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领航中国高质量发展

2019-03-25 00:14徐豪
中国报道 2019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高质量经济

徐豪

“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消息表示,他们的卫星观测到,在过去20年中,世界变得更绿了,而主导地球变绿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特别是中国,植树造林和农业结构调整,对全球绿化的贡献巨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接受《中国报道》记者专访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兴奋地说。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复杂局势,科学判断,正确决策,真抓实干,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2017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遠,突出重点、抓住关键。”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下团组,从不同角度阐释高质量发展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2019年地方两会刚刚结束,《中国报道》记者统计发现,31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高质量发展”关键词。随着全国两会的临近,高质量发展也再次成为代表、委员聚焦的话题。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制造业第一大国。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

总书记引领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变革

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变化,我们要有新思想

“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变化,我们要有新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引领,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扎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我们进行了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

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做出明确路径选择

早在2012年由习近平担任起草组组长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提出了质量领域著名的“三个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自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升供给质量也成为我国质量提升的主线。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表示: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性论断。“高质量发展”成为发展方略,为中国经济再一次作出明确的路径选择。当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观念的转变

从提出“新常态”,到深入论述“经济发展新常态”怎么看、怎么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研判经济形势,把握经济规律,认识不断深化,作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并以此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提出“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不断创新总结,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敏锐认识,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新部署,“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形成一个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科学性的经济思想体系。

“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总书记谆谆教诲。

思想是指引行动的先导。迈向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深入,为转向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现在观念的改变非常明显,以前大家都是拼速度、拼规模、拼项目、拼总量,现在不这样了,因为只讲求量,企业的效益不行、老百姓的福利不行,所以渐渐地都转而追求质量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提出新发展理念,使我们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实现了观念的转变。”陈东琪说,“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观念的转变很重要,如果没有观念和认识的转变,无论是政策还是规划,都不可能制定出来、落实下去。”

新发展理念提出前后,中国正步入新的历史关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出具有引领性、全面性、建设性的发展理念,带领13亿人民走向更好的未来,是时代交给中国共产党的新课题。

陈东琪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写进“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我们实现观念的转变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

习近平论高质量发展的10个关键词

思维方式

“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

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实体经济

“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现代产业新体系

“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体制机制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一个必须跨越的关口。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创新驱动

“发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只能是大而不强。人才政策、创新机制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现代农业

“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开放型经济

“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划时代的变化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来,新发展理念凝聚智慧和力量,为中国的发展开辟思路、指明方向、找准着力点。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是落实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两大原则,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变革,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促进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是解决新的基本矛盾、适应新时代潮流、引领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和长周期繁荣的必由之路。”陈东琪说。

从“有没有”的时代,进入“好不好”的时代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成绩单。经初步核算,201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00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继2017年突破80万亿元大关后,我国GDP再攀90万亿元新台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平台,转为一种平稳增长的新特征。高速增长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以数量快速扩张为主,主要解决的是短缺问题,而高质量发展则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益,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最重要的表现是,市场需求对供给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来看,市场需求将会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增长,而且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发生重要变化,我国物质技术基础已经达到较大规模,多种产品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对社会总需求的数量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我们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的时代,进入到‘好不好的时代。”张立群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划时代的变化。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明确“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近年来,随着“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我国钢铁、煤炭等行业运营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据统计,2018年前8个月,我国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实现利润分别增长80%、17%、150%、41%。

2018年召開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八字方针,张立群向《中国报道》记者阐释说,“巩固”主要是对多年来“三去一降一补”的工作成效着力加以巩固;“增强”主要是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就是要提高产业链的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畅通”就是要畅通国民经济的循环,要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完善,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张立群认为,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到管理创新,多个方面依靠创新因素,对于实现高质量增长是一个基础性的支撑。对实体经济的重视表明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的历史阶段,通过实体经济由大转强,来带动实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表示,过去的高速增长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的基础上,面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刚性约束,已经不可持续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增长速度高、发展质量低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表现。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根本要求就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哪些维度来认识高质量发展?陈东琪说,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科学概念,又是生活的概念。

