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兼具传授知识和引领价值的任务,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沟通的纽带。而能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内在统一性,强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的话语权建设,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成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以“生活世界”的社会实践为关键环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基本前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中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话语统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4-002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既指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提出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具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作为承载着传递知识和引领价值的双重任务,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网络的开放,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发展趋势正在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建设迫在眉睫,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统一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要义。
一、思政课话语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理论之中
(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既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又有强大的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统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关键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二级学科,讲授的知识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展开,以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信仰,肩负着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使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范例,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突出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解释好中国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而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分析好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来建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明好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指导中国实践创造“中国奇迹”的理论根源。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建立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为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提供了指导思想[2]。只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代表工人阶级的阶级立场,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建构无产阶级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作为思政课程话语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统一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话语内容,可为我们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通过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经过学生头脑的加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将指导他们的言行举止,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历经170多年不断绽放真理的光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而成为举世公认的科学理论体系,始终指导着无产阶级的革命,始终引领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是讲授人类社会的知识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营养,善于从中国的伟大实践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讲好马克思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社会主义故事,彰显马克思恩格斯人格的高尚,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秉承人民至上的话语立场,将人民性作为话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关注人民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和价值性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该课程是其他三门课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是运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理论武器的关键环节,不仅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充满知识魅力和信仰力量。就知识性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原理、范畴、规律,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知识的传授既是载体,也是基础。就价值性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让学生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爱国报国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民主法制意识、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二、思政课话语统一于“生活世界”的社会实践
(一)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遭受了各种污蔑和诽谤,历经了种种磨难和考验,面对时代的拷问马克思主义总能临危不惧,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永葆青春和活力,乃至资产阶级理论家都承认其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追根溯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代同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具有自我革新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成就了马克思一生中第一大发现——唯物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认识并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在国家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走向成熟和理性,实践是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依据[3]。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包含科学的实践观和认识论,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过程需要使用学生生活中和社会实践中的鲜活案例丰富理论话语,证明实践观和认识论的正确性,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各种问题能够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从而全面提高认识和实践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特殊的理论课,引导和规范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仅要掌握知识理论体系,更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二者统一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
(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统一的关键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其生命力,实践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话语[4],实践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不断注入鲜活的实践因素,在真实的“生活世界”环境加深理论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立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发展规律,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引导,使受教育者产生稳定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的过程。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实践理解、运用、传播知识内容,将学生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实践检验、培育、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将内化的知识体系外化于行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内容,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贯彻实践原则,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内容,课上用实践案例丰富理论知识,课下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行为,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第一,贴近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授应以社会现实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事实出发,切实研究知识内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处,努力寻找各种认识和思想困惑的切入点,为上好思政课打下基础。第二,贴近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沉溺于讲授抽象的理论,要关注鲜活的案例,关注思想的聚焦点,关注生活化的形式和手段,否则会导致知识内容空洞化、形式化,使学生产生质疑、排斥的心理。第三,贴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外在实践和内在知识的融合,提高用知识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思政课话语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通过详细分析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从而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5]。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状态的价值追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理想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内容,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就要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着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着眼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满足、主体性的发挥、个性的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融入教学话语之中,让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真谛,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真正培养学生自由全面發展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要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政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主动增强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的自我教育意识,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支撑,将知识讲授和价值引导融入其中,不但为大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形成提供智力支持,还培养他们的学习、求真、向善、审美、实践、创造等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意志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中华民族情感,坚定理想信念,旨在促进个体实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统一的最终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运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也是全体人民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要符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满足大学生的多种需要,倾听大学生主体性话语的表达,适应各个领域的话语方式。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拔节孕穗期”,是知识体系建立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主要节点,也是培育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念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活和校园文化的丰富性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课程体系,更重视价值的引领,旨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做到明理、修身、立志、笃行。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的获得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6],要求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精神诉求,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在知识、思想、身心、发展、职业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要解决他们知识上的问题和困惑,还要帮助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具备正确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集体意识、竞争意识等。高校要针对各个年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帮助他们完成大学不同阶段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民主的方式和平等的态度充分沟通和交流,确立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培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四、思政课话语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前提
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7]128。遵循规律是古今中外众所周知的道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特定的规律,掌握和遵循规律是教师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规律分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这些规律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具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决定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面对复杂多样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做到两者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针对学生展开的课程要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以学术话语为主,教学过程就是话语交流的过程,知识理论就是话语表达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性主要依靠课堂的讲授来传达。目前,我国致力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学术话语虽晦涩难懂,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能随意弃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亦不可随意套用西方话语。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是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政治话语也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系统全面地表达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明确政治方向,增强政治认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正确认识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的关系,发挥学术话语的力量,提升政治话语的影响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统一的根本遵循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实效性的前提,掌握好教书育人规律,教书以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立德树人,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外,更要重视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使学生信念与行为达到知行合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分别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个人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国家社会价值诉求与学生价值诉求的融合和统一[8]。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来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但最终的目的在于运用规律。转化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亟需解决的问题,应设法将文本话语、学术话语、教材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将讲理论、讲政治融于生活之中,出发于中国的社会现实,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立足于国家立场和利益,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道路,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网络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价值观渗透的重要场所,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话语的干扰,思政课教师必须抢占网络话语阵地,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善的网络环境,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之间相互印证,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和辨别能力。其次,我们还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的经典话语丰富思政课话语体系,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感悟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最后,思政课教师关注大众话语将学术话语形象化、生动化,在课堂话语中增加学生关心的生活问题和社会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解释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从而让大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和现实的习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总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内在统一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生活世界”的社会实践的关键环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前提等四个方面。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坚持高校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最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8-05-05.
[2]史姗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及其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
[3]邱仁富.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J].学术论坛,2015(8).
[4]葛红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5]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李昊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生成机制与提升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9(6).
[7]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王天民.价值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
作者简介:刘秉亚(1985—),女,河南许昌人,黔西南州自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董惠安)
基金项目:2017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微阅读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课题编号:17GZQN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