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改善措施
——基于六安市的调查

2019-03-23 07:23叶海燕许正松
关键词:文化娱乐六安市协会

叶海燕,许正松

(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 六安237012)

关于“精神文化”至今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其含义大致是指在物质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属于精神、 思想、 观念范畴的文化,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1]。 精神文化生活是伴随着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阅读、旅游、艺术创作、影视作品欣赏等。

一、改善和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意义重大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 年修订)的规定,老年人是指60 周岁以上的公民。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2]。 图1 为2000 年至2017 年全国与六安市60 岁及以上和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六安市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从图中可以看出,早在2000 年我国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六安市老龄化程度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65 岁及以上人口数在2005 年突破1 亿,2016 年突破1.5 亿,老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3]。 具体到六安市,2017 年60 岁及以上和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7.78%和12.77%。 六安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未富先老的情况严重。 根据《“十三五”六安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供的信息,“十三五”时期是六安市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 预计到2020 年底,六安市60 周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将增加到120 万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19%,高龄老年人(80 岁及以上)将增加到14 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接近60 万人,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30%左右,而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2017 年,六安市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5.41%,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农村老年人是老年人的主体。 以舒城县为例,截至2017 年底,全县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46 万人,其中有17.31 万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农村老年人的比例高达88.95%。 以课题组调研的六安市舒城县桃溪镇的桃溪敬老院为例,该敬老院每年接收的老年人数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从建立初的10名老年人增加到2017 年的48 人,这让敬老院工作人员无不感觉压力与日俱增。 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程度远低于城市的背景下, 改善和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自然应该重点关注农村老年人。

图1 全国与六安市60 岁及以上和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0—2017)

(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强烈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上,相对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4]。随着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逐步改善,农村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和主动参与的特点。 由于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相对于中青年人而言,农村老年人对物质需求相对较弱,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却更强烈[5]。 能否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尺。在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6]。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性。《“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 号)不仅将“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专列一章,还重点规划了“发展老年教育”“繁荣老年文化”“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等内容。 安徽省和六安市也分别出台《“十三五”安徽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和《“十三五”六安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制定了丰富本地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举措。

二、六安市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安徽省六安市老龄委联合皖西学院成立调研组, 于2018 年7 月21 日至8 月17 日对六安市裕安区罗集乡杨公村、储渡村、毕城村、竹园村、兴隆村、罗集村、金湾村、清凉寺村、成家楼村,裕安区青山乡瑞草洼村以及舒城县龙溪镇龙舒村等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组通过召开村干部和农村老年人参加的座谈会、入户与老年人深入交谈、走访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有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与使用情况、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种类、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及来源等,并询问农村老年人的体会、希望和要求等。 共发放调查问卷320 份,回收304 份,有效问卷300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8%。 调查对象中, 男性占58%, 女性占42%;60~64 岁所占比例为38%,65~69 岁所占比例为40%,70~74 岁所占比例为16%,75~79 岁所占比例为4%,8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人数相对较少且多数身体状况较差,所占比例仅为2%。 由于当过村干部或当过村民小组组长(生产队队长)的老年人多数都会参加座谈会,也由于这部分农村老年人有着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调查的真实性较高。 得益于经济增长和国家对农村老年人医疗保健的重视,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占调查对象的比例超过了40%,身体状况一般的农村老年人的比例约为45%,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为15%左右(多数为高龄老年人)。 虽然农村老年人身体状况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但进步也非常明显。

当被问及是否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满意时, 约有50%的农村老年人表示基本满意,表示非常满意的不到10%,约40%的农村老年人明确表示不满意目前的状况。 通过调研发现,六安市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和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娱乐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但使用效率较低

六安市近年来高度重视乡村和社区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开辟和完善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绝大多数社区和村部都建有文化室、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乡村舞台和健身体育设施也较为普遍。 部分偏远和人口密度较低的山区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数量相对较少,但多数也都在积极规划和筹备中。 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投资不少,但利用情况却堪忧。 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老年人认为文化娱乐设施利用情况一般,三分之一左右的受访老年人认为利用情况较差,认为利用很充分的受访老年人不及四分之一,还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受访老年人甚至认为没有得到利用。 经调查,农村文化娱乐设施使用效率较低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多数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高龄老人几乎全是文盲,很难利用文化室、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等进行阅读或开展书画等活动。 二是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健身体育场地或设施多为年轻人所用,体育广场等健身体育场所则是女性老年人用于跳广场舞,男性老年人很少参与,大部分老年人健身和娱乐的活动场所无处可寻。 三是维护和管理不到位,文化娱乐设施刚建成时利用效率较高,不久后出现设施损坏和管理缺失,难以继续发挥作用。

