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含蓄表达

2019-03-23 03:37胡根林朱建军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抒情原型景物

胡根林 朱建军

一、何为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一般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它是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家庭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只写情,绘景而不只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从宽泛意义上说,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因情造景等都属于借景抒情。如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写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柳宗元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二、景物选择与原型意象

借景抒情首要的是景物的选择。在几千年文明进程中,有些景物渗透在我们中国文化之中,与中国的人文精神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们熔铸了主观感情,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意义,如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我们把这些景物称为原型 意象。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原型看作集体无意识和种族记忆,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则拓宽了原型的定义,认为原型即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我们对原型的理解以弗莱的定义为基础,这种反复出现的意象,其中也包含了某些原始意象。在我国古代诗词和戏曲中,像松、竹、梅、兰等都是备受青睐的意象,虽然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诗词中总会体现出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渐渐发展成为一种象征模式。在弗莱看来,这种象征是可交流的单位。“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原型:它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弗莱还认为:“诗歌的意义或定式只不过是具有概念内含的意象结构。”(参看弗莱。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这足以见出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意象要受到时代、环境、情感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更受制于意象的传统制约。譬如松、竹、梅、兰等一经赋予意义并被社会广泛认可之后,便广为流传,成为一种特别的概念内涵。它们作为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了一种文学象征,按照弗莱的定义,它们也是原型意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这样的原型意象非常丰富,成为中国人阅读和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很多,如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等;思乡类,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等;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杜鹃、猿猴等;爱情类,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等;战争类,楼兰、柳营、羌笛等;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等。这些原型意象,是一種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心中的意象,无论是从古诗词曲中还是从现实意义中看,它体现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审美情感,并根植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体现的是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对其注入的情感和审美。

三、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程序

借景抒情作为一种抒情方式,也作为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外,它内在地蕴含一些基本的操作步骤,这里结合案例来分析。

辛弃疾路过赣州写下了名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如果我们还原这首词的写作过程,大致是 这样:

其一,词人来到造口,不觉回想起与此地有关的那段历史,触动了他忧虑国事的敏感神经。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辛幼安词》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

其二,如何表达自己内心激荡的情感呢?眼前有郁孤台森然耸立,有清江水悠悠流淌、船帆来往,有满目青山远去。词人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看到远山,慨叹国家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情以景兴,借景抒情。为了表达这种深广的慨叹和愤懑之情,词人主要选择了郁孤台、江水、青山等景物来描绘。

其三,如何描绘这些景物呢?“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到台下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

其四,语言形式整饬。后人评价这首词结构精巧,和所表达满怀忠愤之情融为一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云:“此首《书江西造口壁》,不假雕绘,自抒悲愤。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盖以真情郁勃,而又有气魄足以畅发其情。起从近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下片,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末以愁闻鹧鸪作结,尤觉无限悲愤。” 在音节处理上也颇为讲究,清陈廷焯《云韶集》云:“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梁启超评此词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

也就是说,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大致有三个步骤,第一,情感定向,选择合适的景物;第二,情感着色,描绘景物;第三,情感表达,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归结起来,我们把借景抒情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提炼为三条:1.选择景物;2.描绘景物;3.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一、总体设想

部编本教材七年级第二个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学会抒情”。众所周知,从抒情方式上看,可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即为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则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属于含蓄表达,涉及的写作内容非常丰富,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还有因事缘情等。就一次写作而言,如果让学生完全学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立足于部编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将本次写作教学聚焦于借景抒情上。

借景抒情作为重要的写作技法,在中学阶段常常被老师们教,但似乎没有教会。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据观察,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大家一直教“是什么”,甚至也教“为什么”,但一直没教“怎么做”。写作是种智慧技能,只有陈述性知识,是学不会的,必须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学习和训练。

本设计立足于借景抒情的核心知识,设置情境,以真实性任务为驱动,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怎么进行借景抒情”过程中掌握写作的基本要领。

二、任务情境

某同学转学离校,班主任老师请同学们亲手绘制一张明信片,届时老师挑选其中最好的几份作为礼物寄给该同学作为纪念。请同学们从景物的选择、景物的绘制、含蓄的寄语三个方面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经验:学生有描写景物的经验,也了解借景抒情的概念。

主要学习困难:1.如何选择最恰当的景物,含蓄地抒发情感。

2.景物与表达情感的主观性之间怎样产生 关联。

3.对表现这种情感关联的语言形式的了解 较少。

四、学习目标

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完成写作任务,抓住景物特点和传统文化赋予景物的情感内涵,切合一定的写作目的,含蓄地抒发情感。

五、学习活动过程

(一)情感定向,选取合适的景物

活动1.复习导入,旧知带新知。

1.读背刚学过的几首古诗。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大,况乃未休兵。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简析这几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和选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

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借助对异地相见的同乡人询问自家窗前腊梅开花的情况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第二首诗,诗人杜甫在白露节的夜晚,见盈盈清露,心生寒冷而产生幻觉,借助对家乡月亮的天下最明的感叹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我们儿时就背诵的李白的那首经典的《静夜思》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崔陈明月归”,“明月”这个景物在古诗中往往被用来表达思念或者思想的情感。同样的情况出现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诗人借青青的“柳色”表达对即将远行的友人(元二)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新嫩的柳色又有着对友人能拥有美好前程的希冀和祝愿。“柳,留也。”自《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开始,柳就成为了古人诗作中寄托惜别之情的特定景物。

明确:诗人表达不同的情感会选择不同的景物。同时,古代诗人表达特定情感往往会选取特定的景物。

活动2.呈现情境,选择景物。

1. 呈现情境,提示情感的丰富性。

某同学要出国上学了,班主任老师请同学们亲手绘制一张明信片作为礼物送给该同学。请想一想,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呢?说说理由。

教师提示:朝夕相处的同窗分离在即,此时你都会有些怎样的心情?

既有往昔情景的回忆,又有离别难舍的忧伤,还有再次相见的期许,或许还有美好未来的祝愿。

2. 小组讨论,想表达什么情感,会选择什么景物并说明理由。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

组1 组2 组3 组4

选取的

景物

选取的

理由

活动3.分享交流,明确景物选择的情感定向 特征。

分小组交流,关注理由的合理性和充分性。

明确:借景抒情,景物的选取由情感来定向。

(二)情感着色,描绘你眼中的景物

活动1.给范例,感受景物描写的主观性。

1. 在活动1中你已经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選取了景物,接下去你会怎样绘制呢?数量、颜色、形态上会有怎样的考虑呢?

2. 范例讲解:古诗词方面和课文中的例子。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猜你喜欢
抒情原型景物
四时景物皆成趣
包裹的一切
写写冬天的景物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简论抒情体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景物描写要准确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