他阐释说,从内涵来看,高质量发展指的是效率的提高、结构的优化、产品质量档次提升,还包括环境质量提升等。高质量发展是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条件下,靠提升质量获取经济增长。从外延来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含义,经济本身来讲包括劳动生产力、要素生产率等,从供求关系来看主要指供给体系的效率、供给结构的优化,从分类来讲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甚至包括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社会秩序等。从狭义角度来说,高质量发展指的是更高水平、更高效率、更高档次的产出。

“中国经济体量大了,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高的竞争力,必须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整个经济工作的质量。”陈东琪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中国经济在40年的改革开放中,极大释放了生产力,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老百姓收入水平大幅提高。高速发展的同时,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对称问题非常突出。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讲,我国也已到了需要更加依靠质量竞争的阶段。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演进的必经过程。

“我们要以更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更少的要素投入,实现更大的社会总产出、经济总产出,提高投入产出率。但现在单讲经济还不够,要讲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经济产出效率高了,但是破坏了环境,那就是带来了环境质量的下降,我们要在提高投入产出率经济质量的同时,还要环境友好,保证环境的质量,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增强。”陈东琪说。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所在和实施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集中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指由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协调体系、开放体系、体制机制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包括: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王东京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王东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六大战略举措。“落实这六大举措,我体会应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二是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三是坚持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

在陈东琪看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所在,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途径。比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应该是高科技型、智能型、绿色型、开放型的,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果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不行的,没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就不能够生产高端化高附加值的产品。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异军突起,去产能、增活力……我国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10%以上,新动能贡献率超过1/3,中国制造正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奋起直追,步履坚实地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陈东琪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从供给侧来看,中国劳动力要素的质量不断提高,经过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靠人力资源、体制改革和激励机制建立,使得人力产出有更大的效率,形成人力资本优势。高知识劳动者在密集增加,虽然劳动数量人口红利在减少,但人口质量性红利提高了,工程师增加了,技术人才增加了,搞研发的劳动者增加了,这是高质量发展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經过40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力资本积累,我们有了技术基础,所以可以由要素驱动进入到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关键是技术创新,我们具备一定的可以参与到全球第一方阵技术竞争的能力,技术进步、技术积累、技术创新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陈东琪表示,同时,中国产业结构正在优化,价值链在上移,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很多全球供应链当中,中国正由低价值向中高端价值提升。

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的市场评价改变了,我们的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结构升级,对生产所提供的供给要求更高。在国际竞争力方面,原要向中高端迈进,肯定供给质量要改善,国内外需求侧的结构快速变化,特别是国内消费者的结构升级,促使我们需要提高质量。

从国内市场看,陈东琪表示,几个经济市场生态圈正在加快形成,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都为推动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重要区位条件。而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竞争机制越来越完善,竞争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发育程度越来越高,创造一个很好的市场条件,这也是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中国有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优势。”陈东琪总结说。

总书记两会下团组多次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一步凝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一个必须跨越的关口。”“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从2013年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36次下团组聆听人民心愿、阐发治国理念。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一共6次下团组,分别是2018年3月4日,参加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联组会;5日,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7日,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8日,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10日,在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12日,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

总书记下团组时多次论述高质量发展,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一步凝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搞大呼隆,一哄而起。”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为当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出良方。

2018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央经济工作提出的重点工作任务。“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2019年的抓手核心,是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核心高质量上来以后,可以有效解决服务业、下游产业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瑞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刘瑞表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如今工业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制造业一定要向高附加值、有创新和现代内涵的产业转变,这样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制造业需要原材料、能源动力、基础设施,下游连着服务业、交通物流等,如果制造业作为突破点实现高质量发展,会带动上下游产业的跟进,升级整个国民经济。

推进高质量发展也是一场思想解放

《中国报道》记者还发现,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到了“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

东北振兴,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既要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又要加快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破除旧的条条框框和不利于振兴发展的落后观念。

2014年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速下滑,一时间东北经济增长“失速”“崩溃”的担忧声音不绝于耳,其中辽宁省2016年GDP罕见出现负增长。从2017年开始,辽宁省经济增速连续8个季度稳步回升;黑龙江省经济增速保持平稳;吉林省经济增速在去年初经历短暂回调后,从一季度的2.2%逐季回升至全年的4.5%。