(二)虽然精神文化生活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较为单调和枯燥

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政策的实施,广播电视已经覆盖所有偏远农村。 部分靠近市区的农村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网络也基本上全部覆盖[7]。 客观地说,六安市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比以前丰富,但不仅和城市老年人享受的上老年大学、读书、看报、唱歌、跳舞、打太极拳等精神文化活动相差甚远,也没有达到农村老年人自己的需求。 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很少参与旅游、上网、参加文体活动等,他们平时的休闲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扎堆聊天、听广播上,不仅单调、枯燥,且活动的层次较低。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农村老年人有参与赌博和封建迷信等不良行为,越是贫困的农村,赌博和封建迷信现象越严重。 所调查的农村老年人中,60%以上农村老年人的通讯工具是老人手机;有10%左右的农村老年人使用子女淘汰的智能手机,但只是用来接打电话,智能功能基本闲置;有20%左右的农村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且会使用微信或QQ 的基本功能,这部分农村老年人通常具有低龄化、文化程度较高、当过村干部或曾在外务工等特点;还有10%左右的农村老年人至今没有任何通讯工具。 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和枯燥的原因除了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外,主要还有三点:一是因为多数老年人收入低下,不得不将大量时间用于生产劳作或打工赚钱上,用于文化娱乐的时间较少。二是农村很多年轻人外出工作,将子女交给父辈照顾,照顾小孩占据了老年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到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送戏下乡上,而老年人比较感兴趣的特色文艺汇演、科普健康知识讲座等则很少举办。

(三)农村老年人普遍收入低下,限制了精神文化生活的开展

和城市老年人享有的退休工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相比,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则不仅普遍低下、来源单一,而且医疗保障的程度也较弱[8]。 在逐渐与父母分居,子女要承受孩子上学、供房等经济压力的背景下,出现了对居住于农村的父母经济支持力度逐渐减少的趋势,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要依靠自己种地、养殖和外出务工所得。 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获得农村养老金和子女赡养金的比例高达80%,其次为退休金(村干部离任补贴、退伍津贴、“五老”人员补助等)收入,调查对象中只有5%左右的农村老年人每月能领到一定的低保金,极少数移民搬迁地区的老年人能获得移民费收入,但他们获得的这部分收入总体水平都较低。 调查还发现,农村老年人月收入的差距较大,从月均300 元到月均3 000 元不等,不少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仅维持在温饱水平,如有一场不大的疾病将会迅速将其拉入贫困地带。 较低的收入水平不仅使得农村老年人不得不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生产劳作,而且人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下难以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较少的收入也难以在经济上支持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农村老年协会等基层老龄组织发展缓慢,老年人参与不充分

“十二五”期间六安市老年协会城乡社区创建率达98%,绝大多数的村委都成立了老年协会等基层老龄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促进老年人通过这一组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目的,希望老年协会发展成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平台。 但从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农村老年协会规范化程度较差,发展缓慢,老年人参与不充分,未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有效组织和引导。 地方政府规定,村老年协会接受村委会领导,但村委会工作非常繁忙,难以抽调专门人员负责村老年协会的日常工作,村老年协会经常出现群龙无首的现象。二是经费支持不能保障。村老年协会开展活动需要一定经费用于购买道具、服装、乐器、化妆品和车辆接送等。 按照规定,村老年协会的活动场所与经费由村委会或协会自己解决,但村委会的资金有限,农村老年人本来收入就较低,农村老年协会的活动经常因为筹不到资金而搁浅。 三是农村老年协会缺乏各种项目的带头人和高水平的教练,很难完成有一定水平的项目的编排和活动,加之农村老年人居住比较分散,组织活动的难度较大,久而久之协会就冷落了下来。

三、对策与建议

相对于中青年人,老年人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物质需求强度相对下降,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加旺盛, 受访的农村老年人均希望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丰富。结合调研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实际收入水平

实际收入水平不仅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层次和质量,很难想象一位为温饱而奔波的农村老年人会产生旅游的想法,或产生学习养生保健知识的冲动。 由于目前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普遍较低,在养老和医疗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不敢将极其有限的收入投入到精神文化活动中。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服务,解决他们花钱的后顾之忧;同时,提高农村养老金发放标准。 除此之外,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活动,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甚至创业项目,让老年人在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中获得相应的收入,以收入来保障农村老年人有足够的精力和心思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活动。

