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城一带北方青铜文化金属制品的新认识※

2019-03-23 05:41:34曹建恩小田木治太郎索秀芬李少兵广守川菊地大树
草原文物 2019年2期
关键词:忻州管状青铜器

曹建恩 小田木治太郎 索秀芬 李少兵 广守川 菊地大树

(1.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3.日本天理大学4.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 5.内蒙古博物院 6.日本泉屋博物馆7.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

一、引 言

内蒙古的凉城地区是沿长城一线分布的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根据其文化的独立性与重要性被命名的“毛庆沟文化”就是例证之一①。最早在毛庆沟墓地发掘了79 座墓葬②,之后又在崞县窑子墓地和饮牛沟墓地分别发掘了25 座墓和38 座墓③。1999年宫本一夫先生指出崞县窑子墓地、毛庆沟墓地和饮牛沟墓地在时期上相互重叠又顺时发展④,其遗存历经春秋中期-战国末期长时间的演变,从而成为北方青铜文化研究的重要地域。另外,在白家湾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金器,从而改变了金银器只集中在鄂尔多斯地区的认知⑤,2000年前后,随着忻州窑子墓地、小双古城墓地、水泉墓地⑥、新店子墓地⑦等相继发掘,对于研究资料的积累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2017年8 月,我们团队对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凉城地区一带的遗物进行了研究,以金属器物为主,包括白家湾遗址出土品11件、忻州窑子墓地出土品117件、水泉墓地出土品8件,共计136件。以下就对此次研究结果做一些小结。

二、型式学上的研究

(一)白家湾遗址出土的长方形带饰牌(wb:3)

白家湾遗址出土了许多金制品,其中包括一对大型金银制带饰牌。这里讨论的是这对大型金银制带饰牌之外的另一件。关于这件带饰牌的实测图及其纹饰照片已经在2011年的发掘简报上发表⑧。这次研究中,我们重新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观察与照相,并做了除纹饰之外的实测图(要点实测图)(图一)。除此之外,还使用SfM-MVS 法做了三维模型(图二),并利用SfMMVS 法所得到的数据对要点实测图进行了优化。

这件带饰牌为长方形板,在背面有两个地方附有纵形半圆形钮。虽然没有用作固定的钮孔,但在相应的位置上有一个椭圆形的纹饰。整体来看比较平整,断面看不到弯曲。表面上的纹饰,周围是麦穗纹,中央是浮雕形上下对称的动物捕食纹样。浮雕不是很高,顶部平坦。背面是与正面的凹凸相对应的凸凹形,但凹凸的程度要小一些。钮是用薄板做成的半圆形。整个背面有布纹纬线的阳文。

本研究小组以及以前的研究项目均重视中国北方青铜器文化的金银制带饰牌,在目前的研究项目中也一贯坚持注重对金银制带饰牌的研究。迄今为止已对5 个遗址的8件金银制带饰牌进行了研究⑨。根据我们的研究,战国后期的金银制带饰牌大致可以分成2 类。第一类是从阿鲁柴登、碾房渠、石灰沟遗址出土的带饰牌(图三)⑩,特点是外形长方形化不是很强,纵截面呈弯曲状,背面的凹凸明显,钮呈棒状。第二类包括西沟畔2 号墓出土的带饰牌以及白家湾出土的大型带饰牌,特点是长方形化强,整体较为平坦,背面的凹凸较弱,钮为板状(图四)⑪。依照这一分类,白家湾的长方形带饰牌(wb:3)明显属于第二类。另外其背面有布纹纬线这一特点与西沟畔2 号墓相同,显示了二者的一致性。两类金银制带饰牌的差异,应该是在年代和技术系统上的差异,反映了战国后期中国北方青铜文化在珍贵物品供应上的特点。当然,要证明这一推测,还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与更慎重的论证。

(二)忻州窑子墓地出土的扁管状饰

扁管状饰指的是呈管状的装饰配件,其横截面是大约为15x10 毫米左右的扁圆形。通常由多个单元相连组成,每个单元的长度约为10 毫米左右(图五、六)。正反面不同,其中一面带有纹样。扁管状饰只不过是中国北方青铜器中装饰金具的一种。但在忻州窑子墓地出土物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扁环状饰,特在这里介绍叙述。

从中国北方青铜文化主要墓地中扁管状饰的出土状况可以看出,扁管状饰在各个墓地的出土数量存在很大的偏差(表一)。在凉城地区的崞县窑子墓地和忻州窑子墓地出土数较多,而在燕山地区的玉皇庙墓地出土数却很少,从全部400 座墓中只发现了14件。因为玉皇庙墓地相比其它墓地来说建造的时期要早一些,这也可能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以桃红巴拉墓地为代表的鄂尔多斯地区,虽然墓地很多,但保存良好的墓葬极少,所以出土数量也极少。甘宁(固原)地区的于家庄出土数较多,马庄的出土情况不明。但因为于家庄墓地每个墓葬中的出土数量不明,所以无法作进一步的分析。

