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军民融合编辑部/孙璞
记者:航天产业技术资金门槛高、投资周期长、风险极大,且中国航天产业、资源基本由国家部门所控制,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和风险,出于怎样的考虑和信念使您投身于商业航天领域?您怎样认识这个产业的机遇和光明前景?
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舒畅
舒畅:刚刚您用到一个词叫“光明前景”,相对于光明前景而言,我当时选择做商业航天更多的还是在意义层面。今天看来,军民融合有这么多政策,包括媒体、资本加持,业内的公司越来越多,而那个时候只有一个翎客。坦率来讲,我当时觉得30岁之前能够成立一家有意义、对社会有价值的公司,哪怕它再难,我愿意去闯,这是我做商业航天的初衷。
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进去,肯定也不能只有意义,所以要做一些论证。论证之后我觉得这件事情大概率还是可行的。
第一是政策上,虽然当时没有细化的政策,但在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开展商业航天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国际上,Space X等商业火箭公司取得巨大成功也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和鼓舞。从政策方面而言,我判断长期的政策趋势向好。
在技术和产业方面,国内完备的技术和产业基础是完全具备条件搞商业航天的。在朝鲜创业做火箭公司是很难的,甚至在日本、欧洲都会比较难,但我们国家航天几十年的积累、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对发展商业航天是很有优势的。比如很多实验花钱做就可以了,而不是必须要建一个实验室。
在资金方面,很多人有一个误解:做航天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不太适合民营企业去做。我是做投资出身的,我的角度和大家有所不同,我并不觉得做航天投资大。其实,空间站、大火箭这些产品投资肯定大,但我们瞄准的是商业小卫星的发射服务,这只需要开发一款小火箭就可满足需求。要把小火箭、小卫星做成商业化产品投资只需几亿范围之内。所以这个钱其实是并不多的。中国航天从60多年前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肯定是投了很多钱的。但是今天我们打造一款小火箭、小卫星,只需几亿,资金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在市场方面,前段时间我和重庆代表团参加中俄博览会,在博览会上我问俄罗斯同行,俄罗斯有没有商业航天,他们说没有。没有的原因是觉得太难了,前景并不是很光明。因为做投资、做商业首先要考虑的是要赚钱。俄罗斯商业航天市场不大,所以没人来做。我觉得中国的市场规模是很大的,现在卫星公司都是刚刚起步,一人打一发火箭,几十家卫星公司就有几十发的需求。一发小火箭价格也就几千万量级,不算太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市场是支持我们商业航天大发展的。
从以上这些角度综合而言,我觉得商业航天还是大概率可以做成的,然后就冲进来了。
记者:从2015年8月公司正式成立到2018年5月中国首枚民营火箭发射成功,不到3年的时间,凭借只有100多人的团队,可以说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其中在资金、技术、稳定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困难都是怎样克服的?
