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渊
天上的星星在眨眼,
地上的花儿已入眠。
村史馆里的老物件,
却在七嘴八舌比贡献。
铁锤不停碰砧板,
叮叮当当发了言。
“日子不是我敲打,
哪有从前到今天。
我高一锤来低一锤,
激情的火花飞不完。”
蓑衣在墙上抖了抖,
窸窸窣窣发了言。
“多少风雨我来挡,
多少人把我往身上穿。
我一层棕叶一层汗,
层层热汗不曾干。”
那黑迹斑斑的吹火筒,
它扑哧扑哧发了言。
“我天生就是直肠子,
说话从来不转弯。
我不吹风来不生火,
生米怎能成熟饭。”
那锄头伸出了长舌子,
吧嗒吧嗒发了言。
“我脸朝黄土背朝天,
壮志未酬心不甘。
再让我工作几千年,
我保证能把地挖穿。”
瓜瓢舀,木盆泼,
你没说完我又说。
碾子碾,磨子磨,
岁月也从筛子过。
扁担说它挑日月,
水缸说它装江河。
犁头说它耕大地,
斗篷说它挡风波。
风车咕噜咕噜开了口,
把肚子鼓得溜溜圆。
“我们经春历秋千千万,
作出的贡献万万千。
为啥让我们下了崗?
把我们关进了村史馆!”
刹那间——
吱吱嘎嘎叮叮咚咚叽叽喳喳乱纷纷,
咔咔嚓嚓哗哗啦啦叽里咕噜闹翻天。
那吊脚楼拆下的老天窗,
张开大嘴抢发言。
“伙伴们——
我们见过多少兴衰史,
哭哭笑笑几百年。
昨天和今天一比较,
我们注定要进村史馆。
昨天还在担水桶,
今天只需拧开关。
当年犁地赶黄牛,
而今耕种敲键盘。
鸡公车的主人公,
他叉车开进了物流园。
漏风漏雨的土坯房,
已变成漂亮的别墅和庄园。
那金丝楠木的‘耕读匾,
挂在大厅的正中间。
我又要到城里去参展,
把宝贝家风代代传。
你们看——
那忠孝廉节的老传统,
孕育了崭新的花果甜。
那踏不破的泥巴脚,
又把大道蹚出了千里远。
那挑不断的铁肩膀,
又把绿水青山的重任担。
那压不弯的脊梁骨,
又撑起乡村振兴的艳阳天。
好人好事天天有,
光荣榜贴出了十里远。
千里追梦的年轻人,
也纷纷回村撸起袖子加油干。
莫感叹煤油的灯盏已熄灭,
看文明的火炬熊熊燃。
谁说我们吃闲饭,
我们共同铸就历史篇,
为明天的征程作起点。”
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欢,
纷纷含笑把头点。
村史馆,浓缩的春秋冷冷暖暖;
村史馆,饱含的味道酸酸甜甜;
村史馆,流淌的情怀浓浓酽酽;
村史馆,张扬的创造光光灿灿;
村史馆,展呈的足迹深深浅浅;
村史馆,讲述的岁月悠悠远远;
村史馆,歌唱今天的蓬蓬勃勃;
村史馆,欢呼时代的新新崭崭;
说话间——
猛听得吱嘎一声大门开,
门外来了一群人。
门口是漂亮的解说员,
原来已是大天亮。
哈哈——
红日正出山尖尖。
点评:
本作将“村史馆”中代表农耕文明的器物拟人化,通过他们的讲述描画出一幅过去生活的完整画面,体现出他们的作用同时也带出疑问与不平:“为啥让我们下了岗?把我们关进了村史馆!”然后借老天窗之“口”,解答疑问,描画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这里用老天窗来担任“解说员”的角色颇显匠心:天窗开闭是空气能否流通,光照是否充足的充分条件,所以天窗应该是比较了解外部变化的,用它来答疑解惑较为合适。
一个好的作品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立意,该作品并没有将终点设置成要单纯表现美好的新生活。而是进一步揭示了将老器物收集存放并设立村史馆的目的,是要把艰苦朴素的“宝贝家风代代传”,而作品最后“红日正出山尖尖”也具有象征意义,喻示着未来的希望与美好。如此创作,既讲述了农村“耕读齐家”的优良传统文化,又歌唱了现代、特别是新时代的新面貌,主题显明正能量且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感染力。
词作立意较好,但在具体展现形式上与南音颇有出入。南音是古老乐种,曲牌句式各有法度,建议作者对唱词进一步完善修改,使之能更加符合南音的表演形式。
(点评人:国家二级艺术管理、泉州市戏剧研究所副所长 张文辉)(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