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晨
相对于大电影、电视连续剧和舞台剧动辄几小时的长度来说,相声只有十几分钟的表演时间。与它们相比,相声在文本上字数少了许多,在舞台上表演时间少了许多。这样说来相声是小的,可这个小不代表相声的话题就小,不代表相声的艺术力量就会小。小中见大就是曲艺作品的特点,在艺术魅力、思想表达、社会影响,在观众喜爱的程度上,相声艺术一点也不小,一点也不能小,小相声也能做出大文章。
当前相声创作缺少思想性和艺术生命力
眼下,活跃在舞台上的青年相声演员越来越多了,好多城市和大学校园里都有了青年人的相声团队。新生力量的出现活跃了曲艺市场,这是曲艺事业兴旺发达的好事。大好之中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在园子里说得很火的相声,在园子里能得到“阵阵喝彩”的相声,离开相声小园子就不灵了。相声还是那段相声,上了电视荧屏,走近了大众,走到相声的大舞台上,就显得很“小气”,也很难听到众人的齐声喝彩了。如今想找到在相声园子里和大舞台上,听起来都能让人同欢乐、同激动、同振奋、同声叫好的优秀的、好口碑的相声真是太少了。
不能否认与其他表演艺术相比,相声的门槛儿较低。只要喜欢,找个开相声园子的“老板”拜师父,背上几段贯口和绕口令,照着视频模仿一块“活”,做身大褂儿,就能上去说。胆大是自己的,园子是师父的。一说了之,一笑了之,小事一段。看似小事儿可并不是小事呀。走上这条路,端起这碗饭,就应该为这个行业着想了。说为行业想,也是为自己着想。有责任心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发展有所设计、有所追求。写什么样的相声,说什么样的相声,不仅是个人的事,也关系到相声这支队伍是什么形象,往哪个方向走,最终这也是关系到相声事业发展的大事。
往实话上说吧,当下许多青年演员还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责任,许多人还不晓得自己已经到了应该有所担当的时候了。其实,说起这个话题,也不仅仅是青年人自己的事,这里也有老一辈艺术家还没有把“传帮带”落到实处的问题。“老前辈”不多,也很忙。青年人要补上这一课,也不能只等“老前辈”了。有理想的人要努力自学、自悟、自强、自立,漂亮一个给人们看看。我们不能满足于小茶一喝,小酒一端,小相声一说,几十个人一哄,一说一乐的“小得意”了。相声的从业者应该放宽眼界,应该放大胸怀。应该认识到,小相声也得做大文章,也必须得做大文章。
看看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中国打开国门,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刮目相看。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在大踏步前进。大发展、大跨越、大蓝图、大建设、大手笔、大变革、大改观、大进步、大制作……再看相声,在如此这般发生巨大变革的盛世,没有及时跟进。相声回归到小剧场,但一些作品变得越来越小气了,甚至有一些“自鸣得意”的相声,已经堕落到了只要搞搞笑就可以了的超俗地带。
即使是感觉不错的新相声创作,也极少见大气得体让人笑起来酣畅淋漓的了。部分相声多是些小肚鸡肠的小心眼儿、小来小去的破旧事、不咸不淡的老话题再掺杂些鸡毛蒜皮的纠缠。还有些人陷在低俗趣味中,以“娱乐”为遮掩,舍去脸皮还不觉丑,得意地玩着紧挨着不道德边界和底线飞来飞去的“擦边球”。一些有追求的、表演很优秀的演员,好像也进入了盲区,他们陷在“小我”的圈子里,乐于叙说自己的苦恼,乐于表现自己的窃笑,乐于放大个人私心感触,乐于公示肤浅的“自恋”情结。于是,当下相声舞台多了许多不痛不痒的、浮皮潦草的、听着不过瘾的或听不明白的“新相声”。
好一些的也会说说自己生活的那个“小圈子”里的事儿,或者只是说了同龄的那些人所经历的事儿。这是一部分人的回忆、一部分人的快乐、一部分人的喜悦,这就“圈定”了接受它的人一定是那个“圈子”里的人。离开这个“小圈子”就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因为这跟大多数人的情感没多大关系。一个人的“私有情绪”与时代、与大多数人能有什么关系?不咸不淡的话题对突飞猛进的时代生活又有多少启示?还有那些用“捡拾些便宜”来换取的廉价笑声,那些随口吐出的嘲弄又能给人什么温暖呢?大众不感兴趣的作品不会是好作品,没有思想的作品不会是好艺术,没有远见的艺术也不会有生命力。如果作品穷得只剩下了一味贫来贫去的“搞笑”,那么,創作者就应该想想应该怎么样去解决 “脱贫”的问题了。
创作需从实践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
要想把相声艺术做优、做强、做大,首先相声从业人员要有责任心,要有大胸怀。在艺术品质上要有高标准,要有严要求。相声演员说自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不应该是空话。在平时我们就要时时关注国家大事、国际大事,时时关心身边百姓的新闻和故事。要知晓不同人群的追求和爱好,要了解不同人群的所思所想和所求。要熟悉人们的喜怒哀乐,要知道现在人的迷惑、纠结、喜好、憎恨、企盼。
