土的文吏俑、骑从俑,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出土仪卫俑,陕西长武县丁家乡直谷村出土的北魏佛教郭伏安造像中供养人像。

44 窟北壁外侧供养人(见图2),上身穿西域风格的圆领窄袖上衣。

(三)足衣

北石窟寺的男性供养人足衣形式简单,大多为圆头履。113 窟北壁最西侧一身供养人着圆头履,中间一身供养人履头偏方形。229 窟东壁坛下南侧及244 窟供养人(见图1)着圆头履。北1 号窟、44 窟、237 龛供养人从轮脚部轮廓判断其足衣形制简单。

三、女性供养人服饰

(一)首服

229 窟北壁坛下东侧浮雕女供养人高冠束发(见图4)。供养人侧脸头部左转。从侧面看冠呈现为前低后高两部分,前部微翘,后部为突起的三角形,束发于冠的中间。与此头衣相似的有山西大同县陈庄北魏墓葬中出土戴冠陶女侍俑头像(原M1:8型)、云冈石窟11 窟外壁供养人的首服样式。其余女供养人像头部因风化等原因,漫漶不清,仅剩轮廓,大多为单髻无冠。

(二)身衣

北朝时期襦裙为女子最常见的穿着。北石窟寺113 窟、229 窟、199 龛供养人均着宽袖襦衫,袖口垂至膝处,且袖角尖锐。北魏迁都洛阳后宽袖襦衫大为流行,上至贵族,下至劳动者,都有穿着,为解决宽大的袖口对劳动带来的不便,通常将袖口系于身后。裙是从下裳演变而来的一种服饰,《释名·释衣服》:“裙,下裳也。”襦裙的穿法有襦衫覆于裙子之上和襦衫掖于裙子之中两种穿法,北石窟寺113 窟、229 窟、199 龛的女性供养人襦裙穿法为前者,在细节处略有不同。113 窟女供养人(见图5),上身均着交领及腰宽袖襦衫,西侧女供养人下着裙;东侧女供养人着间色裙。229 窟女供养人(见图4)上着交领宽袖长襦衫,内着圆领白色内衣,下身搭配间色裙。199 龛女供养人,其身着双领下垂宽袖长襦衣,下着裙,腰部束宽带。现存文物图像与以上三个洞窟供养人身衣形制类似的有:河南偃师染华墓出土的执箕俑、抱瓶俑等,河北磁县东陈村尧赵氏墓女侍俑,陕西咸阳北周武帝孝陵侍女俑、踏碓俑等。

图5 北石窟寺113 窟南壁女供养人像

(三)足衣

北石窟寺女供养人的足衣也是十分简单,113窟、229 窟、199 龛的女供养人足衣都是圆头履。

四、北石窟寺供养人服饰基本特点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上述8 个洞窟供养人服饰的描述,可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北石窟寺供养人服饰种类多样化,服饰搭配简单

北石窟寺的供养人服饰从种类看较丰富,但搭配简单。北石窟寺的供养人服饰样式我们看到大多只有最外一层的服饰,内部多无搭配服饰显现,仅北1 号窟和229 窟的供养人可以看出其外衣内有圆领内衣。北石窟寺的造像采用圆雕和半圆雕的方式直接雕刻在崖体上,供养人采用浮雕的方式刻在所供养洞窟的不同位置,相对于窟内造像而言,所显比例较小。加之供养人造像雕刻时由于北石窟寺崖体为白垩纪黄砂岩,质地较软,所以在局部的雕刻上,没有石灰岩造像、泥塑造像以及彩绘人物造像具体细腻。因此,北石窟寺供养人像大多仅见外衣,搭配简单。

