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以福建省属某高校为例

2019-03-24 01:34吴任慰康红蕾
关键词:思政课理论课教学效果

吴任慰,康红蕾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全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努力强化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下称《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思政课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做了新的具体要求。笔者以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例,分析目前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一、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现状

我校根据教育部“05方案”的要求,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中,并设立学生实践专项基金,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2006年开始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为试点,由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的实践教学。2013年《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门课的实践教学全面展开,并逐步形成“三三四一”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思政课以“知行合一,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实现理想信念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以及大学生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为培养目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原则,通过集体参观实践、小组调查实践、个人自主实践3个立体维度开展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漫灌”加“滴灌”,教学效果显著;同时建立起系统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书面报告与实际能力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四结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最终各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建构成一个“活动前有明确目的和计划,活动中有充分交流讨论,活动后有分享总结提升”的完整闭环式。教学过程步步稳扎稳打,教学效果实实在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的调查

为了进一步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笔者抽取本校二年级58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同度、满意度和期望值,以此分析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各因素,探索提升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调查发放问卷580份,回收问卷580份,有效问卷577份。女生350人(占60.66%),男生227人(占39.34%)。被调查的学生均已完成4门思政课主要课程的实践学习。

(一)对于思政课开课意义的认知

调查显示,71.2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有助于了解社会现实,70.54%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是必要的意识形态教育,66.72%的学生认为有益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只有9.71%的学生认为无太大意义。我校学生对思政课开课必要性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卜毅然等的调查结果[1]。这说明我校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思政课教学的意义,思政课在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政治态度、道德意愿、价值取向及其行为选择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对思政课学时安排的看法

对于目前思政课的课时安排,54%学生认为理论课时合理,但53%学生认为实践课时数偏少。对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70%的学生认为同样重要,2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更重要,3%的学生认为理论更重要,4%的学生认为都不重要。调查显示,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思政课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理论知识点也多,要充分掌握知识,必须有足够的理论学时来保证。课堂是基础理论学习的主阵地,但是对于非思政专业的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来说,丰富的理论知识要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还需要通过大量有组织的实践教学来完成。

(三)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的认同度

对于学校开展的多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思政课教师带队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占70.54%,其次是“团委等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或调查”占56.33%,第3位是“思政课教师课外开设的专题讲座等”占38.99%,“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占26.86%,“主题网站或者网络互动平台讨论”占14.04%。调查显示,学生更乐意观察社会、体验社会。思政课教师带队的实践位列榜首,说明学生认可这种实践形式,也肯定了思政课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四)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调查显示,3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很好,49%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18%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对实践教学“很满意,有助于理解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占38%,“比较满意,虽理论和实践有差距,但有助于接触社会,积累经验”占52%,“不满意,老师态度敷衍,走马观花”占5%,“不感兴趣,无所谓”占5%。孙海英等对沈阳高校医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仅有25.3%选择比较满意,3.1%的学生选择很满意[2]。6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有一定收获,14%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即82%的学生在实践中有收获。我校的实践教学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肯定,但该调查也显示,认为实践教学效果很好的学生未必感觉收获很大,差距达19%,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影响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调查可见,大部分学生(91%)认可我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安排,对目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也表示欢迎。但在教学的实效性方面,只有三成的学生认为实践课教学效果很好,不到二成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经过深入调查访谈,笔者从教学设计整体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评价准确性、教学团队能力有限性等四个方面的困境寻找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因。

(一)实践教学整体性设计的困境

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着共同的大目标,也有着根据各自课程特点所要完成的小目标。总体目标要通过每个小目标的实现来完成。根据教育部规定,“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学分开展实践教学”。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制定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但是,目前教育部尚未颁布《实践教学大纲》,各个高校根据各自的条件安排各门课程的实践课时、内容和实践形式。2学分的实践教学课时在各门课程中该如何科学分配,亦或设置为单独的一门实践课程进行教学,各门课程实践内容如何避免交叉重复,实践教学形式怎样才能丰富多彩,实践过程如何才能不走形式,思政课课程体系设计的整体性、协同性的困境,影响到各门课教学目标的完成。丁春福等认为“各门课实践教学各自为战,缺乏资源整合,缺乏整体设计”[3]。孙英梅等调查显示,33.1%的医学生认为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2]。

