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洪庆原梁猛墓出土具有前燕风格器物的分析※

2019-03-23 05:41
草原文物 2019年2期
关键词:折页辽西腰带

潘 玲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西安洪庆原梁猛墓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洪庆原,2011年,墓葬受破坏后做了抢救发掘。2018年《考古与文物》第四期发表了墓葬的发掘简报①。墓葬所出铭文砖有“安定梁猛”四字,说明墓主人为梁猛。以下简称这座墓为梁猛墓。

简报认为梁猛墓与西安草厂坡M1 在墓葬形制、规模和随葬品方面都非常相似,但是没有进一步推测墓葬的准确年代,只指出该墓为“十六国时期五胡政权内的汉人世家大族的墓葬”。2014年,辛龙的《略论关中地区西晋十六国陶俑的演变》一文,将洪庆原梁猛墓出土陶俑的年代定为后赵、前秦时期。

梁猛墓保留下来的随葬品中,有近十件铜器和银器,包括腰带具、箭箙饰片和马具带扣,均与辽西前燕时期的同类器物相似,是非常好的断代材料。

梁猛墓出土的腰带具有3件,应为同一条腰带上的带具。2件为轮廓、纹饰相同的椭方形带扣和带头,均为在带镂空纹饰的薄铜片正面用铆钉固定上边框,铜片上的镂空纹饰较抽象,类似龙纹。带扣的一端带穿带孔,孔内缘有活动扣针(图一,1、2)。另一件腰带具为铜片制成的带折页的䤩尾(图一,3)。这三件腰带具的用法是:带扣和带头通过铆钉固定在皮质腰带的两端,从带头一端的腰带上延伸出一皮条,穿过带扣的穿带孔,并用活动扣针将皮条固定,皮条的一端装饰䤩尾。这种腰带具是被中原地区改造了的北方式带具,在西晋时期已经在汉族上层使用②。西晋以后,这类腰带在十六国早期属于前燕疆域的辽西地区发现得最多,并形成特有的区域特色,如朝阳前奉车都尉墓(图一,4~6)③、朝阳袁台子壁画墓(图一,7~9)④、北票喇嘛洞墓地ⅡM101 和ⅡM275⑤,均为前燕时期贵族墓葬,表面均鎏金。袁台子壁画墓的带头和带扣上的镂空纹饰为对凤纹,䤩尾无纹饰;前奉车都尉墓的三种带具上均装饰镂空龙纹。北票喇嘛洞墓地ⅡM101、ⅡM275 的带扣和带头上也装饰镂空龙纹。梁猛墓的带头和带扣上的纹饰,与上述前奉车都尉墓、喇嘛洞墓地的2 座墓葬所出带具的龙纹形状最相似,但是纹饰更简化变异,龙身上半部的纹饰变成三角形,看起来更像带羽毛的凤纹。

梁猛墓出1件宽19.2 厘米的“铜饰片”,近“山”字形,装饰形状不甚清楚的镂空纹饰,边缘有等距离分布的穿孔(图二,1)。这是一件箭箙下半部外表面的装饰贴片,在辽西朝阳十二台营子88M1 出土过形状与之相似的素面无纹饰的箭箙饰片,边缘有固定用的穿孔(图二,2)⑥。在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所在的喇嘛洞村,征集到在墓地被破坏墓葬中出土的箭箙饰片,由上、下两片组成,装饰镂空的凤纹和龙纹(图二,3)⑦。根据下片的上缘无纹饰可知,喇嘛洞村征集的2 片饰片应为组合在一起使用,上面条形的饰片压在“山”字形饰片的顶部,在中部形成一对近大半圆形孔。梁猛墓的箭箙饰片,综合了上述辽西地区的两种箭箙饰片的形状和纹饰:轮廓与十二台营子88M1 的相同,带一对长椭圆形孔和镂空纹饰与喇嘛洞村的相同。