5.7%、4.5%和5%左右——这是2018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GDP增速。虽然低于全国水平,但对东北来说实属不易。新的一年,东北三省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开启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征程。黑龙省提出,“充分认清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之路就是高质量发展之路”;吉林省提出,“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目标不动摇,千方百计稳定经济增长”;辽宁省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除了东北三省,不少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营造高质量发展氛围提出了目标举措。例如,湖南省提出“营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西藏自治区提出“不断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思想转变更是落实到行动上来。天津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一年来,面对各种困难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决把战略重点转到拼质量、拼效益、拼结构、拼绿色度上来……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

甘肃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过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关、破解难题的攻坚能力关、解放思想的干事魄力关,完全能够在新的一年实现各项工作新突破。”

多省份设定发展预期区间目标

2018年,我国经济增速为6.6%,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据《经济日报》统计,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10个省市中,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8.3%,在东部地区领跑,基本完成8.5%左右的增长目标;中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增速均跑赢全国增速。其中,江西省增速为8.7%,在中部地区领跑。在西部地区中,西藏经济增速为10%左右,贵州增速为9.1%,云南增速为8.9%,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处于领跑位置。

《中国报道》记者统计发现,2019年各省区市设定的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中,多地2019年目标增速比上年目标增速有所下调。例如,安徽2018年的目标增速为8%以上,2019年目标增速调整为7.5%~8%;贵州2018年的目标增速为10%左右,2019年目标增速调整为9%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有14个省区市设定的是区间目标。例如,北京、上海、广东的预期增速均为6%~6.5%,福建的预期增速为8%~8.5%,吉林的目标增速为5%~6%。

可以看出,各省份制定目标都紧扣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重庆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上述预期目标,总体上以稳为主,重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6%的经济增速,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衔接。”湖南省提出,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要求,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机制,建立覆盖各地区各单位的分级分类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就必然会面临挑战

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增长。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条件在不断改善:

一是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特别是工业制造业的升级态势,去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3.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持续快于工业增加值增长。

二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放管服”的改革、产权保护制度完善、要素配置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财税体制机制改革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对外开放也在进一步深入。

三是三大攻堅战取得了积极进展。比如脱贫攻坚的成效,2018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人以上,280万人易地搬迁顺利完成,有280个贫困县顺利脱贫摘帽。

但实现高质量发展绝非易事,也面临不少挑战。“从外部方面来讲,我们的竞争对手变了,原先在中低端我们已经不具备优势,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走向价值链的中高端;从内部看,如何形成可持续的技术创新机制,形成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发展的内生能力,还需要加快探索。”陈东琪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陈东琪进一步阐释说,从外部方面来看,国际上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制造业月工资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我们已经不具备优势。因此,就必须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但是原来我们在低端产业链的时候,发达国家不会遏制,如今往中高端走,就会面临挑战,比如外汇挑战、技术挑战。

“外部的挑战可能会是一个长久的课题,但对我们也是一个动力,迫使我们要加快提高质量的能力培养,加快技术创新,有了好的技术创新,不管别人怎么遏制、怎样限制,企业生产者和老百姓都还是会买中国的产品。”陈东琪说。

“重要的是内部挑战,我们的体制上还存在缺陷。比如说人才的自由流动方面,研发还是靠高端劳动者,但这一块人才流动还存在体制上的问题,高端人力资本流动不灵活,对我们的发展是一个障碍,当然这里面还有市场发育不成熟等因素。”陈东琪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如果有了机制的创新,中国技术创新总体上就会有质的飞跃。

全国政协委员张占斌表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有机统一的同时,不仅要着力抓好重点工作,加强统筹规划,聚焦突出问题,破解主要矛盾,更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体系。

陈东琪也表示,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强化标准制度,标准也是国际竞争力的有力表现,能够参与、引领国际标准制定,对一个国家提升国际话语权、参与全球治理、引领时代潮流有着关键性意义。

猜你喜欢
习近平高质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