(二)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娱乐设施

文化娱乐设施是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9]。 虽然目前六安市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的使用效率较低,但受访的农村老年人均非常看重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尤其是部分在上海、合肥等大城市生活过的老年人,他们希望村里的文化娱乐设施建设能达到城市居住小区的水平。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投入资金,加大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娱乐设施。 建设和完善文化娱乐设施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建设和完善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设施和活动场所,而不是只建设图书阅览室、篮球场等主要为年轻人服务的场所;二是建成后要加强维护和管理,防止人为破坏,提高利用效率,做到文化娱乐设施能真正起到改善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作用。

(三)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教育,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

发展老年教育是提升和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 调查中发现, 有近10%的老年人经常到基督教堂做礼拜,相信基督教堂宣讲内容的农村老年人不在少数,这说明在农村老年人中存在着社会主义思想阵地失守的现象,需要通过加强教育来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调查中同时发现部分农村的老年人存在着参与封建迷信和沉迷赌博的现象,破除封建迷信和赌博也需要加强老年教育。 农村老年教育的大力发展,一是要将农村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落实农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在资金保障、制度安排、教师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扩大农村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将城市优质老年教育资源向农村下移,优先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完善农村老年远程教育网络,方便农村老年人就近学习。

(四)重视和强化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

目前六安市农村老年协会发展缓慢, 受访老年人均愿意为协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协会能发挥以下作用:一是牵头组织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文体活动,挖掘老年人的优势和特长;二是组织开展养生或科普讲座,帮助老年人养生和保健;三是组织老年人集体外出旅游,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四是开展夕阳红联姻活动,为丧偶的老人再觅伴侣,加强对老年人精神的关爱。 其中第四点常被忽视,事实上,丧偶会给老年人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并引发其他生理疾病和精神疾病,而丧偶的老人通常选择沉默,此时子女再孝顺也难以修复丧偶带来的创伤,而联姻则是较好的解决办法。为强化和发挥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需要在以下四点上做好文章。 一是强化村委对农村老年协会的组织领导责任,安排专人或有偿聘请有热情有组织能力的老年人专门负责农村老年协会工作。 二是加大经费支持和保障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农村老年协会活动设施和条件。 三是聘请专业人士对农村老年协会进行培训和活动辅导,提高协会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四是给予农村老年协会一定的自主权,鼓励本地协会与其他地方的协会加强交流,鼓励协会与上级组织和老年大学的对接。

(五)重视年龄在55 岁左右中年人的文化修养和技能的提高

现有的老年人可以视为老年人的“存量”,55 岁左右的中年人可以视为近期老年人的“增量”,从发展的角度看,“增量”的意义远大于“存量”,因为不仅“增量”会越来越多,“存量”会越来越少,而且“增量”还是“存量”的源头。 由于现在年龄在55 岁左右的农村中年人在5 年左右将陆续步入农村老年人群体,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和层次几乎决定了今后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和层次,必须高度重视55 岁左右中年人文化修养和相关技能的提高。 因此本文建议:一是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这一群体的文化素养,当步入老年群体后,他们有能力从事阅读等相对高雅的活动。 二是教会这一群体人员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和运用网络进行阅读、购物、交流等技能,并保持继续学习能力,不至于在步入老年后被社会所淘汰,进而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 三是培养这一群体人员一至两项健康的业余爱好,这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六)探索民间资本进入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服务领域

一直以来主流观点认为老年人开展精神文化活动是花钱的事情,是财政的负担[10]。 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效应,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其中可能蕴含着商机,不妨考虑探索民间资本进入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服务领域。 资本逐利的特点会使民间资本很快发现农村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真正需求点,从而打造出适合农村老年人特点和需要的精神文化娱乐产品。 而目前很多改善和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措施事实上是政府或相关部门的一厢情愿,与农村老年人的真正需求有一定的偏差。 有时候,老年人自己并没有清晰认识到自己的深层次需要,但资本很快能发现。 例如,可以考虑探索民间资本进入旅游养老、文化养老、文化娱乐、养生保健等领域,待积累经验后再推广,促进养老服务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四、结语

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随着经济增长和农村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程度远低于城市的背景下,改善和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为了解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位于安徽省大别山范围内的六安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 调查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内容比以前更丰富,但由于收入普遍较低、基层老龄组织发展缓慢、文化娱乐设施使用效率低下等,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质量仍然与农村老年人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改善和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还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敢作敢为,多管齐下,多方努力。

(本文调研过程中受到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产业转移与结构变化对中部6 省环境质量的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的资助,项目批准号:SK2016A0979。 )

猜你喜欢
文化娱乐六安市协会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六安市金安区构建环保法治新秩序
农村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状况调查——以河南省S村为例
文化娱乐新闻要向“文化垃圾”宣战
浅论新型媒介对文化娱乐新闻报道的几点影响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六安市四院承担儿童“窝沟封闭”项目
六安市人民医院人工肝新技术填补市内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