(二)实践教学过程积极性调动的困境

调查显示,72.79%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中的讨论分享“能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值得提倡”,73.66%的学生认为“可以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乐于倾听其他同学的讲解”。但是在个人参与方面表示“很感兴趣,积极参与”仅占32.06%,“不感兴趣,无所谓”占12.82%,被动参与占55.12%。教学中不难发现,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各环节的总是那些平时课堂上就比较主动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主动交流的意义,但又不愿积极参与,分析原因,一是在于学校传统教育方式更多的是被动式学习,大部分学生不擅长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习惯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二是思政课教学大多为大班授课,学生缺少与教师互动的锻炼机会,再加上被动交流的习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调查也显示,在选择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时,67.07%的学生选择了“大班教学,师生互动效果不明显”。授课班级人数越多,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和期望值越低。三是实践教学形式还不够丰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是受学生欢迎的形式,但在71.06%学生参与的课程论文写作形式中仅有10.75%的学生对此表示欢迎。四是虽然学生能够理解思政课的重要性,但是受社会偏见的影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思政课存在轻视的心理,部分学生不愿意花太多时间为思政课准备学习和分享资料。

(三)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准确性的困境

知识目标的教学效果评价可以通过试卷考试成绩来体现,而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做出客观评价是比较困难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主要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加上实践教学内容的内涵、外延的丰富性和过程的多样性,使实践教学过程的变量因素庞杂,信度难以把握,评价要做到科学、具体、公正有一定难度[4]。虽然我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式,但是依旧无法完整呈现培育学生理想信念目标的实现程度。

(四)教师综合能力的高要求与现实状况差距的困境

思政课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费时费力,要求教师不仅理论精深、品德高尚,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来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目前,在编思政课教师人数有限,课堂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较大,加上缺乏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机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指标并没有包含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思政课教师在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上缺少动力。同时,非综合院校思政课学生助教难觅,实践教学团队要做到及时与学生互动、精准沟通指导有一定困难,这也会影响教学实效性。

四、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四个困境,笔者从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实践教学过程的获得感、完善全流程管理与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探索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018年教育部《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规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思政课从实践教学的定位、教学总学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完善。在教育部与之相配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印发前,高校需要针对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各门课的实践教学内容要与该课程理论教学相衔接,体现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形成各具特色又有机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不断增强实践教学过程的获得感

改变学生长期形成的被动性学习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需要深入研究思政课教学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特点等因素,科学设置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和形式。一是创新与医学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兴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机结合,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通过引导医学生关注医药卫生发展、医改、医患关系等敏感问题,走进医院对患者、医师进行访谈、调查、研究,了解真实的医疗环境,或者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5]。这类活动既贴近学生的需求又能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和政治素养。二是整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开展参观校史馆、访谈老校友等活动,积极与学校各个部门及社会资源合作,主动深度地融入校团委、学生社团开展的相关活动。挖掘学生身边的各类资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获得感。三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的交流习惯。传统的学习习惯影响下,学生在面对面沟通方面存在各种顾虑,因而更愿意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表达观点。调查显示,有65.51%的学生认为教师建立思政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学生思想问题,及时解决的效果”,55.29%的学生认为可以“加强沟通,增进感情”。说明学生希望通过思政网络平台更多地与教师沟通,解决思想困惑。

(三)完善全流程科学管理与评价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性学生实践活动,它有着自身的教学内容和规范,有着明确的政治意图和任务。从大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和现实社会问题出发进行的主题实践,经历收集材料、社会探究到呈现成果的完整过程[6]。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也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产生思想的波动。严格的过程管理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选择实践内容,设计好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把握住学以致用的契合点,引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实践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实践学习过程进行仔细考察、完整记录,并科学评价学生在参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价值取向以及综合运用课堂学习的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与素质[6]。这个过程是巩固知识、价值塑造的过程,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标准,坚持全流程的有效管理和科学评价并行。科学的评价过程需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同时还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四)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必须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既是指导者和评价者,也是学习者[7]。一是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不断形成新理论成果,要求思政课教师及时学懂弄通,只有真学、真懂、真信,在实践教学中才有底气引导学生践行。二是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科研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提高。三是思政课教师需更多地参加实践教学相关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增长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四是思政课教师通过兼任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提高其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发现能力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7]。

总之,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精神塑造、价值观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渠道。但是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在坚持中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

猜你喜欢
思政课理论课教学效果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