然而,即使在出土数较多的凉城地区,也只有崞县窑子墓地和忻州窑子墓地比较突出,其它墓地并不显著。除了水泉墓地因时期上稍晚可以作为例外,崞县窑子、毛庆沟、忻州窑子、小双古城在时期上都很接近。尤其是毛庆沟与忻州窑子,从距离上仅相距数公里,但出土数量却相差极大。像带饰牌这种具有珍贵物品特质的器种,墓地间差别较大很好理解,但有意思的是像扁管状这样小型金属装饰件也存在着这种差异。

扁管状饰有单个单元和多个单元。多个单元的扁管状饰多以镂空的浇道连接各个单元,这样,如果从镂空的浇道处切割并打磨的话就变成单个单元的扁管状饰了。也就是说镂空部分是铸造时的浇道,根据切割与否,既可成为单个单元,也可成为多个单元。忻州窑子墓地的很多制品如图六左上2件所示那样,有明显像舌状突出的浇道部分残留。显示其产品的完成度比较粗糙,认为即使留着也不妨碍。

忻州窑子墓地中很多墓同时出土了单个单元与多个单元的扁管状饰品。从扁管状饰的使用方法上看,一般是通过皮革带子或其它类似物将多个单元连在一起,所以,这些金属配件是单个单元还是多个单元应该问题不大。我们在统计出土数量时,无论是单个单元还是多数单元都按1件来计算,但是如果要比较这些饰品价值的大小,如何计量还需要慎重考虑,即应该统计有几个单元。

扁管状饰虽然只是一个小型的金属配件,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可供研究,比如相同文化中遗物出土状况的特殊性偏差。制作和使用者的意向等思考方法均值得深思。

三、荧光X 射线分析

这次共研究了136组遗物,对其中的112组(157件)进行了荧光X 射线分析(表二),对于较大的器物,进行了多点测量,并取其平均值。因为所有青铜器的表面均覆盖有较厚的铜锈,所以测定数值停留于锈的成分。因此,表二中的青铜器数值有可能不能准确表达其本来金属的成分值,仅作分析时的参考。另外,因为测量以元素22 号钛以上作为测试对象,所以没有对石制品、骨角制品这种以钙和磷为主要元素的制品进行测量。

表一 中国北方青铜文化主要墓地扁管状饰的出土情况

以下将分别介绍对各类材质的测量结果。

(一)金器

共测定了白家湾出土的6件金制品:长方形带饰牌1件、圆锥形饰2件、联管状饰1件、瓦楞状饰1件、小环1件。

所有测试制品的主要成分皆为金和银,但金银的比例大不相同。根据金银比例可将其分为两组。第一组的金银比例为金:银=6-13:1,包括长方形带饰牌、联管状饰、瓦楞状饰。第二组的金银比为金:银=21-26:1,包括圆锥形饰和小环,其金的纯度达到了93%。

表二 荧光X 射线分析测量值(测量对象为原子序号22Ti 以上的元素 质量%)

除了上述的6件制品外,白家湾还出土了大型带饰板2件、项圈1件。这些我们在2016年的调查中已经做了测定,其中带饰板的金银比为金:银=26-33:1,金的纯度相当高。项圈的金纯度较低一些,为金:银=9:1㉑。白家湾共出土了2件带饰板,2件大型带饰板的金纯度很高,而1件小型带饰板的金纯度却较低,可以看出,同一墓葬中包含了材质相异的带饰板。

之前,我们还对内蒙古阿鲁柴登出土的金制品进行了测定,与白家湾的出土品相比较,阿鲁柴登的出土品其金银比大多为金:银=4-7:1,即使是金纯度最高的制品其金银比也只有金:银=17:1。可以看出,虽然白家湾的出土品和阿鲁柴登的出土品在组成上类似,但前者却包含了金纯度极高的2件大型带饰牌和1件小环。

(二)青铜器

共测定了忻州窑子出土的119 组(140件)出土品、水泉出土的8件出土品。这些出土品,除极个别外,其主要组成成分均为铜、锡、铅。

含有微量元素砷的青铜器比较多。一般来说含砷是北方青铜器特有的普遍特征,这次的检测结果与这一倾向一致。基本上说如果砷含量的检测值高,则铅含量的检测值也高,二者成正比,其中15、18、21、40、60、63、65、68、77、78、84、99、109、112、117、121、125、128、129、132 号器物的含量尤其高。使用能量分散型XRF 时,因为砷的Kα 线和铅的Lα 线相重合,所以这次测量中我们采用砷的Kβ 线。在砷含量特别少的情况下,因为Kβ线的能量计数可以忽略不计,使得测量精度会下降。因此虽然测量值中含有一定的误差,但可以认为是砷的含量高。特别是129 水泉M2:1、131 水泉M8:1、132 水泉M16:1、136水泉M28:1等中原形式的带钩,从中检出了高含量的砷,而材质上与其它北方青铜器呈现相同的性质。