(二)北石窟寺供养人服饰风格胡汉并存

北石窟寺供养人服饰既有汉服,也有少数民族风格的风帽、袴褶、窄袖圆领上衣。北石窟寺开凿于孝文帝迁都后,孝文帝为了加强统治,接受汉族的文化,采取一系列的汉化措施,与服饰有关的就是提倡汉服禁胡服,此时多为“褒衣博带”的汉式服饰,如男性供养人的长衫和女性供养人襦衫的宽袖,就是受其思想的影响,袖口不断加宽,垂至膝处,同时,尖锐的袖角让人物轻盈灵动。服饰联系着礼教,是社会等级、地位的象征,服饰的改制不可能一蹴而就,过程是缓慢的,要是能令行禁止,就不存在“禁”胡服一说。同时,北石窟寺所在庆阳地区,北朝时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2004 年宁县出土的《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颂》记述了正始元年(504)豳州刺史山累带头兴建三级浮图的情况。碑阴镌刻捐款者名录,涉及民族有汉族、羌族、屠各、氐族、卢水胡、粟特胡、鲜卑。加之北魏晚期由于政局的动荡,在新形势下,此时北朝的服饰就表现出胡汉并存与融合趋势。北1 号窟供养人服饰,上身着短褶服,受北魏褒衣博带的影响,袖口宽大,而下身着具有胡服特点的袴,44 窟出现了具有少数民族风的风帽和窄袖圆领上衣这都是文化融合并存的表现。

(三)北石窟寺供养人服饰样式和风格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

与同时期的文物图像进行对比,发现与北石窟寺北朝时期供养人服饰风格类似的大多出现在陇东地区以东,如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区,这些地区即为当时中原文化覆盖区域。相似风格的服饰反映了北石窟寺受其影响较深。个例的出现也是北朝文化交流的影射,如237 龛男供养人首服与洛阳永宁寺出土的影塑头像首服相似,229 窟供养人的首服与山西大同县陈庄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戴冠陶女侍俑头像和云冈石窟11 窟外壁供养人的首服相似。大同和洛阳先后是北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石窟寺地区出现与其类似的首服,说明北石窟寺地区北朝时期是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造成这一原因与北石窟寺北朝时期位于丝绸之路上有密切关系。北石窟寺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段,在北朝时期其属于东段陇右道,线路为从洛阳出发到长安,再沿泾河河谷西上,最后到达今天的固原,过固原,到靖远,度过黄河,到达河西走廊。汉代史学家班彪所作《北征赋》中,记载了他为逃避战乱从长安到武威,其中涉及到的路线,正好与上述陇右道路线相吻合。丝绸之路不仅运输货物,同时也传播文化,这些地区的服饰样式也随之传播。

(四)北石窟寺供养人服饰重实用性

小冠、高冠、风帽、裤褶、广袖长衫、襦裙、圆头履都是流行于北朝的时期的常服,作为常服其实用性突出。如北1 号窟供养人着缚裤,便于日常行动。44 窟供养人风帽,仅盖住双耳,没有披至颈背,样式简单,更加实用。北石窟寺供养人的身衣形制简单明了且搭配方便行走的圆头履。这些与供养人社会地位有关,通过与同时期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图像中服饰类型和搭配的对比发现,所着的这些服饰类型的人其社会地位均不高,多为从事劳作之人。113窟窟内南壁供养人内侧墨书:“旧日施主二人□”,北侧供养人内侧墨书:“往日施主三人不知名也”,这两句题记反映出113 窟的供养人地位不高,其名字可以一笔带过。其次,这与北朝时期庆阳地区畜牧业和农业混合的经济生活有关,为了方便从事耕种和畜牧活动,服饰在细节上不断进行着调整,方便其日常生产劳作。

五、结语

北石窟寺作为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最大的佛教石窟寺,其北朝时期供养人服饰表现出种类丰富、风格胡汉并存、穿搭重实用性以及其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等特点。这是受到北朝时期的统治政策、文化交流、区域经济生活以及供养人社会地位、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供养人的服饰的这些特征是北朝当地世俗服饰特点的映射,这丰富了对北朝时陇东地区的供养人服饰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北朝时期世俗服饰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区域性资料。

猜你喜欢
石窟寺供养人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 “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
雪人的服饰
千佛崖805窟供养人造像的几点思考
甘肃武威亥母洞石窟寺的几件西夏汉文文献考释
西夏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以供养人画像缺席现象为中心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西夏佛教艺术中的“家窟”与“公共窟”——瓜州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构成再探
实景漫游在巩义《石窟寺虚拟现实项目》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