舒畅:在北航读书的时候,在圈子里认识很多人。后来在航天科技集团工作,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但当时做这件事情首先肯定不是挖人,是论证。首先先论证这件事是否可行,逻辑先走通。技术上,请教很多老师和航天一院的同事,他们给我的结论是:总体设计技术是比较成熟的,这是一个结论。第二个结论是:不需要很多人。一个总体设计队伍其实几十个人就可以了,所以这与外界对航天的固有印象是不一样的,是一个创业公司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
近年来,航天两大集团也一直有人才溢出的,因为人才资源很丰富。有时一个型号搞完之后,这些人怎么办,这本身也是个问题。所以一院一两万人,出来一两百人下海创业,对它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反倒是对我们搞航天领域创新创业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记者:媒体经常会把你们比作“中国的Space X”,您也曾经说过更想当航空航天领域的华为,成为在某些领域的优势企业,那么从Space X的发展过程中能得到哪些经验和教训?零壹空间和Space X有哪些异同?包括发展环境方面。
舒畅:现在许多火箭创业公司都号称自己是“中国的Space X”,这是一种宣传的需要。Space X公司有几个方面确实是比国内私营企业和国家队做的要好。第一是它强大的创新活力。几千人的规模、几年的时间就可以干到这种程度,排除政府支持不讲,它的创新活力肯定是值得学习的,这肯定和它体制决定的激励机制是相关的,所以为什么中国也要有私营资本进来,这也是一个原因,也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点。第二是垂直一体化发展的产品线,就是关键的东西都自己做,而不是一种大外协的体制,这样能够把成本降到很低。一个火箭上这么多系统,每个都外包,外包再外包,二级、三级、四级配套商,每一级拿20%的利润率、30%的毛利率,加起来加到什么程度了。咱们国家的体制而言,各层级太多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Space X做的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关键的东西都自己做,都自己做就面临一个问题:它不能批量化,所以就尽量地让它的产品标准化、模块化,所以Space X的发动机就只搞一个。垂直一体化和模块化的设计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一直在学习这方面的东西。第三是品牌搞得非常好。Space X不仅让美国人,而且让各个国家的精英阶层、老百姓都很愿意了解它,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坦诚地讲,国内商业航天创业者没有一个是像马斯克那么有钱的人,都是通过融资在发展,所以我不觉得我们一上来就干大液体,跟国家队直接竞争。一是不利于国家产业的良性发展,二是干不起。Space X搞液体前三发都炸了,几乎要破产,而国内的创业公司都是通过融资的手段来干。所以零壹空间和Space X是不一样的。我非常重视公司的产品化和商业化,光有技术还不行,得想着怎么赚钱,怎么让客户满意。我们现在也对外配套,注重商业化,这一点和Space X是不一样的。比如我没想明白一个问题:登陆火星怎么赚钱?从国内创业者的角度,光讲梦想和情怀是不行的,更应该脚踏实地做好产品和商业化,就这一点而言我是非常认同华为的理念的。华为从来没有提出过远大的梦想,甚至十几年前很多企业看不上华为,但华为就是很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埋头创新,专注做好产品,商业化做的很好。华为作为一个科技公司非常务实,我们要注重产品化和商业化。所谓产品化的意思是我不是单纯追求技术先进,而是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要,商业化就是一定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走。商业火箭公司首先应该是一个公司,然后是个火箭公司,然后还是个商业公司。
Space X也不是一天这样的,类比02-08年他们的发展状况是比较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阶段的。02-08年美国也不允许私营资本干火箭,直到08年美国修改了法律。
如果对比今天的Space X反过来对我们国内来提意见的话,我觉得有几条肯定是明显的。第一,“军转民”的技术转让他们是比较灵活的,我们国家“军转民”也需要把军用技术有效地利用起来。第二,我们不需要政府补贴,也不需要扶持,只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国有企业能拿到的牌照,民营企业也能拿到就可以了。我非常相信市场的力量,就像20年前李书福造汽车、40年前柳传志造电脑一样,那时政府都不允许他们干这些事情,但是后来给了他们牌照他们干的也都挺好的。第三,需要国家科研项目牵引。目前我们会专注于商业任务,和国家队差异化发展,零壹空间也完全是差异化发展的,与国家队没有一点冲突的地方。但是站在军方的角度,希望在一些国家任务上给民营企业多一些公平竞争的机会。可以像美国那样,有一些项目招标,民企国企均可参与,以产品和服务为评判标准。Space X今天为什么能够得到那么多支持?因为他们干的好,他们产品的经济性程度、服务客户的意识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可取的地方。
