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2019-03-23 09:04姚结发
考试周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自我修养因材施教教育

摘 要:中国上下五千年出现过无数的大教育家、思想家,从他们的传承中形成了中国近代独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在当代我们应该吸取传统的精华,结合当今时代的社会需要,更好地为社会、国家输送有志之才。

关键词:自我修养;因材施教;从学而思;教育

一、 德育

孔子曰:“为仁由己。”这里讲究道德培养。德行的培养是教育的底线也是民族教育的基石,更是当代教育的核心。德育不仅仅是提出孤立的道德修养,传统道德还应重视向他人学习,把他人的品行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修养。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传承至今。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传承给后世教育工作者以警醒,为人师者品德必须要高洁,我们要在自己品行得当的前提下,教会我们的孩子们更好的道德。世界是年轻人的,我们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和自己、他人、世界和谐相处,由他们来正确地引领一个更好的世界。

二、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千百年来老生常谈却也是非常重要的无法避免的教育理念。历来中国的教育学家们都在尽可能地在了解学生的特点与优势之后对学生选取各异的教育方法,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个人特色的人才,而不是时代洪流下的流沙。在当代教育中主要要解决教学中标准和个性的关系,体系可能给我们提供了最后的评价的标准,如何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突破体系的束缚是我们当代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并且愿意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运用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同时体系也不是对教育的禁锢,而是对教育的保护和促进。因材施教是为了每个孩子能更好地与体系共处并得到更好的体系教育,而不至于在统一的大要求下使本该拥有鲜艳人生的学生都变成统一、平庸的人。

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实从古代到现在传承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思维。我们要领会教育的本质,重视思考,然后学习和理解。这种思维,直达了做学问的本质,而不至于让学生变成为了学而学,不知道学了干嘛,只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这种情况就与现代教育提倡的学思结合相悖。同时孔子提倡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在当代的教育理念里,学思结合相联系。教育不是狭隘的知识的搬运,而更重要的是学习思维。

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势在必行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维系自己的地位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造成浅一点的影响就是孩童时期教育就被束缚使他们思维被禁锢,久而久之,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现代教育提倡亦师亦友式的师生关系。学生敢于对老师提出质疑。人非圣贤,不可能完美到不犯一次错误。教导学生敢于去提出质疑、敢于去发散自己的思维。

更深的影响就是思维禁锢使培养出来的人不敢想,不敢讲,不敢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学却没有在中国产生?当代的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复杂而沉重的,当然不排除有政治打压、经济断层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说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中只重伦理、不重科学技术知识的文化教育更有关。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中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养成一种脱离实际、崇尚虛荣、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社会心理,严重地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当代,从小时候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在小的时候思维是最活泼的,这时候不要去限制他们,而是要加以鼓励,激发他们对事物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自己体会创新意识。未来的世界是他们去创造的,我们只是他们前行道路上的引路人。

五、 追求人格上的自由

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另一种弊端是它把人束缚在家族的伦理关系之中,思想被严重地禁锢。所谓“非礼勿思,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养成一个没有个性人格的人。一个没有性格的人对于社会是可怕的。从古至今的教育本质上都是为了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孩童时期,我们可能因为没有人教导,思维和观念没有形成,容易被影响。随后慢慢开始接收教育,他们开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不随波逐流,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对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画地为牢、自以为是。

时代的集大成者或者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弄潮儿,往往敢于突破思维的禁锢,敢于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勇于承担责任。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导的北大精神:“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习汲取百家之长,保持思想的自由,勇于坚定信念,才是当代教育的目标。追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才是解决传统文化带来的弊端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作为老师,我们总是希望这些祖国的花朵在我们的注视下茁壮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顾舟山.从《论语》谈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10.

[2]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9.

[3]蒋彤彤,陶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401-405.

作者简介:

姚结发,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自我修养因材施教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如何提高政工人员的自我修养
谈谈《人性的弱点》中的自我修养
“妥者,稳也;协者,趋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