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仓,路彩霞,王彦鹤
(郑州颐和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郑州 450018)
慢性心力衰竭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液潴留、活动受限、呼吸困难等[1]。目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常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单纯西医治疗临床效果欠佳。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多由气虚血瘀、水饮内停所致,故治疗时应以温阳助气、活血利水为治疗原则。为了进一步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益气活血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9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7例,其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51~66岁,平均(58.40±5.63)岁;病程1~5年,平均(2.91±0.35)年。观察组48例,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50~68岁,平均(58.52±5.70)岁;病程1~5年,平均(2.96±0.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NYHA分级:Ⅰ~Ⅱ级。②中医辨证为血瘀水停证[3],症见畏寒肢冷、心悸、气喘乏力、水肿、胸闷、面色发绀、舌紫暗、舌体有齿痕、苔滑。③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排除标准:①年龄>70岁。②肝肾功能障碍致心力衰竭患者。③不能耐受中医制剂者。④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⑤合并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⑴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吸氧,低盐饮食;给予氯噻酮(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1020601)口服,100mg/次,1次/d;硝酸甘油(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1021022)舌下含服,疼痛发作时服用,0.5mg/次,5min后可重复服用;地高辛(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1657)口服,0.5mg/次,1次/d。⑵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汤口服,方中桃仁12g、茯苓12g、红花12g、当归9g、白芍9g、地黄9g、白术9g、川芎9g、附子6g、生姜6g,水煎后分早晚两次口服,1剂/d。
1.4 观察指标
1.4.1 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采用心脏彩超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
1.4.2 心室重构指标水平比较: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ml,4℃、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醛固酮、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MMP1/TIMP1水平变化。
1.4.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生率。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和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LVESD、LVEDD及BN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及BNP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心功能指标 BNP(pg/ml)LVEF(%) LVESD(mm) LVEDD(mm)对照组(n=47) 治疗前 41.39±4.11 33.40±1.75 47.79±2.22 1255.87±291.13治疗后 51.01±3.05a 31.02±1.03a 43.91±1.26a 269.91±41.19a观察组(n=48) 治疗前 41.43±4.09 33.43±1.77 47.81±2.25 1258.19±289.99治疗后 55.79±2.25ab 28.90±0.70ab 39.99±0.90ab 150.11±39.91ab组别
2.2 心室重构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室重构指标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IMP1、醛固酮、MMP1、Ang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MP1/TIMP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室重构指标水平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室重构指标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室重构指标水平对比(±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TIMP1(ng/ml) 醛固酮(pg/ml) MMP1(ng/ml) AngⅡ(ng/ml) MMP1/TIMP1对照组 (n=47) 治疗前 6.51±0.35 565.46±42.13 8.22±0.46 780.26±52.16 1.27±0.11治疗后 2.68±0.22a 311.13±16.69a 4.50±0.28a 491.36±28.91a 1.75±0.18a观察组 (n=48) 治疗前 6.50±0.38 568.12±43.32 8.23±0.49 781.36±53.02 1.29±0.13治疗后 2.49±0.15ab 251.36±12.25ab 6.20±0.25ab 309.94±9.11ab 2.50±0.20ab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头痛1例,口干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33%(4/48);对照组出现低血压2例,烦渴1例,恶心呕吐3例,无力1例,肌肉痉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7.02%(8/4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42,P<0.05)。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常与各种心脏功能性或结构性疾病的发展有关,以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化、血流动力学异常、心室重构等为主要病理表现[4]。临床研究证实,心室重构可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增加心脏氧耗量,引发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障碍,最终引发心力衰竭的发生[5]。西医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常规治疗以药物为主,主要通过利尿、扩张血管、提升心肌收缩力等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但是临床效果欠佳。有研究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在祖国医学中可归属为“胸痹”、“水肿”、“喘证”范畴,中医认为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血瘀、水饮内停,病位涉及心、脾、肺、肾等脏器,应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要治疗原则[6]。益气活血汤方中以白术、川芎为君药,共奏活血健脾、益气利水之效;以附子、生姜为臣药,滋补肝肾,温中助阳散寒;以地黄、白芍、当归、红花、茯苓、桃仁共为佐使,行活血散瘀、平肝调经、补血凉血、滋阴补肾之功,诸药合用,可温阳利水、活血化瘀,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7]。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8-9],桃仁煎剂能够舒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发挥祛瘀血、抗炎效用;红花水提取物能祛除淤血,调节冠脉血流量,改善患者微循环;当归煎剂能够改善冠脉循环,提升心排出量,增加心室收缩力;地黄可促进血液凝固,强心利尿、解热消炎;白术具有利尿,增加水钠排泄的作用;川芎能够增加心脏收缩幅度。心室重构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心室重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AngⅡ能够导致心肌纤维化,经信号通路促进心肌纤维化形成,MMP1具有调节胶原降解效用,TIMP1能够抑制胶原降解活动、机体内胶原的合成速度及水平,均与心室重构密切相关[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及心室重构指标水平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益气活血汤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益气活血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心室重构水平,且具有良好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