除此之外,很多青铜器中还检测到了微量的银。

忻州窑子的涡纹方形饰中含铅量很少,无论是M5(43-50)还是M26(97、98)都有这一倾向。而忻州窑子51M5:10 的带扣是锡含量极少。

另外,26 忻州窑子M3 的双珠形器只含有很少的铜,锡与铅的比例为锡:铅=4:1,所以应该是一件合金制品。在长江流域,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特别是鼎足等)多使用熔点较低的金属来焊接,这一技术在北方系金属器中也有发现,比如阿鲁柴登出土的金冠装饰。所以这件双珠形器中的合金应该是使用的焊接材料所致。

(三)其它石制品、骨制品

2件绿松石制品(7、9)中均检测到了锌。因为在青铜制品中并没有检测到锌,而且也很难想象是由放在一起的其它器物上的锈造成的,因此有可能锌是其原有的微量元素(绿松石的基本元素构成包括铜、铝、磷、氧、氢)。

93 忻州窑子M18:4 的鹿角小环的表面呈绿色,从中检测到了铜、钛、铁、锌。钛和铁很可能是从土壤中来的,至于锌,与上面提到的绿松石一样,很难想象是从共伴的其它遗物上来的,而极有可能是铜锈中的成分。因此,这件鹿角小环很可能不是一件单独的遗物,而是作为别的遗物的附属品与其相接,或者是作为别的物品的装饰物。

四、结 论

以上对2017年8 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研究的总结。其中的一个重点是对白家湾出土的金制带饰牌的分析。我们从型式学的角度并通过荧光X 射线分析方法对迄今为止研究过的西沟畔2 号墓的2件、碾房渠的2件、石灰沟的1件、阿鲁柴登的1件、白家湾的2件(大型带饰牌),加上这次对长方形带饰牌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以说意义非常大。另外也丰富了一些青铜器的数据信息。通过一些细部的比较,增加了在制造方法与使用方法上的理解。对青铜制品的荧光X 射线分析是一种对器物无损伤的表面测定,虽然所得数据的准确性不是很高,但不妨碍我们通过大量检测取得大量数据来帮助分析研究的初衷。通过对水泉墓地出土物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原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器物种类上是一致的,这一重要发现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战国末期墓葬中的中原因素普遍增加这一现象。

中国北方青铜文化不仅仅是东周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一个文化,它也影响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甚至影响到之后秦汉帝国的建立,明确这一点意义重大。在这项研究中,中日两国学者通过各自独特的研究风格,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附记:本论文是以2018年11 月在日本中国考古学会的发言稿“内蒙古凉城周边地区的中国北方青铜文化金属器”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修改后翻译的中文版。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②⑭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毛庆沟墓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

③a.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1期;b.魏坚:《凉城饮牛沟墓葬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3期;c.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中国考古学研究会岱海地区考察队:《饮牛沟墓地1997年发掘报告》,《岱海考古(二)》,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④ a.宫本一夫:《オルドス青铜器文化の地域性と展开》,《古代文化》51-9,10,1999年;b.宫本一夫:《鄂尔多斯青铜文化的地域性及变迁》,《岱海考古(二)》,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⑤ ⑧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察右前旗白家湾金器窖藏发掘简报》,《草原文物》2011年1期。

⑥⑮⑯⑰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岱海地区东周墓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6年。

⑦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3期。

⑨ a.小田木治太郎编:《东アジア飾り带文化の生成过程》,天理大学考古学、民俗学研究室,2015年;b.王志浩、小田木治太郎、广川守、菊地大树:《对鄂尔多斯北方青铜文化时期金银器的新认识》,《草原文物》2015年1期;c.小田木治太郎编:《中国内蒙古における北方青铜器文化遗物の调查(2016)》,天理大学考古学、民俗学研究室,2017年。

⑩ a.田广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考古》1980年4期;b.高毅:《内蒙古东胜市碾房渠发现金银器窖藏》,《考古》1991年5期;c.王志浩、武占海:《伊金霍洛旗石灰沟发现的鄂尔多斯式文物》,《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1、2期。

⑪ a.郭素新、田广金:《西沟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7期;b.同⑤。

⑫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玉皇庙》,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⑬ 同3a。

⑱ 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1976年1期。

⑲ 钟侃、陈晓桦、延世忠:《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考古学报》1995年1期。

⑳ 许成、李进增、卫忠、韩小忙、延世忠:《宁夏固原杨郎青铜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93年1期。

㉑ 小田木治太郎、塔拉、李彪、广川守、菊地大树、李少兵、索秀芬:《中国北方青铜器の金制品の制作技术》,《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研究发表概要集》11 号,2017年。

猜你喜欢
忻州管状青铜器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无限管状区域上次调和函数的边界性质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用于门、百叶窗或等同物的铰链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46:23
《魅力忻州》
艺术评鉴(2016年10期)2016-05-30 10:48:04
双牺牲模板法制备一维管状Pt-Mn3O4-C复合物及其优越的甲醇电催化氧化性能
忻州北朝壁画墓观画散记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58
认识“晋式青铜器”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