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
摘 要:公路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汽车行驶安全的需求,线形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点,以往会以设计速度为设计依据,但在实践中针对线形设计最低限度则会选用指标控制,这种设计方法并不能满足线形连续性、均衡性的要求。为此,针对公路线形设计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运行速度为研究基础,做好线形设计,保证线形连续性,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满足行车安全的要求。
关键词:运行速度;线形设计;连续性
中图分类号:U41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3-0089-02
1 运行速度与公路线形的关系分析
1.1 平面线形要素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1)直线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作为公路平面线形最基础的要素,直线在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多。其特点为方向性强、布线便捷、易于设计等。其缺点为线形呆板,与周围地形等不协调等,在道路线形连续性方面较差。在直线设计中,需对其长度加以严控,如长度较短,则会增加驾驶操作频繁度,增加驾驶工作量,从而影响驾驶人员的心理,除此之外,直线短则会导致线形变化过快,从而引发事故。当直线长度过长,相比设计速度,运行速度将超出许多,出现运行速度失控的现象。(2)平曲线对运行速度的影响。在理想状态下,就运行速度影响因素而言,平曲线半径及其连续的线形影响较大。通常平曲线半径和运行速度之间呈正比例,也就是说,当具有较大平曲线半径时,则具有较快的运行速度。以小客车为例,因此类车型具有良好动力性能,平曲线半径对其运行影响较大,而大货车因其行驶速度普遍较低,因此,平曲线半径对其影响不大。
1.2 纵断面线形要素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1)坡度对运行速度的影响。根据行车基本原理分析,纵坡坡度与坡长是纵断面线形的直接影响因素。针对坡度于行驶速度而言上、下坡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其一,上坡段,当坡度小于3%,速度基本不受影响;当纵坡坡度越来越大,则速度变化较大,且与进坡道前的初速度关系密切,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在坡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减速的幅度将越来越大。
其二,下坡段,车速将越来越大。当下坡坡度不断增加,速度提高的幅度将越来越大。但纵坡较大,增速将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坡长对运行速度的影响。下坡段车辆加速运行,伴随坡长的不断增加其行车速度呈增加的趋势,当增至一定程度后则逐步稳定下来,该稳定速度被看做期望车速。每个纵坡内,当其坡长增至某值后,速度则不会增加,此时可认为每个纵坡都具备稳定速度和达到稳定速度的坡长,且纵坡越大,稳定速度则成反比,将越来越小。待达到稳定速度时,坡长则会越来越短。
1.3 横断面要素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1)路面宽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通常来讲,当车道宽度为3.75m、3.5m时,运行速度较高的车道为3.75m宽路面。据相关研究表明,当双车道路面宽度在6m以上,与5.5m宽路面相比,发生事故率的比例要低很多。主要原因在于当路面较宽时,驾驶员的心理较为放松,且车速较快。特别是在会车时,如路面宽度较小,将大大降低车辆运行速度。(2)路肩宽度及结构与运行速度的关系。在曲线段超车或错车时,如路肩较宽,则会降低驾驶者的紧张长度,给予其更大操作空间,增加安全感,降低事故发生率。同时,路面路基宽度较大时,也会提高运行速度。
同时,于行车安全性而言,路肩结构影响较大。当车辆离开路面向土质路肩驶入,因两者结构不同,极易出现车辆失控现象,从而产生危险。也就是说,硬质路肩的修筑,对交通安全极为有利,也是减少事故率的重要措施。
2 工程概况
为保证公路线形连续性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决定通过工程具体案例进行探讨。某公路工程总长度为37km,因本路段山高坡陡,具有极为复杂的地形情况,且气候不佳,当前公路情况为:低等级、急弯、陡坡、路况不佳,且回头曲线较多,最大纵坡超过13%,并存有多处10m以下平曲线半径。旧路面以简易泥结碎石结构为主,表面不平整,晴天道路通畅,但下雨后道路堵塞问题严重,每小时汽车平均行驶速度在20km以内,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根据设计标准,本工程为三级公路,每小时设计速度为40km,8.5m为路基宽度。需以表1指标用于施工图设计。
