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是危害鸭、鹅、天鹅、雁等水禽的一种急性、高死亡率的传染病,该病各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
病鸭或带毒鸭为传染源,鸭食入或饮入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可经口感染,该病也可经呼吸道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为2~4d。病鸭体温升高到43℃以上,精神不佳,头颈缩起,食欲减退或停食,喜卧,不愿走动、不愿游水,流泪,眼周羽毛潮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鼻腔亦有分泌物,部分鸭头颈部肿大。病鸭下痢,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病后期体温下降,精神极度不好。该病病程为2~5d,慢性病例病程1周以上,其消瘦,生长发育不良。病死鸭咽喉周围可有坏死灶,食道内有条纹状溃疡,泄殖腔黏膜(即肛门内侧)有出血或溃疡,小肠有出血环。此外,病鸭肝脏微肿胀、瘀血和有出血斑,心脏有出血点。
防治:受威胁的鸭群可注射鸭瘟弱毒苗。疫苗对20日龄的小鸭安全有效,免疫期可达6个月,成年鸭注射疫苗后,免疫期可达1年,免疫后的母鸭可将抗体传给雏鸭,雏鸭13日龄时抗体大多消失。
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本病发生后较难根除。
病雏鸭精神萎靡,缩脖,翅下垂,不爱活动,蹲卧,眼半闭,不爱吃食或不食。发病半天到一天后全身抽搐,侧卧,头弯向后背,两脚痉挛性反复蹬踏,有时在地上旋转。病鸭出现抽搐症状后十几分钟即死亡,有的持续5h左右才死亡。病鸭嘴和爪尖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有的雏鸭不见明显症状即迅即死亡。
防治:雏鸭1~3日龄用鸡胚化弱毒苗,0.5mL/只,颈部皮下注射。
鸭霍乱主要侵害14~42日龄雏鸭。病鸭口鼻流黏液,张口呼吸,摇头,排白色恶臭稀粪,瘫痪。
防治:控制饲养密度,保持环境卫生。定期用禽巴氏杆菌苗接种2日龄以上的鸭,其免疫期达三个半月或用禽霍乱氢氧化铝胶苗免疫,用于2月龄以上的鸭,每只鸭肌肉注射2 mL,间隔10 d再注射一次,免疫期3个月,或用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苗免疫,用于2月龄以上鸭,每只皮下注射1mL,免疫期为6个月。
禽副伤寒多发生于10~12日龄雏鸭,病鸭发病后痉挛、倒地、头后仰,很快死亡。
防治:严格消毒育雏舍,淘汰带菌鸭,种蛋孵化前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治疗可用抗病1号或金霉素。
雏鸭患病死亡率较高,该病对小鸭的危害较大。病鸭主要发病症状是先腹泻,后血便。
预防本病应保持环境卫生,饮水清洁,防止球虫卵囊入口,鸭舍要保持干燥、清洁。
治疗可用磺胺六甲氧嘧啶钠,连用3~5d;在饲料中加入0.02%复方新诺明,连喂3~5 d;饲料中加入0.01%球虫灵,连喂3~5d。
多种疾病均可引起雏鸭下痢,对雏鸭下痢要注意正确诊断,以进行对症治疗。
一般可在饲料中混入敏感药物防病。
病鸭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喘气,有时声音沙哑。该病多发生于多雨、潮湿地区,患鸭死亡率高。
预防发病应注意防潮,保持鸭舍干燥,不用发霉的垫草和饲料。
治疗可用灰黄霉素,每只鸭500mg,每天用2次,连服3d。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疾病,1~7周龄鸭易感,尤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一周龄以内及7周龄以上的鸭极少发病。
本病发病率极高,有时可达90%以上,死亡率为5%~80%不等。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阴雨、潮湿、寒冷季节发病严重。
最急性病例见不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或嘴抵地、脚软、不愿走动,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鼻孔有黏性分泌物,分泌物干枯后堵塞鼻孔,小鸭常见咳嗽,打喷嚏,排黄绿色或黄白色稀粪。患鸭死前有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亚急性及慢性病例神经症状更为明显。
治疗本病可用青霉素、链霉素肌肉注射,连用2~3d,磺胺二甲基嘧啶0.3%混料喂3d。
该病为危害小鸭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成年鸭亦可发病。
病鸭眶下窦显著肿大,充满浆液黏液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和冬季多发,7~15日龄雏鸭易感性最高,30日龄以上鸭发病较少。
病雏初期打喷嚏,鼻孔流出浆液性渗出物,以后流黏性物,并在鼻孔周围形成结痂,病久的呈干酪样变化。病鸭踢抓鼻额部,露出红色的皮,部分病鸭呼吸困难,频频摇头,后期病鸭眶下窦积液,一侧或两侧肿胀,一般保持l0~20天不散。严重病例眼结膜潮红,流泪,并排出脓性分泌物,有的甚至失明。
饲养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鸭舍通风不良,舍内温度忽高忽低是引起发病的主要诱因。
预防发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雏鸭的抵抗力。发病鸭舍鸭全部转走后,用清水冲洗,再用火碱刷洗,最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治疗可用泰乐菌素或支原净,此外,亦可用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