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规划 微观细化 注重基础 深度学习 突显核心素养

2019-03-25 04:07赵恒
考试与评价 2019年11期
关键词:考纲试卷中考

赵恒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中学教育界一个热议的词语,各学科也陆续公布了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且逐渐将其作为教材编写和课程实施、评价的依据。在今年的中高考试卷中,我们不难发现,素养立意逐渐成为学科评价的一种发展趋势,2019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也体现了这一时代趋势。

一、试卷评价

(一)试卷分布有规律,表述简洁

近三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的分布和结构都很稳定,严格按照《2019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科目考试大纲》(后简称“考纲”)要求,这对于备考而言,有规律可循。例如:全卷100分,25道单选题,2道综合题,中国古代史20%,中国近现代史40%,世界古代史2%,世界近现代史35%,广东乡土历史3%,考点分布,均在考试范围内,无超纲。(详见下表)

(二)注重基础,贴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2019年考纲》要求,“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2019年的中考历史试题,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以单选题为例,炎帝黄帝的传说、商鞅变法的影响、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虎门销烟的史实、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太后西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奴隶贸易的原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张等等,相当一大部分依然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题部分,考查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的应用。

(三)注重学科素养的考查

《2019年考纲》规定:“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试卷中许多题目都体现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详情见表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单选第3题和26(1)问。

3. 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A. 西北地區民族关系紧张    B. 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 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 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此题源自《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具有双重素养的考察。一重是考察“史料实证意识”,要求学生能够依据史料提取有用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运用实证观念评价历史问题。其次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要求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这背后,反映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向“以素养为中心”。教材不完全等于课程内容,教材也无法直观、形象地呈现出课程体系期望学生从中获得的情感经验、史学方法和思维能力,也就意味着,不能“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

第26题(1)根据材料一,归纳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3分)

此题第一层面,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考核“历史解释”素养,要求学生聚焦这一特定的时间段内,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政治运动,又考查了学生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史的了解程度。这背后体现了试卷对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

(四)基于新材料、新情境下的能力考查

《2019年考纲》规定:“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注重考查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掌握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2019年省考试卷,选材来源多样,包括时间轴、正史记载、统计数据、柱状图、折线图、漫画、研究著述、名人言语、时政新闻等,多为考生日常较少见到的新材料。

其次,材料只是呈现方式和考查手段,创设出符合考生的问题情境,设问角度的多样,更有助于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解读、分析和解决能力。整套试卷的设问角度,包括主题归纳、材料信息归纳、提炼学者观点、漫画解读、因果联系、历史细节记忆等。

(五)反映热点,贴近现实

《2019年考纲》规定:“试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2019年试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回避时政热点和周年大事,例如:2019年5月中美贸易战,澳门回归2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这类时政或周年大事成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感受历史,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素材,也是向学生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良好素材。

(2)不回避新增考点。新增考点“炎帝黄帝的传说”、“西欧庄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推广”直接出现在试卷中,明确体现了考纲的内容导向性。

(3)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考查最终以现实为归宿。

历史的目的在于将过去的史实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借鉴。2019年省考卷的单选第14、15、17题、材料第26题,第27题的最后一问,都充分体现了历史功能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以史为鉴。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考的复习备考长达一年,一般情况进行三轮复习,时间漫长,高度紧张,在这一年中教学问题主要出现在两方面:

(一)教师层面:教师工作紧张,三轮复习战线长,制定的复习计划,易出现“前紧后松”、后期资料编写匆忙等情况;复习课上,老师愿多讲,但老师的讲解,不如学生的理解来得深刻;课堂或考试,常停留在知识的复现,对学科素养关注不够。

(二)学生层面:初三学生在漫长的一年备考中,学习的高亢状态难以持续;课堂上的学生容易出现“假学习”、“浅层学习”情况;尤其在第二学期的复习阶段,初三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更难保证。

三、改进措施及教学建议等

随着新中考的实行,2020年历史中考,用时延长到80分钟,试题的题型、题量和分值详见下表三:

[题 号 题 型 题 量 分 值 一 单项选择题 30题 60分 二 综合题 3题 40分 全卷 共33题 共100分 ]

综合题三题的考试内容将分别考查:一题中国史,一题外国史,一题中外结合。虽然考试的题量和分数分布出现变化,但相信中考改革依然会遵循延续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既有传承,也有突破,2019年省考试卷对2020年中考备考依然有所帮助。以下是笔者在精准提升课堂、复习规划与落实、聚焦个体辅导三个方面的个人思考。

(一)抓住第一阵地,精准提升课堂

(1)研读课标考纲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中考命题的根本依据,考纲是中考命题的指南针。因此中考备考的基本出发点是课标和考纲。近三年的省中考历史试题,全部都在考纲范围内,更凸显考纲的重要性。对于考纲,不局限于某个考点内容,而是要全部读懂、摸透,结合课标一齐吃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研究部编教材,主题引领教学

