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 之 图:高 尚
说起儿童歌剧,德国的孩子,有《汉泽尔与格蕾泰尔》;法国的孩子,有《男孩和魔法》;《彼得潘》的故事也被搬上了歌剧舞台;莫扎特的《魔笛》虽然篇幅较长、也并非专门为孩子们创作,但是缩略版依然非常适合给孩子们欣赏。全世界无数的孩子通过妙趣横生的儿童歌剧,亲近这门艺术,培养了对美的感悟。
国家大剧院近年来不断开拓有中国气度、中国故事、中国思想的儿童歌剧,《渔公与金鱼》《阿凡提》等儿童歌剧都广受好评。在国家大剧院成立11周年之际,将众所周知的童话形象“没头脑”和“不高兴”搬上歌剧舞台,将艺术价值、教育意义和审美体验融为了一体。给中国孩子们送上这份沉甸甸的歌剧礼物,是大朋友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剧院的管理者、剧院演出制作者,到导演、指挥家和歌唱家们,毫无疑问都倾注了童真和感情,带着温度完成了这部美妙的制作。
如同历史上伟大的歌剧大部分源自大文豪们的诗歌或戏剧一般,但凡成功的儿童歌剧,也离不开成功的儿童文学。《没头脑和不高兴》是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人共同的美好回忆,是中国文化的“超级IP”。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任溶溶老先生1956年塑造的这个幽默、生动,又极富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讲述了粗心大意的“没头脑”和任性坏脾气的“不高兴”这两个孩子,对自己的小缺点总是不以为意,通过一次亦梦亦幻的穿越,最终明白了小毛病会酿成大恶果的道理。这部名著创作至今已60余年,成为了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根据原著改编的小人书、动画片家喻户晓。
歌剧《没头脑和不高兴》的音乐创作是成功的。儿童歌剧编制不大,舞台和观众席的互动感较强,音乐风格比较诙谐、活泼、动感。乐队和合唱团的人数不多,室内乐的纤细感和丰富音色非常适合小朋友们熟悉不同的乐器,体会音乐对剧情的诠释。考虑到很多小朋友是第一次走进剧场,青年指挥家赖嘉静在开幕前用了很短的时间对歌剧的声音、乐队等作了简单的介绍,也兼作为序幕介绍了对剧情推进有重大作用的剧中角色——“闹钟”和“秒针”。歌剧里,中国音乐的元素,例如剧中“武松打虎”场景中的由京剧唱腔改编的合唱、打击乐等,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出色的青年歌唱家王海涛、梁羽丰、郭飞让小观众们近距离感受到美声歌唱的魅力。
舞台的设计和导演的调度颇具匠心。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空间并不大,缺乏传统剧场舞台的深度和距离感,但同时也赋予了观众亲近和互动的可能。儿童戏剧专家余又熙表演的“秒针”,恰当地弥补了“闹钟”(花腔女高音)在剧情叙述方面的不足,两人一念一唱,故事娓娓道来,时常和台下小朋友们问答互动,场面妙趣横生。背景动画制作是孩子们喜爱的部分,没头脑设计的千层大楼、“武松打虎”的动画场景,都让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进入了奇妙的世界。
唯一的缺憾,就是演出场次实在是太少了。演出票一抢而空,甚至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宣传,许多孩子和家庭无缘欣赏。不过,有了这样成功的开端,后续的二轮、三轮演出还会远吗?许多国外一流歌剧院都有专门的儿童演出季或儿童演出系列。国家大剧院拥有《白雪公主》《阿凡提》和《没头脑和不高兴》等孩子们喜爱的歌剧制作,能否不断丰富剧目制作,推出一流的儿童演出系列甚至儿童歌剧节?能否结合歌剧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或通过歌剧电影、电视等媒体形式,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艺术家们的非凡创造?甚至,能否考虑将儿童歌剧从小剧场搬到大剧场进行制作,不但可以增加十倍的观众,也可以邀请最棒的编舞、歌唱家、指挥和乐团。毕竟,《汉泽尔与格蕾泰尔》的首演指挥是理查·施特劳斯(后续还有马勒);《男孩和魔法》的首演指挥是德·萨巴塔,编舞则是舞蹈界不世出的天才乔治·巴兰钦(Balan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