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 张清莹
摘 要:探讨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的课堂现状和改革进程,并以思修课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课程设置、时代根源等不同面向讨论思修课何以成为亟待改进的高校必修课程,以及高校在改革过程中不同面向的尝试和至今仍然可能存在改进空间的几种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修课;现状;改革
思修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认识社会的方法論,是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教育,更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改革面向。“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中国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思修课作为思政课体系中课程内容相对灵活的一门,其内容对于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其课程体系如何改革成为了高校课程体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思修课与“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共同组成高校的政治必修课。其中,思修课不同于已有较完整话语体系和研究架构的其他三门课程,其课堂讲授方式、参与学习的学生课堂吸收率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改进空间。本文试图以思修课为例,探讨高校思修课的现状和改革路径。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几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当下,高校学生所使用的思修课最新修订本出版于2006年,编写者是2005年成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编写组。尽管经过多次修订,但在时下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中,思修课与社会的关联程度不够紧密仍然给教材编写者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尤其需要反思的是,面对不同的国际局势与社会环境,我们正逐步开始探讨人类的命运与发展,但这样的变化与决定性转型想要体现在教材的内容中是相当困难的。
高校思修课现状探讨
针对思修课在当下高校中的基本情况,本文拟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并总结如下:思修课总体上重道德、轻法律。在2013年修订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除去绪论和结束语、后记共有七章,其中只有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和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涉及系统的法律内容,而剩下五章均为道德教育。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拥有较为完整又相对繁杂的体系,对于法律体系的普及难度远远大于对法律意识的普及难度,而后者在分工明确的现代社会中其重要性也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前者。除此之外,中国人的法律意识淡薄现状也增加了高校中法律知识的普及难度,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也早已论述过中国人不擅长诉诸法律的特征:其曾将道德定义为“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1],他认为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即以自己为中心,注重个人而非团体,其道德基础为“克己复礼”,与西方传统观念中的“公民社会”不同的是,中国人的团队观念相当弱。
在编写思修课教材时,编写者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逻辑,指出“思想道德与法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虽有所不同,但都属于社会规范范畴,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相辅相成,服务于同一目标,即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健全人格、优秀思想品德的形成。”[2]在当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思修课教材中所讲的“道德”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有“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的内核就是“道德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优秀道德传统,在思修课教材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观念与传统之间的碰撞和张力,高校思修课教师应将其融入课堂之中,并使其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在思修课中充分体现,我们必须拥有绝对的“文化自信”,获取当代话语体系下的现代文明。
1.传统认知导致偏见
尽管针对思修课的改革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学生对“政治课”先入为主的“偏见”,学习课程的学生仍存在抵触心理。这样的心理导致学生很容易错过改革后思修课中的“亮点”。思修课对于学生们的法律教育从“知法、守法”两处着手。“知法”是在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对于系统法律知识匮乏的情况下(尤其是民事诉讼相关法律方面)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所进行的科普性教育和“猎奇式”理解,如不能抄袭他人知识成果等;“守法”则将重点放在我们普遍意义上的“法律”或者刑法的层面上来讨论。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到思修课对其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
2.“大道理”和个人生活之间的矛盾
思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作为一门人生“基础”课,该课程力求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精神食粮,引导学生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促使学生思考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一系列人生课题。[3]一方面,思修课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被当代大学生重视;另一方面,思修课并不能在课程中同时涉及哲学等形而上思考,这种情况增加了思修课的授课难度。
3.互动课堂性质和众多人数之间的矛盾
思修课重启发、讲“体验”,“认可”远比“了解”重要,因此课程应当建立在以启发和互动为主、单向灌输为辅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针对学生的不同反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引导。目前,高校的思修课普遍以大课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在思想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其主体地位,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这是由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和“基础”课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在思修课中,教师应当将自身放置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传授者的角度。而现状是,由于高校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修读思修课,学生基数大,能够教授思修课的教师相对少。因此,当下的思修课教育体系在应对课堂的互动性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思修课的改革建议
1.正确的宣传改变固有“偏见”
如果在“知乎”等网络平台上搜索“思修课”,我们会发现很多的问题都围绕“思修课的意义在哪里”这一主题,而问题下面的回答往往是消极的,如“大学的政治课都这样”“思修课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答案。在问答平台“知乎”网站上,在“大学设置思修课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中,点赞数最多的答案是:“我觉得,思修课就是教育工作者看扁了大学生的智商、情商而设置的课程……我认为应该把思修课统统换成哲学课,到了大学更应该谈论的是哲学、是人生。”[4]而在网络上搜索“思修课心得”,各种模板和心得体会数不胜数。除去积极面对反馈,更好地调整课程架构,我们必须对于思修课的宣传引起重视,在多种平台上用正确的宣传来逐步改变学生对于思修课的偏见。例如: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别笑,我是思修课”微博、微信官方公众号推出时,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但这样接地气、真诚又有正能量的宣传活动,还应在数量上有大跨步的提升。
2.将思修课理论融入实践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笔者认为意识形态的塑造不仅依靠显而易见的宣传手段,更重要的是融入日常生活。大众意识到“这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时刻正是意识形态垮塌的时刻,我们也可以借此来探讨网络上大学生们对于思修课的认知。有观点认为“思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如何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如何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念等,最终落脚点为如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这些教育内容对于成为一个合格的、能够满足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必须的。”[5]思修课有着一系列的理论目标,如果能够恰当地把理论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把课程与生活融入到一起,对于学生思维先“跟”后“领”,思修课的理论目标就更容易在学生心中得以达成。例如: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方面,可以以爱国主义为引领,通过建立民族共同想象的方式达成。2017年,电影《战狼2》票房火爆的现象足以证明,大众并不排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甚至爱国主义电影被认为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大众希望可以借助不同的文化载体逐渐摆脱精神上的“落后”,形成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同样的,当我们可以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寻找德育教育的可能性的时候,“重道德轻法律”的劣势或许可以被弥补。
同时,高校应尝试思修课与高中思政教育相融合。当下,思修课基于学生走进大学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苦恼,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如果思修课的教材能够与高中课程进行融合,如加强话题的连续性,减少重复,同时尝试文理分科的可能。高中阶段文科生思政课基础较好,而理科生,尤其是竞赛生则相对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吸收率。另外,区分必修/选修课程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高校可以尝试根据学院特色开展课堂讲授。在综合性大学中,根据院系特色制定课程方案可以有效解决不同专业学生共上一堂“思修课”的现象,但这样做也会增加课程设置、课程评估的难度,即可能会出现授课主题不突出、一线学生工作者教学质量上不去的情况。如果将学校德高望重的教授和学生辅导员队伍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课程设置的时效性和课后反馈评价机制,相信思修课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6.
[2]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主线[J].教学与研究,2006(8):28.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EB/OL].(2018-09-03)[2018-10-12].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NJU-1001752346.
[4]大学设置思修课的意义何在?[EB/OL].(2016-10-27)[2018-10-14].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13558/answer/70485507.
[5]李偉哲.以“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为依托,构建思修课生态课堂研究[J].高教学刊,2015(9):3.
(作者单位:张舒,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清莹,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