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健 汪莉
背景情况
近年来,上犹县将扶贫同扶智扶志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育贫困群众勤劳奋进的观念,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紧扣“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工作思路,以“农户主体化”为动力,向“等靠要”为主要特征的“贫困顽疾”宣战,消除“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错误思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实现了“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同频共振。通过开展“乡间夜话”、乡风文明整治、赣南新妇女运动等活动,搭建适合贫困人口就业的各类平台,增加贫困群众收益,转变了农民思想,打击了歪风陋习,塑造了文明乡风,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实践做法
(一)“乡间夜话”,打开心中“千千结”
结合农民“早出晚归”的生活习惯,利用晚上时间把群众组织起来。通过开会、座谈,宣传政策、收集意見、释疑解惑、开展服务,有效解决了当前干部群众“两头跑、人难找、费工夫、办事少”的难题。2018年11月23日晚,县委书记赖晓岚利用工作间隙,来到梅水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梅水村的村民们开展“乡间夜话”活动。认真听取村民对脱贫攻坚、圩镇建设、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向他们宣讲脱贫攻坚政策、“五净一规范”、乡风文明等知识,号召村民们积极行动起来,争做脱贫攻坚的“运动员”、乡风文明的“宣传员”。
上犹县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探索和深入开展“乡间夜话”活动,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每周四、周五晚上,采取拉家常模式进行“乡间夜话”,干部群众“同照一盏灯、同围一张桌、同坐一张凳、同谈一席话”,通过“N名干部+N名群众”因地制宜采取座谈会、阳光故事会、环境卫生评比会、孝老敬亲评选会、有奖问答、电影放映等灵活多样、贴近生活的形式,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全县县级干部带头开展“乡间夜话”活动1200多场次,各级干部组织“乡间夜话”活动实现了全县141个村(居)、2452个村民小组全覆盖,先后收集意见建议近6000多条,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节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二)道德“红黑榜”,树立文明“新示范”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树个样子,在上犹广大乡村,“清洁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孝敬老人”等道德“红黑榜”每两个月开展一次评比,每次评比结果在全村通报,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2018年11月14日上午,赣州市妇联联合江头村民委员会在该村新屋组、上屋组、小公塘组组织开展第十五次清洁家庭、孝敬老人家庭评选活动,此次活动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一户一户集体评议,共评选出了14户“清洁家庭”和6户“孝敬老人”家庭。
为弘扬孝老爱亲传统美德,摒弃不孝行为,破除“懒随散”陋习,培养树立“勤齐节”良好家风,消除“脏乱差”现象,上犹县树立典型,营造比学赶超氛围,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感化激励,提振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常态化开展“孝道红黑榜”发布活动,对“孝老爱亲家庭”和“不孝老爱亲家庭”进行了张榜公示,在着力宣传农村孝老爱亲典型的同时,强化不孝老爱亲现象的曝光。全县已表彰了197户“孝老爱亲家庭”,通报曝光了37户“不孝老爱亲家庭”,严厉打击和整治了不良风气。同时,围绕“五净一规范”(即“院内净、卧室净、厨房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房前屋内物品摆放规范”)的要求,积极开展“文明卫生家庭”评选活动,设立“环境卫生红黑榜”,广大农村家庭由原来的“脏、乱、差”正逐渐向“洁、净、美”转变,家家户户面貌焕然一新。
(三)服务平台,铺就发展“新路子”
梅水乡联合社区就业扶贫车间是上犹县光电产业园直接负责货源、销售和技术指导,主要解决一些身残志坚、行动不便的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工资单价略高于正常水平,增强弱势群众的脱贫信心。该车间自开工以来,深受贫困群众的好评,涌现出了许多励志感人的事例,目前链接贫困人口就业19人,全县有类似的就业扶贫车间88家。引进深圳残友公司“去扶贫”手机APP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在8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开展农产品义购1922次、亲情体验8次,252户贫困户实现增收2118.3元。目前,该模式正在全县大面积推广。
上犹县立足资源优势,结合贫困户的特点,努力创设各类服务平台,创造各种发展条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科学制定产业奖补到户政策,鼓励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2018年,全县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130.38万元,惠及6857户贫困户。着力搭建就业、务工平台,让贫困群众发展有“路子”。设立了“八员三工一干”生态扶贫就业专岗(即地质灾害安全员、河道水库管理员、乡风文明监督员、社会治安维稳员、生态环境监察员、山林防火护林员、农村气象信息员、食品安全监督员、卫生监督保洁工、乡村道路养护工、乡村中小学清洁工、农村就业扶贫专干),给予每人每月200-1200元不等的用工补贴,解决了5465名低能弱能贫困群众收入来源问题。大力开展油茶、茶叶、电商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推行“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车间+贫困户”等链接模式,将大量失能弱能人员吸附在当地就业务工,让贫困群众看到发展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