梁猛墓出2件带长条形皮带的带扣(图三,1),1件带折页的带扣(图三,2)。这3件带扣均为用2 根铜丝组成边框,带扣末端的横轴插入“U”字形边框两端的穿孔内。2件较长的带扣形状和长度基本相似,皮带直接穿在带扣的横梁上,用铆钉将弯折后的两层皮带固定在一起。长条形皮带上装饰镂空的纹饰。较小的带扣有长条形铜片做成的折页,折页上铆钉,折页末端为圭尖形。这3件带扣明显窄于腰带上用的带扣,类似的带扣在辽西地区三燕墓葬中发现数量多,均与马具共出,是连接马身上的皮带用的带扣。在辽西地区,马具带扣有带折页和不带折页的两种,折页均为铜片制成,有长、短两种折页,保存完好的均成对出现,其中带长折页的马具带扣与梁猛墓所出相似。例如,喇嘛洞村采集的一对马具带扣,折页上装饰镂空的凤纹(图三,3)⑧。喇嘛洞墓地有很多未发表的带长条形折页的马具带扣,已发表的只有一件,出自于ⅡM379,带扣的“U”形边框已经残缺,只保留有横轴和扣针(图三,4)⑨。在安阳孝民屯发现的5 座前燕时期墓葬,是前燕进入中原迁都邺城后留下的墓葬,这些墓葬也随葬成套马具,其中有带略短折页的马具带扣,形状与辽西地区的基本相同(图三,5)⑩。在辽宁朝阳地区北票县北燕时期的冯素弗墓中,也出上述两种马具带扣,但是带扣的边框明显变短、两侧向内弧收(图三,6)⑪。梁猛墓所出马具带扣的结构也与辽西地区三燕时期的相同,即均为“U”形边框两端压扁后穿孔插入横梁⑫。

十六国至北朝时期的马具带扣形制演变非常清楚,主要体现在带扣的“U”边框和条形折页末端形状的变化。演变趋势是带扣的边框越来越短,两侧越来越向内弧收;折页末端的形状从圭尖形和弧形共存,到圭尖形消失以圆形为主,再到近桃尖形⑬。辽西的喇嘛洞墓地、十二台营子88M1、袁台子壁画墓都是前燕迁都中原前的墓葬,即年代为西晋末至357年;安阳孝民屯墓葬的年代是357年前燕迁都邺城至370年前燕灭亡之间⑭。因为年代比较接近,安阳孝民屯墓葬的马具带扣与辽西地区前燕墓葬出土的基本相似,没有明显变化(图三,3~5)。冯素弗墓是414-415年下葬的北燕时期墓葬,这时的马具带扣的U 形边框明显变短,两侧明显内收,圭尖形折页末端消失不见(图三,6)。上述带扣和折页末端形制的演变,不只局限于辽西地区,是十六国至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带扣整体的演变趋势⑮。梁猛墓马具带扣的U 形边框已经变短,但是两端还没有像冯素弗墓所出的那样明显向内弧,一件马具带扣还有圭尖形的折页末端(图三,1、2)。由此可以推测,梁猛墓马具带扣的年代要晚于孝民屯墓葬,但是明显要早于北燕的冯素弗墓即早于公元414年,晚于公元357~370年。

梁猛墓的腰带带扣和带头上的纹饰是从前燕奉车都尉墓那种龙纹简化而来,龙纹变异程度较大,已经分辨不清龙头,龙身以上的纹饰变成类似羽毛状。这种西晋以来流行的饰镂空纹饰的腰带头和带扣,在相当于十六国早期的前燕时期的辽西地区非常流行,到北燕时期消失不见。梁猛墓所出的腰带带具,处于这类腰带具纹饰出现明显变异但还没有消失的时期。综合以上对腰带具和马具带扣形制的对比分析,可以推测梁猛墓所出腰带具和马具带扣的制造年代应在前燕灭亡以后,但是要早于北燕,即在370年至407年之间,箭箙饰片的年代也应该如此。

关中地区有确切断代依据的十六国时期墓葬数量极少,梁猛墓的断代,可为关中十六国墓葬的分期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梁猛墓所出的这类骑射用具,在十六国时期集中出现于辽西地区的前燕时期墓葬。除了梁猛墓出的这几种以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腰带具和成套的装饰性马具。这类器物目前在关内共发现三批,除了梁猛墓以外,一批出于河南安阳孝民屯的5 座前燕时期墓葬⑯,另一批出于2018年发表的山东青州市区的1 座墓葬,后者器物特征也明显属于前燕时期⑰。关内出现的这三批前燕风格的器物中,安阳和青州两地的与辽西地区前燕时期的同类器物形制基本相同,应与前燕迁都邺城并将旧都龙城的人口和官员迁入中原有关。