记者:作为商业航天企业,比较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盈利。零壹空间在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规划?如何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舒畅:零壹空间是非常专注做产品和商业化的公司,我们现在主要有三块业务。第一块业务是X系列,就是5月份首飞的这个,主要定位是做科学试验。国家队很忙,许多小的任务没时间去接,这些任务我们可以去接。第二是M系列,M系列主要针对商业卫星公司,我们只针对100公斤级卫星的组网和专项发射,“北斗”等大卫星我们不会干。现在市面上的卫星都是百公斤级的卫星。所以第二个系列产品我们针对商业卫星公司的百公斤级微小卫星的专项发射和组网发射。第三个是我们自研的电子产品和发动机,如果有需要,我们都可以配套。只要客户有需要,我们就满足。火箭上的电子产品集成度是很低的,而且价格也比较高,几百万,而且是小火箭,我们现在可以把它做到百万量级,下一步我们还会把成本继续做低。这些东西当然也可以给国家队配套,也可以给民企,不管民企国企,都是我的客户。这些产品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的。我们整个电子公司不到20个人,我们就可以把这么多事干成。我们完全是自己开发的,少数是和高校合作的。包括发动机也是一样,我们自己设计的发动机,也有一些我们自己的技术在里面。以上三类产品是我们现在主打的,我觉得三年之内我们都会专注在把这些产品做好。现在可能是1.0的版本,我们还会做2.0、3.0。企业应该会在两年内实现盈利,当然我指的盈利是说企业进入到良性的、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阶段,只需要两年左右时间,应该是很有希望的。因为仔细想一想,我们火箭行业的盈利模式是很好的,前期研发投入大一点,产品一出来,有订单我就生产,没订单我不干。电子产品一样,批量生产出来,有订单我就卖,没订单就不卖,没有太大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高一些。
记者:您认为商业航天和传统航天是怎样的关系?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零壹空间的市场定位在哪儿?
舒畅:中国的商业航天和传统航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过去从1942年第一发 V-2导弹开始,火箭一直就是国之利器,它就是国防的需要,是国家队的产品。但是现在这些年随着美国在这块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商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它用更加高效和低成本的方式来满足商业需求。其实就形成了航天强国的两条腿。
零壹空间与航天科技等国家队差异化发展,专注做好自己的产品。第一,差异化竞争。零壹火箭为微小卫星提供定制发射服务,更具成本优势。目前按单位重量计,国际上微小卫星主流报价是3-5万美元/公斤,国内约为1.5-2万美元/公斤。零壹空间期望将发射价格降至1万美元/公斤的水平,零壹火箭实现量产后成本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名声大噪的SpaceX,它现在发射的主要是大型火箭,我们跟他差异化发展,在微小卫星发射领域,成为中国商业火箭的代表。第二,专注于低成本小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旨在为商用微小卫星、特殊用途航天器等提供廉价优质的发射服务,实现在保障可靠性的同时有效降低发射成本,同时致力于探索新技术、新机制在航天领域的运用,立志成为中国航天的重要补充力量。
记者:当前,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新兴领域是军民融合的重点领域,在建设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的大背景下,零壹空间如何利用当前政策红利推动自身跨越式发展?在产业链的构建方面有哪些考虑?
舒畅:一是开放的姿态。向资本开放,向市场开放,吸引民间资本广泛参与。技术上向高校开放、充分利用全社会创新的力量。二是灵活的体制。充分适应市场需求,更能彰显个人在集体项目中的重要价值,势必吸引很多优秀人才。商业环境下激烈的竞争激发出个体强大的创造力,助推民营航天的持续发展。三是准确的定位。商业航天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在成熟市场中去寻找新的机会,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商业航天市场。
零壹空间核心产品有两大类:OS-M系列小型商业运载火箭致力服务于全球小卫星及相关业务需求客户,为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快速发射服务;OS-X系列飞行试验平台,是零壹空间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基于成熟技术研发的一款专注于航天高新技术研究的试验平台,主要为航天高新技术研究提供飞行试验服务;除两大核心产品外,公司自主研发了固体发动机、姿轨控发动机及综合测控处理平台等关键单机,这些关键单机是火箭的“大脑”和“心脏”。这类单机产品可拓展应用于航空航天体系内其他型号的火箭、飞行器产品。
记者: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目前还存在着体制壁垒和机制藩篱,推动商业航天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舒畅:我觉得,我们民营企业不需要国家太多的扶持,只需要公平的法制环境就可以了。大家少讲点故事,专注把产品做好,把盈利模式走通,这才是商业航天能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所谓做好产品就是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客户的需求,然后两个匹配起来,重视商业化。商业航天的根本是在商业,把航天技术运用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