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娜
福建省永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永安 366000
鸡住白细胞虫病是由卡氏住白虫和沙氏住白虫寄生于鸡白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主要侵害血液、肌肉和内脏器官,临床上以肌肉和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为特征[1]。该病由携带住白细胞虫的蠓或蚋叮咬而传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福建省常发生于4月中下旬至10月,并呈现一定的地方性流行[2]。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发病,以4~6周龄雏鸡最常发生,发病急且病死率较高,成年鸡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通常较低,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出血、鸡冠和肉垂苍白、粪便呈绿色等症状。该病会影响鸡群的生长发育和降低鸡群生产性能,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原虫性疾病。
永安市某养鸡户于2019年5月15日引进2 000羽鸡苗,6月18日下午,发现一些鸡只出现精神萎靡,采食量减少,鸡冠发白,排黄绿色或青绿色粪便等症状。并有死亡,且每天的死亡数呈递增趋势。至6月21日前往诊治时共有240多羽发病,发病率为12%,死亡51羽,病死率21%。
该鸡场建于竹山边,鸡舍为半开放式砖木结构,地面设置料槽和饮水器,并铺了垫料,鸡舍外约有1 000 m2空间供鸡群活动。鸡场周围植被茂密,杂草丛生,角落边长满了苔藓。鸡群已按免疫程序免疫了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高致病性禽流感、鸡痘等病的疫苗,没有发生过重大动物疫情。饲养模式为全进全出,5月 15日引进鸡苗后,没有再调进新的鸡苗。
患鸡羽毛蓬松杂乱、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鸡冠偏白,部分患鸡鸡冠苍白无血色,仔细检查鸡冠可发现蚊虫叮咬过的痕迹,泄殖腔周围沾有绿色稀粪,个别患鸡行动迟缓无力、死前口吐鲜血。
现场解剖3羽刚死亡的鸡,发现病死鸡消瘦、血液稀薄,嘴角和口腔有出血痕迹。全身性广泛出血,肌肉特别是胸肌、大腿肌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内脏器官不同程度的肿大出血,肾脏和肺部尤为严重,有大片的凝血块覆盖,同时可见肝脾肿大。在胸肌、腿肌、心肌和肝脾等部位的表面有许多灰白色或淡黄色针尖大小、且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的小结节。
用一次性无菌采血针采病死鸡血制成涂片,静置风干后,用2~3滴甲醇固定3 min,晾干后通过姬姆萨染色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和白细胞内有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配子体,有的白细胞形态变长呈梭形。
根据鸡群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鸡住白细胞虫病。
7.1 预防 及时清理鸡舍,更换垫料,除去鸡舍周边的杂物、清除杂草,修剪过密的枝干,将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用0.005%溴氰菊酯对鸡舍内外和周边环境进行喷洒杀虫,隔天喷洒1次。在饲料中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每千克饲料中添加0.1 g,连用5 d。
7.2 治疗 对发病鸡进行隔离治疗,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0.2 g,连用5 d;同时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 g虫优清(含青篙、白头翁、仙鹤草等中草药的提取物)和0.2%多维0.2 g,连用7 d。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3 d后鸡群疫情得到有效控制,7 d后逐渐恢复健康。
8.1 加强饲养管理 每年夏秋两季,是蠓、蚋大量繁殖和活动猖獗时期,作为该病的传播媒介,消灭中间宿主是阻断鸡住白细胞虫病流行的关键。这起病例中的养殖场建于山边,周围植被茂密,环境比较潮湿,场内外的杂物、草丛、积水坑等都是蠓、蚋栖息活动的场所,因此及时清理杂物,清除周边的杂草,填平积水坑,保持环境干燥整洁,并定期做好鸡舍卫生,定期对鸡舍内外和周边环境进行消毒杀虫,都可有效减少蠓、蚋的侵袭。同时还可在鸡舍窗户上加装孔径在100目以上的纱窗防止蚊虫飞入,也可加装诱虫灯扑杀蠓、蚋和其他昆虫。此外,避免从阳性鸡场引种,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饲喂营养均衡饲料,也有利于减少该病发生。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密切观察鸡群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对症治疗[3-5]。
8.2 药物预防与管理 在鸡场日常管理中,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消毒药进行消毒,雨季应提高消毒频率。在该病流行季节,可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进行预防。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产生的影响,磺胺类药物对机体有一定的毒性,并在机体内残留,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要求使用。
8.3 鉴别诊断 该病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与鸡新城疫、禽霍乱有相似之处,患鸡新城疫的患鸡也会排绿色粪便,但有腺胃乳头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和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等明显症状。禽霍乱的肝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点,容易与该病混淆,必要时可通过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来确诊,避免因诊断错误而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