新学年,初中各阶段全面使用部编版教材,新教材具有新特点,需要一线老师尽快熟悉和适应,在研究的过程中,体会课改精神,改变传统课堂,倒逼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

针对部编版教材,内容繁多的特点,建议大单元整体设计,抓住单元主题,宏观着眼;一节课的教学中,有意将“学科素养目标”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我们在设计和编写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该按照“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的逻辑来表述。

(3)课堂方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参与

课堂是学生的学堂,而非老师的讲堂。漫长的复习备考过程,对学生和老师的专注力和毅力都是考验。教师在课堂的组织方式上,宜灵活开放,既有长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不失灵活度。课改以来,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发明了许多极富特色的课堂组织形式,其中,被大家提及最多,也是采用最多的毫无疑问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一组织方式,需要老师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如课堂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评价、小组的分工、小组的展示呈现及评价体系等等,稍有欠缺,极易导致小组合作走向“形式化”。

(4)关注学生的“学”,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课改以来的教学设计,强调从以“教学/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出现了学案、导学案等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辅助资料。

结合我校申报的顺德区“十三五”规划课题《学历案,推动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的研究,力争把学历案带入日常课堂,引导师生把课堂学习重点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应该紧扣“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让学生明确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促进教师整合课程,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历案还是学生课堂活动的路线图,要围绕问题从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探索,最后完成整体知识结构,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支架”。

作为课题研究项目,每一步都是不断探索。在摸索中不断历练,在日后的初三复习备考中,根据学情,继承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丰富。

(5)集体备课火焰高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跑得更远。集体备课,正是博采众长、提炼精华的重要平台。每个学期初,制定集体备课的详细计划,落实每一周的备课内容、每一节课的主备人、提前准备好教学设计(印发给备课组成员)、其他成员提前备课,发表建议,共同讨论,达成定稿。

(二)备考计划早制定,层层推进落实

(1)复习备考阶段,教学计划须详细

初三的备考从9月新学年就已经开启,教学计划务必详细,保证备课组成员对这一年的每一周乃至每一天的工作内容心中有数。教学计划包括:每一节的授课内容、每周集体备课内容、每次测验的命题内容及人员安排、大型阶段考试的时间及质量分析。随着第一学期新授课的结束,就能精准掌握余下的总课时数,便于后一阶段的开展。

(2)三轮复习,侧重点各不相同

第一轮复习课,旨在夯实基础,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避免“炒冷饭”。解决对策:创设新情境,引入新材料,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课堂上通过课堂小测、学生互问、抽问听写等方式穿插进行,课后推行小组制,督促学生在第一轮复习阶段,扎实基础。

第二轮复习:主题(专题)复习。鉴于省考综合题采取的是主题型材料题,综合性较强,以某一主题统领一节复习课。提前确定课时主题,制定集体备课的分工安排表,确保每一主题都有相应的主备老师。统领材料,如:“国家统一”“近代化”“抗日戰争”“科技革命”等都是重要专题,同时在选题中,应适当选取适合中外贯通的主题。主题复习,所用典型例题多为综合题,授课中注重规范答题训练,注意做到“观点正确、表述准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不忘原题,贴近省考风格。省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在这一轮复习中,尤其注重题目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1、材料类型多样,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漫画、时政新闻、文物照片等等;2、选择适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材料;3、题目的设问,应贴近省考风格,坚持学科素养的考察,对中考原题进行适当的改编;4、最重要的,也是实现上述设想的重要途径,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阅读。

(三)聚焦个体,肯定优点分析薄弱

复习备考过程中有许多的考试或测验,进行考后质量分析时,尽力做到“三兼顾”:

既关注年级共性问题,也要关注班级个别问题;既要发现教学备考的问题,也要督促老师们调整各自的教学策略;既关注学生整体问题,也要落实个体学生的辅导。

每一次考试,对初三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历练。全年级给每位学生下发属于自己的《成绩分析单》,对每次测验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

针对个体学生情况,科任老师通过一对一面谈的方式,以试卷为切入点,分析学生的情况,肯定进步,指出未来的提升方向,设立阶段小目标,商定实施计划,督促落实,走好每天的每一步。

此外,在备考过程中还需要:梳理问题,总结归纳;讲评课时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方法、鼓励学生;测验试卷的科学命制;阶段考试的质量分析;复习课的具体组织形式等等。总之,复习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备课组成员精诚团结,群策群力,不断地把每一步做好,做到精致化,既实现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也能提升教学效益,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唐少华.如何将“学科素养目标”转化成“课堂教学目标”[J].基础教育课程,2019(2).

[2] 崔成林.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J].中国教师报,2015(5).

猜你喜欢
考纲试卷中考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