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课堂,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动”起来。
关键词:数学;和谐;情境;合作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设计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课堂中让小组多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数学课堂“动”起来。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觉得要满足以下几点。
一、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课改的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平等的教学方式去教导学生。改变传统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去对待学生。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也要给予一些鼓励的话语,比如“你真棒”“回答得很完整”……学生总是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也是试图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因此充分给学生肯定的态度,给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探究问题,打破原有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课堂的教学也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奖励措施,比如一些奖励小红花、盖表扬章……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乐意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我觉得需要具备以下两点。
(一) 建立民主和谐的交往方式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不再局限于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新的课堂模式中教师应和学生进行双向的交流,教师多和学生进行互动,对学生提出的新颖的观点给予肯定和表扬,时不时给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一句肯定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自信心,同时也会对你的数学课堂产生兴趣。因为学生的心里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依赖老师的,他们想和老师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更加自信,学习热情也会高涨起来。教师还应有自己的个人魅力,从而带动学生。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也表明了教师地位的重要性,只有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品格,独特的魅力,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才能正确地引领学生,让学生对你产生兴趣,喜欢你,从而也喜欢你的数学课堂。
(二) 建立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人曾说过:“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师生之间应该要有和谐的关系,只有拥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喜欢上你的课。拥有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处于小学阶段,在思想和行为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并且教师和学生可能因为身份、年龄等方面的原因,可能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会不同。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处理问题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切不可出错就狠狠地惩罚他们,不给他们解释的余地,而要问清事情原委,以孩子的目光去体谅学生,教导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事情的对错,这样学生才会从内心去认可你,甚至是将你当作朋友,师生之间的情谊也会和谐起来,课堂氛围也会因此而变得快乐起来。其次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学生会因为个体差异,在学习上的表现力也会大不相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就给予他优待,也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落后而经常对他不理不睬,甚至是厌恶。不论在学习中还是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民主的观念。通过这些方式建立起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认识24时计时法”时,教师要面带笑容的出示课件,给学生以亲近,让学生不再觉得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让学生觉得是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能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然后以温和的态度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积极地探讨问题,不时的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鼓励性的话语。课件的制作也比较贴近儿童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文字,黑白的插图,而是儿童所喜欢的图片,站在学生的角度,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 使用情境法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授一节新课时也同样需要一个吸引学生的开头,而课堂情境的引入则是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它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个窗口,学生能通过这个窗口走进数学的世界,探究数学的奥秘,对数学有亲近感。情境法的教学我觉得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一) 情境教學一定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以问题为导向的数学情境教学,符合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确定为数学教育教学的核心这一目标,培养了学生萌发数学问题的意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能只关注情境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掌握本节课应该掌握的基本的知识点,使得成为课堂的障碍。所以情境的创设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好是在学生平时生活中可见的,有些体验的,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本节课的学习,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贴近学生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在这样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对你的数学课堂产生兴趣,主动去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一定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贴合的情境,将学生带领到本节课的学习中,营造愉快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以形成一个完全的课堂情境,这是我们各位教师在创造课堂情境时要注意的一点。
(二) 需要合理把握情境的真实度
我们的授课模式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方式也注定了学生不能进行自主的学习,而且数学的学习本身也是逻辑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应该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充满兴趣。在情境设计中,教师应该创设真实的情境,再用合适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带动学生去开心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本节课所要教授的新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情境,这样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熟悉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提高学习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在教授新课《认识24时计时法》中,用这样的情境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课件呈现的是一个小朋友熟睡的场景,图的左上角有一个钟表,教师询问:你知道这是几时吗?这样的场景贴合实际,也贴合学生的认知,在这节课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小朋友们都纷纷举起双手,他们乐意去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在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合理而贴切的情境设计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之后的课堂奠定了愉快的基调,使数学课堂“动”起来。《新课程标准》指出:在熟悉、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能有效地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接受教育,促进内因的变化。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学生在学习《认识24时计时法》还是有一些困难的,那引入有趣、贴合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增加了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在探索数学知识中体验到相应的乐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来自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清楚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也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不再畏惧,心里没有畏难情绪。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起学习知识的自信心。
只有广大教师充分重视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去情境化问题,通过去情境化,使学生既获得抽象概括的知识,又能掌握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为他们将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应用于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交流模式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顺应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学习形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比较差,缺少了相应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感到困惑,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进行学习,给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大大降低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数学课堂变得“活”起来。小组交流模式的构建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优化小组构建,学生合理搭配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差异以及个性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相应的判断,然后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合理的分组搭配,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组建的原则应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比例相当。小组成员间的座位应该是面对面或者相邻,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互相学习、讨论,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同时,数学教师要让每个小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分工明确。这样才能得到高效的配合,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才会更完善,同时使得课堂更和谐。
(二) 精心设计内容,建立评价机制
在小学数学的合作学习中,我们需要小学生学会完整地表达和静静地倾听,而教师也要在教学设计上做到合理科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避免不作任何启示和引导就让小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在一堂小学数学课上,教师要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小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欲望。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呈现出突出的作用。许多小学教师已经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因为学生在小学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等等一些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讲解《商不变的规律》这一知识点时,让小组合作进行举例,然后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规律。当有学生遇到困难时,其他学生也能予以帮助,学困生能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迅速完成。这样不仅使得优等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而且自己总结出的规律,学生也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小學数学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这样一个模式,也为数学课堂注入了一种活力,打破传统中教师在讲台上独自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机械地接受新的知识的局面,所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是小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意去做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情境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快地融入数学课堂;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模式,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协调、优势互补。不仅能使优等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能使得中等生和学困生在优等生的带领下更迅速地掌握新的知识的学习。真正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小学数学课堂和谐氛围的创设[J].吉林教育·综合,2013:75.
[2]郑瑞丽.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46):142-143.
[3]潘胜洪.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去情境化问题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6):72-75.
[4]唐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学周刊-教学方法,2016(20):119-120.
作者简介:
戴云婷,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