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陶艺活动在学前儿童多元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2019-03-23 09:04龚雪颜
考试周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

摘 要: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说明了学前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论文阐释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详细分析了陶艺活动对多元智力各要素的促进作用。认为,学前教育阶段应该多组织陶艺活动,刺激幼儿语言能力、数理能力、推理和思维表达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陶艺活动;学前儿童;多元智力

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说明了学前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正是幼儿人格品质、智力风格、学习兴趣和情绪情感等多元智力形成的最佳时机。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其学习方式多为活动与游戏,通过亲自操作和直观体验来获得相应的能力。在众多的游戏活动中,陶艺活动是多元智力形成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让幼儿亲自制作陶艺作品来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多元智力的教育活动。

一、 多元智力理论内涵

在教育理念变迁的过程中,智力理论从单一转向了多元。传统智力理论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智力是这两种能力整合的存在。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为首的学者反驳了这一观念,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至于智力内涵中所包括的多元,加德纳认为,智力由以下七种能力构成:一是语言能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二是数理能力:包括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的能力;三是空间能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四是音乐能力:包括对声音之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憶、表达音乐的能力;五是运动能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以及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六是社交能力: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七是自知能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内省自身的能力,辨别事物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加德纳将这些能力综合为智力,显示出近年来智力理论走向上的新改变。

二、 陶艺活动的多元智力发展功能

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陶艺教育具有高度的参与性、直观性的特点,使幼儿获得风格不同、表现各异、色彩缤纷的视觉冲击,并通过视觉从外界刺激中获得信息,信息反馈回大脑。陶艺活动是培养和训练幼儿多元智力的有效活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陶艺活动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陶艺创作课完成后,可以要求幼儿讲解作品的创作过程,即为什么要捏此物而非他物,展示出幼儿的爱好。表达创作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幼儿的喜怒哀乐经由作品跃然纸上。最好把作品编制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或动物故事,作品可以是故事中的天使、人物、动物、植物、用具等,为丰富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打下基础。

(二) 陶艺活动能开发幼儿的数理能力

人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并且具有认知功能。当手在接触物体时,搓、捏、团陶泥、塑造陶泥作品产生触摸感觉,形成一种机能复杂的运动分析能力。幼儿将等量陶泥捏成不同形状的作品,有利于数量、形状、体积等守恒能力的形成。陶艺作品立体感非常强,对于幼儿立体三维空间感和逻辑思维的发展非常有利。

(三) 陶艺活动能够开发幼儿的空间能力

玩陶过程中,幼儿将各种颜色进行调配,对作品的不同组件进行安装、对空间位置进行调整等。造型图像信息繁多,如立体的、平面的,丰富了幼儿大脑中空间信息的储存,幼儿能获得风格不同、表现各异、色彩缤纷的视觉冲击。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能够感知不同形状组合的效果,把它们摆放在合适的空间,使他们已有的空间感知潜力可以很好地被激发出来。

(四) 陶艺活动中的背景音乐能提升幼儿的乐感

陶艺活动本身与音乐能力的养成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制作陶艺作品的过程中放一些经典音乐,那么幼儿玩陶活动就会更加妙趣横生,玩陶的“动”和音乐的“静”交互刺激幼儿的触觉和听觉,触摸的动感和音乐感受、辨别、记忆、表达能力共同促进幼儿大脑细胞的丰富。所以说,陶艺活动中的音乐播放有利于幼儿思考中动静结合,平衡各种活动,长远来看,真正能够引导幼儿在“动”中感受“静”,在“静”中体会“动”。

(五) 陶艺活动提升了幼儿运动能力尤其是精细动作的能力

陶艺活动中左右手并用,搓揉捏的精细动作刺激精细思维的发展,左右手互相合作和分工,左右两半球大脑共同参与,协调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共同得到训练,可以挖掘和开发幼儿的智力,避免大脑两半球不均衡开发和发展。

(六) 陶艺活动中的材料运用和作品分享训练了幼儿的自知能力

自知能力是形成良好个性和适应社会的心理基础。人的自知能力是指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内省自身的能力。幼儿捏泥的过程中,要把所需的各种材料(白泥、高白泥、拉胚机、釉料、刮刀、修形刀、钢丝弓等)区分开来,形成了最初的物我分化,这是幼儿混沌的自我世界走向清晰认识物质世界的第一步。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陶艺活动对幼儿多元智力的培养具有特殊的、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现代理念的陶艺教学并提供好的环境,正确的教学方法,幼儿可以在玩陶中去锻炼技巧,灵活双手,创作出很多令成人难以达到并叹为观止的优秀作品,达到启智、陶情、健体之目的。幼儿的思维处于前操作阶段(2~7岁),具有不可逆性、直觉性、泛灵论、自我中心等特点。陶艺活动中幼儿直接参与各个环节、各道工序,多元智力得到有效训练,实现素质教育之根本。

参考文献:

[1]张斌.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8(2).

[2]龚林静.论陶艺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J].山东社会科学,2015(5).

[3]许玉珍.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

作者简介:

龚雪颜,四川省绵阳市,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
南宁市某社区教育机构学前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关于学前儿童钢琴教育的几点思考
浅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前儿童语言创造性的发展及教育策略探讨
开展球类游戏的防范措施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