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媒体使用习惯分析及引导策略

2019-03-25 07:21许金叶姚雅倩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新媒体

许金叶 姚雅倩

摘  要  在如今高度信息化、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消极的“沉浸式”使用和“信息流”社交导致大学生更关注以视觉文化为代表的浅层次文化,对有一定深度的信息内容接受度偏低。文章以扬州大学为例,探寻目前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普遍情况,分析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新特点,最终从加强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建设,把握学生的价值取向、意见参与,调整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思政教育;高校官微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2096-0360(2019)01-0056-02

在当前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对新媒体的接触、认知及使用呈现出鲜明的“沉浸式”特征。了解、分析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新媒体平台选择、信息认知、“黏度”特征等,对把握学生的价值取向、意见参与,网络舆情的生成传播路径,调整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与形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

1)调查对象的选取。笔者选取扬州大学各专业的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为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有效,在校内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86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达92.59%。

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在性别方面,女生占59.1%,男生占40.9%;在所属学科方面,管理学占29.3%,经济学占15.8%,法学占3.8%,教育学占5.8%,文学占7.8%,历史学占2.7%,理学占8.2%,工学占12%,农学占5.8%,医学占3.6%,艺术学占2.9%,哲学占比1.1%,其他占1.3%,调查对象所在专业数占比与扬州大学的专业人数比例大致相同;在年级分布方面,大一学生占41.6%,大二学生占32.7%,大三学生占10.9%,大四学生占10.9%,研究生及以上占4.0%。

3)新媒体使用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在接触网络与新媒体的时长方面,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集中在3~4小时,长度适中;新媒体学生工作者或自制力差的学生使用时长。

对新媒体内容呈现形式吸引力的调查中,由高到低综合排名依次是:图片、视频、文字、音频和动画。可见大学生学生关注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更关注视觉和听觉的结合。

在如何甄别新媒体发布的信息真伪方面,51.3%选择自身经验考虑,33.6%选择询问身边朋友,62%选择看信息来源是否来自权威部门,55.6%会查看其他多个新媒体平台的消息确认可靠度。从侧面反映出不少新媒体信息并不可靠,而大学生也缺乏验证信息真实性的权威渠道。

2  大学生新媒体参与情况分析

1)新媒体平台使用的选择偏向性。调查显示,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的高频率使用占比达77.1%,远高于其他类别的新媒体使用平台。购物、游戏、视频等娱乐化新媒体平台,高频率使用占比达48.9%。少数学生平常会关注新闻、阅读类的信息或利用新媒体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就大学生而言,接触网络与新媒体主要的动机和行为应该是学习,而社交及娱乐消遣却成为主要目的[1]。怎样促进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有益动机的生成是一个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认知表征的判断能力。不同于传统媒体信息,新媒体开放性和交互性的双向信息传播方式满足了大学生接受信息个性化、随意化特点。调查显示,23.5%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媒体信息的可靠程度较高,12.4%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媒体信息的可靠程度偏低,51.3%的调查对象表示会基于自身经验考虑和判断信息。当前,新媒体信息缺乏有效“过滤”机制,玉石杂糅,易形成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大学生对媒介的信任度等方面易处于一种趋众和盲从状态,自律和他律能力普遍较弱,功利性较强。

3)大学生新媒体互动参与的现状。高校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遇到自身观点与他人观点冲突时,44.7%会选择适当地表达自我观点,但不会与之争辩,6.7%认为他人的观点错误时,大部分情况下都会与之争辩,36.9%觉得这只是他人表达自我想法的表现,会坚持自我想法并不会参与讨论,11.8%对此认为无所谓、和我无关。这反映出面对新媒体信息的时候,近乎一半的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判断和积极参与的能力,三观仍然不成熟。

3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新特点

1)信息来源多样化导致信息质量下降。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和网络内容的快速传播,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官方媒体、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创建的“官微”“官博”与商业机构、个人等行为主体开设的公众号,每天发布大量信息。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导致信息质量下降,大量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可靠性很难辨别,还有相当部分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失真、失全,给大学生搜集和辨别信息带来了新的挑战[2]。

2)大学生主体意识显性化。在新媒体信息库中,大学生有根据自身发展和自我需求选择信息的机会,调查对象上网时长和关注的内容显示出大学生主体意识显性化特点。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了解时事政治,通过娱乐视频、音乐、游戏放松身心,通过线上平台学习。主体意识的塑造关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因此,在指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主体意识方面应给予重视,避免其迷失方向。

3)关注内容呈现出碎片化和快餐化。新媒体发展导致碎片化阅读行为的扩散,间接使得大学生获取的信息碎片化,可能无法接触到完整的信息或者混淆信息,这对大学生的思考、逻辑和判断能力具有负面影响。从调研分析出,微信、微博是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终端,快餐式获取信息间接导致娱乐化倾向。在日常的媒体交往中,语言风格与习惯也呈现搞笑、娱乐化,内容也以视觉化为主要特征。

4  结论与建议

1)加强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建设,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升影响力、引导力和传播力。作为大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平台,学校官微、官博应开发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合适地转变传播语境,克服缺乏新意、效率低下等问题。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应利用碎片化传播的特点,羽化传播内容、优化阅读界面,更多采用图片、一览表、“懒人包”、短视频、动图等形式,满足大学生丰富的感官经验,提高“黏度”,塑造更“萌”、更“活”、更“甜”的形象。此外,学校还需统筹推进各校园媒体平台建设,形成覆盖校报、电视台、广播台、新闻网、微博、微信等各媒体类型,以及各学院新媒体平台的“全媒体”矩阵,围绕重大主题集中推送,强化思想引领,壮大主流舆论,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2)加强新媒体平台的交流,注重多方互动。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其极强的互动功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重在双方的沟通交流,使用者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会对信息进行评价,主观评价决定了他们是否会将此信息继续散播出去,要让更多的学生产生呼应感、认同感和信服感,学校新媒体应当增设更多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加入其中,使其能充分表达所见所感,并且在可接受范围时间内对用户的交互行为有即时的響应。在一些引起较高关注的议题上,要组织网络评论员正面发声,及时引导,以亲切友好的话语风格、灵活生动的互动方式,壮大主流声音,增强引导与教育效果。

3)开设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设新媒介课程,提升大学生对媒体的认知水平,培养正确的媒体使用习惯,提高媒介素养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3]。学校应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将其确定为选修课,部分专业甚至可以确定为必修课程,使把新媒体使用的基础知识普及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相关主题的学术论坛、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通过知识讲授、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帮助大学更好了解媒体发展动态,掌握媒体特点,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的主控感。

参考文献

[1]朱彬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塑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10):74-76,109.

[2]徐福山,祝兴平.微传播时代高校舆情管控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8(12):56-58.

[3]张金桐,景义新.当前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公共参与和素养认知——基于北方多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7(2):194-203.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新媒体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