公元352年,前燕攻克冉魏的都城,5年后将都城从辽西的龙城迁到邺城。前燕由此成为当时雄踞华北的强大北方民族政权。370年,前秦攻破邺城灭前燕,将前燕皇帝慕容暐和王公贵族以及四万余户邺城居民迁往长安⑱。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关中地区依附于前秦的慕容鲜卑贵族随后起兵建立政权,史称西燕。386年,西燕政权迁离关中,占据山西、河南一带,大批迁入关中的以慕容鲜卑为主体的前燕遗民也随之离开关中地区。394年,前秦灭亡。

梁猛墓随葬的上述前燕风格骑射用具,最有可能是370年前秦灭前燕后,大批前燕遗民被迁入关中地区后出现的,年代下限大致在394年前秦灭亡或稍晚。梁猛墓所出此类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已经较前燕的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说明它们不是由前燕人带入关中地区,而是进入关中地区之后在当地制造。因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导致器物的形制和纹饰有变化,但是仍然能看出明显的前燕风格。

关中地区十六国时期墓葬中发现的前燕风格器物,不止出于梁猛墓一处。例如关中地区不见两汉时期铜鍑,绝大多数铜鍑都集中出现于十六国时期,其中大多数铜鍑的器耳、圈足边缘无凸楞,如西安北郊一号工程Ⅲ区13 号墓⑲、咸阳平陵1 号墓等⑳,这些铜鍑的形状和素面风格都与辽西地区前燕境内发现的铜鍑相同,但是与邻近关中的鄂尔多斯地区东汉至北朝时期流行的器耳和圈足边缘带凸楞、器身多有纹饰的铜鍑明显有别㉑。同类铜鍑也见于河南省北部,即前燕迁都的邺城附近㉒。这些铜鍑与上述梁猛墓和河南安阳孝民屯、山东青州市区出土器物的性质相同,是前燕进入中原后,随着慕容鲜卑等民族南下和西迁而出现的㉓。

注释

①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洪庆原十六国梁猛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8年4期。

②a.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晋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b.罗宗真:《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4期。

③田立坤:《朝阳前奉车都尉墓》,《文物》1994年11期。

④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朝阳地区博物馆文物队、朝阳县文化馆:《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文物》1984年6期。

⑤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燕文物精粹》,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70、71 页。

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十二台乡砖厂88M1 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11期。

⑦同注⑤,第61 页。

⑧同注⑤,第69 页。

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北票市文物管理所:《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4年2期。

⑩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孝民屯晋墓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6期。

⑪ 辽宁省博物馆:《北燕冯素弗墓》,文物出版社,2015年。

⑫ 关于辽西地区十六国时期带扣结构特征,参见田立坤:《论带扣的型式及演变》,《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1期。

⑬⑮ 潘玲:《青海互助县泽林村墓葬及其随葬马形牌饰的族属和年代》,《汉代西域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332-338 页。

⑭ 田立坤:《三燕文化墓葬的类型与分期》,《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05-226 页。

⑰ 刘允泉、李宝垒、原芳芳:《山东青州出土十六国时期鎏金铜马具》,《文物》2018年2期。

⑱《晋书》载记第十一,慕容暐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第2847-2865 页。

⑲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一号工程Ⅲ区13 号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1期。该墓所出的平底铜鍑只见于十六国时期,木棺为梯形。综合年代和随葬器物及葬具形状,可判断该墓为前秦时期进入关中的前燕遗民所留的墓葬。该铜鍑和墓葬的断代分析详见潘玲:《中国北方晚期鍑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99-103 页。

⑳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十六国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

㉑㉓ 关于关中地区这一时期铜鍑形制特征的分析,详见潘玲:《中国北方晚期鍑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99-103 页。

㉒a.张静安:《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六朝墓的清理》,《考古通讯》1958年7期;b.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图版肆捌,10;c.巩县文化馆:《河南巩县发现一批汉代铜器》,《考古》1974年2期,图2、6。

猜你喜欢
折页辽西腰带
纸箱封装机折页机构的设计与研究
敞车下侧门折页座组装焊接工序改进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我帮妈妈系腰带
《图书馆宣传折页设计》
史前勤求索 辽西秀芬芳——纪念索秀芬先生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不烫手的锅盖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世界上最贵的腰带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