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飞
摘 要: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趋势,弥补着传统勘察技术的不足之处,满足着岩土工程的空间分析需求,推动着工程勘察事业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内涵,然后分析了传统勘察方法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数字化技术的具体应用,供同行学习和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数字化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4-0139-02
在工程设计中,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重要工作,其内容为地下水位、地形地貌、断层、风化层厚度等。工程安全、施工质量和勘察技术相关,好的勘察技术能清晰、准确的反映出工程地质特征,为工程施工提供保障。但是在以往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多使用二维、静态形式分析和表现这些材料,无法准确描述信息变化和空间形态,也就无法准确指导工程。而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则能准确获得岩土特性和性状,改进勘察方法,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1 岩土工程勘察概述
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前,需要勘察所在地情况,根据勘察结果了解岩土种类、地质状况,从而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参考。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千差万别,再加上特殊岩土种类多,增加岩土工程的复杂程度。因此,需要开展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来解决地质问题带来的影响,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工程安全、高效的施工。一般来讲,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包括土体勘察、岩体勘察两个部分,在地质形成、演变的过程中,岩体会在地质作用下成为结构复杂的岩体。由于工程所处地区、地质作用不同,给工程带来的影响也就不同。
2 传统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勘察资料地质化
一直以来,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分工都比较细,使得专业间、室内外配合偏差,影响勘察结果。而且,岩土工程勘察新方法、新技术少,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勘察技术应用体系,勘察专业设置过细,导致工程设计和勘察脱钩,影响勘察报告结果的准确性。另外,设计人员不熟悉勘察工作,只是从勘察报告中获得相关信息和数据,使其无法很好的理解岩土工程信息,影响着勘察工作、设计工作的衔接和转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1]。
2.2 数字化设计和地图贯通不足
在整个设计系统中,地形图是最为基础的数据。由于数字化地图在某些环节不够成熟,使其无法和CAD软件接口相匹配,妨碍着对接工作的开展和实现。对此,需要重新数字化岩土工程的勘察资料,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CAD软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
2.3 设计系统间封闭
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勘察资料多以书面的形式传输,不仅影响着相关资料的共享,也影响着下步工作的进行。而且,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重复输入相同的信息,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还会影响着信息输入的完整性、准确性,不利于工程的正常施工。
2.4 数字化水平低,綜合能力差
以往工作中,勘察部门主要向设计部门提供设计图纸、表格等信息,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对于某些信息内容,进行了太多定性描述,而且在勘察报告的提交中,也缺乏自身判断和主观意识,使得设计人员无法准确理解勘察信息,加大信息的处理和使用难度。另一方面,岩土工程勘察涉及水利设施、地形、环境、水文等方面,因此勘察信息具备独立性和空间定位性。现阶段,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分类等方面不够完善,导致设计方案优化、勘察工作缺乏信息支持,降低整个系统的综合能力。
3 岩土工程勘察的数字化技术与应用
3.1 数字化勘察技术概述
在岩土工程数字化勘察中,主要依托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CAD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有效的整合工程设计、勘察、计划等内容,实现工程数据采集数字化、勘察资料数字化的目标。在整个勘察过程中,构建功能全面、智能化的勘察体系,不但能合理使用工程观念,还能利用数字化的形式存储设计和勘查图纸、文字、表格等,为工程的专业设计提供参考。
3.2 数字化勘察技术的应用
3.2.1 岩土工程的数字化建模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由于数字表面模型法能真实、准确的表达地面起伏,使得工程勘察建模时常选用这种方法。该建模方法使用过程中,能按照相应规则有效连接同属性的点,并将其构成网状曲面片,使抽象的点更加形象,从而满足准确确定地质体属性的需求。而且,该方法在表现地质体外面情况时,也有着良好的准确性,因此其是均质地质体主要的表示方法。
除数字表面模型法外,地形建模法、地质三维数字法也是常用方法。其中,地形建模法通过将地区DEM数据作为基础,使用叠加遥感影像显示三维地形。具体应用中,通过变换正射影像,使用、结合PS软件进行调色,作为三维城市或地形纹理的底图。所谓的地质三维数字化,通过将地球三维空间中的内容,如天然气、地下水、地层、废物、石油等,对此类对象所对应的三位空间各点特征、属性等,建立三维数字化系统,并进行统一的描述。