3 基于运行速度与公路线形连续性设计要点分析
3.1 运行速度预测
因该路段原线形设计可满足地形需求,且具有良好经济性,平纵面线形指标均衡,为便于和对比分析两种线形设计,决定初步线形设计指标以原线形设计为主,通过双车道公路运行速度预测法对其双向运行速度进行准确预测,其中较大速度差量的路段可通过表2分析。
3.2 运行速度调整
由表2可见,该路段运行速度突变点共四个,速差量超过10km/h,为便于分析,各个突变点可由1、2、3、4代表,具体如下:
(1)k0+193处由1号代表,速差量为17km/h;(2)k2+807处由2号代表,速差量为15 km/h;(3)k0+550处由3号代表,速差量为13km/h;(4)k5+590处由4号代表,速差量为14km/h。
根據连续性控制原理,本工程双车道设计速度为每小时40km,需在15km/h以内控制相邻线形单位间的运行速度差,此时线形设计不连续主要位于1、2号突变点,且安全性较差,为满足行车安全的需求,必须对其线形设计进行修正。相比1、2号,3、4号速差量较小,且在15km/h以内,但也与上限值较为接近,在线形设计中也不甚理想,要求与地形情况相结合进行合理设计,并在10km/h以内控制速差量。根据施工要求,4个突变点设计如下:
第一,1号突变点。该突变点所处位置为连续下坡段前方,具有较为平坦的地形,为平曲线线形单位类型。为满足线形连续性需求,可选用平曲线曲内运行速度提升的方式。应将平曲线运行速度提升至每小时65km以上,因本路段通过直线连接平曲线前方,0.3%为纵坡,如选用平曲线入口运行速度下降的方式,则可适当调高直线段纵坡,并把直线段改至纵坡段。同时,因平曲线半径为60m,且横坡度较小,可将70km/h定为平曲线曲中运行速度,并在10km/h以内控制曲中点和曲线入口之间的速差。通过反算法,可确定其半径为195m。
第二,2号突变点。本突变点处于连续下坡段中部,弯坡组合为线形单元类型,15km/h为弯坡入口和变坡点间运行速度差值,因此可认为本路段行车危险性较大。为达到线形连续性要求,可对变坡点和弯坡入口运行速度进行适当调整。因长直线位于本弯坡路段前方,同时连续下坡为其纵面形式,因此可以80km/h作为弯坡入口的期望车速,此时弯坡入口运行速度降低难度较大,为减小速差,应适当提高变坡点运行速度。与此同时,本路段通过一短直线连接相邻弯坡组合段,25m为此短直线长度,按照技术规范规定,相比设計速度,反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应为其2倍以上,为此,可对弯坡缓和曲线长度及圆曲线半径进行适当调节,以s型曲线作为两反向基本型曲线组合,通过计算可见,234.17m为此处圆曲线半径,50m为缓和曲线长度,76km/h为变坡运行速度,以上数据均与线形连续性要求相符。
第三,3、4号突变点。这两个突变点因速差在限制以内,可同时分析。3号突变点处于连续下坡段末端,弯坡组合为其线形单位类型,80km/h为弯坡入口位置运行速度,因原路线设计中,本工程为旧路改造工程,为充分利用旧路,选用的半径和旧路圆曲线半径一致。但原路设计等级不高,因此将大大增加弯坡入口和变坡点之间的速差。3、4号突变点情况基本相同,但4号处于连续下坡段前端,入口运行速度不高,其主要缺陷在于旧路圆曲线半径不足,较小,导致该位置速差增加。为提高两位置行车安全,决定适当调整两处运行速度及平曲线半径。具体如表3所示。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公路运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地区间的交易活动愈加频繁,进一步增加了交通流动量,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快速、高效、安全的特点,是“点-点”运输的主要方式。近年来,我国公路网日渐完善,公路建设规模越来越大,交通安全形势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降低安全事故率极为关键。于交通安全而言,公路设计是否合理影响巨大。线形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点,其不仅对公路走向、位置起决定作用,还直接影响通车运营环节的质量,也就是对车辆运行的舒适性、安全性影响较大。为此,在线形设计时必须做好充足准备,必须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考虑在内。按照公路等级划分,通过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线形设计的正确性,提高公路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乌鲁木齐绕城高速公路(东线)初步设计汇总说明[R].西安: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3.
[2] 金增曲珍.运行速度与公路线形连续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3] 隋晓飞.基于运行速度的高等级公路线形评价及改善措施[D].长安大学,2012.
[4] 姬志洋.基于运行速度与公路线形连续性设计的研究[J].科学家,2016,4(6):119-120.
[5] 余国星,谷雨.基于运行速度指标的公路线形连续性设计理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