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主要包括属性特征数据、集合特征数据两种,得到这些数据后,解释地质体的界面结果。对地质体空间属性的明确,就是依据所得的相似电,然后对这些点进行规律性的连接,从而构成网状面的空间属性。实际勘察中,表面展示的方法比较多,最常用的是图示模型法、数字模型法,其中图示模型法类型丰富,包括不规则网法、边界表示法、等线值法等。
3.2.2 数字化岩土勘察数据库系统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涉及很多原始数据,比如非空间数据、空间数据等。通常情况下,数据多来源于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基础地理数据。以自然区域图、地形地貌图为主。第二方面,勘察数据[2]。也就是工程区域内的地层信息、勘探点信息、勘察资料等。在构建数据库系统时,首先要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然后再建立和实现数据库,具体表现如下。
(1)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在岩土工程勘数字化系统中,勘察数据库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数据的处理和应用,因此为了更好获得更多能够反映信息概念的模型,就要必须将其从相关功能和实体中剥离出,仅从现实实体数据侧面来建立数据库模型,研究数据对象、属性间的关系,并在该基础上建立数据库结构。实际工作中,勘察人员要想准确表达数据要求是存在一定难度的,简单来讲就是将面向问题的模型用于具体工作中,然后再结合用户观点,完成信息、数据的建模工作。其中,实体-联系是常用方法,岩土工程勘察数据管理实体包括勘探信息、录像、文档、照片等。而实体-联系E-R方法,则是对现实世界进行描述的工具,用E-R图来表示数据库概念模型,能独立于DBMS所支持的模型。勘察单位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将物理力学表、地层分层表结合在一起,从而为钻孔岩土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2)数据库的建立。一般情况下,岩土工程一体化系统数据包括原始数据、中间数据、最终数据。就查询系统而言,操作人员所获得的数据较为繁杂,且多由中间数据生成,包括柱状图、剖面图、勘察报告等。出于对岩土工程复杂性的考虑,操作人员需要严格管理数据库,按照数据间的关系对时间进行排列,其数据来源为:1)基础区划数据。通过对区划、规划图的分析,准确掌握所在地的地理规划、居民区、道路、公共设施等信息。地貌、地形图能归纳所在地的地貌情况,经由上级批准的总体规划、分类规划图件。2)工程勘察数据。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勘探资料,和已处理、筛选的勘探点,主要包括环境指标、地理指标等,年代感显著。建筑工程室内外的试验信息,如岩土物性参数、特征周期等。可见,岩土工程数据库的原始数据包括物理属性、几何属性数据,其中钻孔属性数据包括钻孔物理属性、几何属性数据,比如顶面标高、含水率、抗压强度、地层厚度等,在Access中能用两张表表现出来。
(3)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数据库的建立,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勘察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具体表现为:1)数据输入功能。为保证数据库范围、精度满足需求,为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提供帮助。最初输入数据时,除要保证數据有效外,还要确保处理程序的规范性。多数情况下,只要在数据输入中满足这样两个条件,就能帮助勘察人员获得有效信息。2)数据库检索功能。在实体信息中,属性数据、空间位置数据是重要内容,所以数据库检索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对于空间位置而言,检索方式比较多,如区域检索、图示点检索等。对属性检索而言,其方法主要包括交叉检索、条件检索两种,操作人员通过相关的检索功能,来提取勘察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检索的准确性。3)空间分析功能[3]。数据库的空间分析功能,分为叠加分析、缓冲区分区、多层立体叠加分析三个部分,其中叠加分析包括对线叠加分析、点对线叠加分析、区对区叠加分析等类型。缓冲区的分析,包括点缓冲区分析、区缓冲区分析等类型。4)属性分析功能。岩土工程数据库对属性的分析,分为单属性基本初等函数变换、双属性累计频率直方图、双属性四则运算、单属性累计直方图属性分类等类型。总之,岩土工程数据库作为数字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通过和GIS的联结,将物理属性、几何属性结合在一起,能有效、快速的创建虚拟场地。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改进着勘察方法,使得数字化勘察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为实现数字化勘察技术的作用,需要加大勘察人员的培训力度,深入分析相关技术,采用有效措施加强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工作,从而提高勘察结果的准确性,保证施工质量。同时,相关人员还要结合部门实际和自身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化应用系统,优化和升级内部结构,并创新传统的勘察技术,以此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信息化勘察,推动岩土工程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金雄,陈玲俊,张绍清,等.岩土工程勘察中数字化技术与实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5(31):293.
[2] 李静.岩土工程勘察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6(29):199.
[3] 李志华.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数字化技术与实现[J].江西建材,2014,14(2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