相声的创作者平时看什么书报,传播什么样的微信,培养自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非常重要。这其中也包括培养一些不俗气的兴趣和不一般的爱好。一个人的优秀素质一定会决定他的作品的品位、品格和品质。
相声创作者要从艺术实践中总结经验,要知晓明了自己的路应该怎么样走才好。侯宝林先生等前辈大师们开辟的新相声之路不应该被忽视、被荒废。即使前路茫茫有些杂草,我们也不能因此迷失了方向。创作者迷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如果创作者迷失了,那就不是一个人的迷失,那会是一个行业的迷失。创作者的迷失会让表演者迷失,表演者的迷失会导致观赏者迷失。这绝对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当艺术追求发展到一定程度,个人的提高与进步就不仅仅是紧跟了哪位老师就一定能学得到的,更不是死盯着哪一种技巧不撒嘴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的。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艺术的进步与提高,离不开生活的磨难和历练。一个人要到生活中去见识去经历。只有接受了生活的磨炼,我们才能有体会,才能有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才能有感而发、有所发现,才能把今天的生活搬到作品中来,写出与以往不同的有血有肉的人和事。
创作者要做时代浪潮前沿冲浪者
相声的创作者不能跟在时代的屁股后面跑,而是活跃在时代浪潮前沿。浪前的等待无趣,浪后的平静无味。只有行动在滚滚浪潮的前沿才有激情、才有新鲜、才有豪迈、才有力量、才会与众不同。优秀的相声创作者一定是思想者,一定要有文学家的艺术追求、哲学家的思辨能力,要有超前的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观点。
纵观以往的经典相声作品,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20世纪50年代的相声《昨天》对比新旧社会,热情讴歌新生活,抨击旧社会,唤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70年代的相声《友谊颂》让我们看到修建坦赞铁路的铁路勘测队员在原始森林披荆斩棘地工作,看到了中非人民的深厚友谊。那个时期的《如此照相》有力揭露了“左倾”形式主义的丑恶本质,说出了埋藏人们心底不敢说的话,让人过目不忘。《帽子工厂》《舞台风雷》《白骨精现形记》等一大批大题材、大视角、大情怀、大讽刺的相声作品代表了人的思想解放,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的相声作品《宇宙牌香烟》《虎口遐想》《五官争功》《巧立名目》《威胁》等无一不是带有强烈时代印迹的优秀作品。透过这样的相声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看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所思所忧所喜所乐。这才是相声艺术的力量,这才是相声的魅力,这些经典作品都是相声艺术创作的高峰。
一段《友谊颂》红了马季先生,一段《如此照相》红了姜昆先生,一段《郝市长》让师胜杰先生无人不晓……今天我们说起哪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他一定会有他的代表作品,其代表作品一定是反映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大主题。这样的相声作品既传承了民族传统艺术,同时也成了记录那个时代生活的载体。
当年那些及时反映时代生活的相声作品,在那个时代曾引起了巨大共鸣,今天再听,好像不是那么可笑了。欣赏优秀和经典,今天是不是还可笑不是唯一标准。应该说当年是不是可笑的,才是合理客观的。今天我们再听这些经典,能听到那个时代的人为什么而笑,能听出他们那个时候对什么感兴趣,那个时候为什么样的讽刺叫好,为演员表达什么而鼓掌叫好。相声艺术用作品为那个时代立此存照了,这就是相声艺术的魅力,这就是相声艺术为我们留下的那个时代的记忆,这就是经典相声的意义所在。
我们要把关注和精力放在现实主义题材的经典相声的学习上,要带着朝拜的虔诚向经典传统相声好好学习。要从传统相声中汲取营养,学习创作技巧和技术。一手伸向经典,一手伸向生活,带着学来的“十八般武艺”再浸没在当下的生活之中,用学来的技术在生活中去提炼人们的喜悦、去发现喜剧的故事、去寻找我们需要的“包袱”,这样才能有机地完成继承和发展。
在相声界,有些人打着创新旗号,改换了传统相声里的三两句话,就说这是创新,就说这是让传统相声跟上了时代步伐。这些人糟蹋了经典传统还要自夸自吹。这样被“创新”的经典相声,就像明代的椅子硬生生被人换上了一条不锈钢的腿,不伦不类。
藝术家要平衡“个性”与“共性”
艺术家都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家辨识度极高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不过在艺术呈现上, “个性”是要用来表观共性的。 “个性”只能代表个人艺术的与众不同,共性才是大众的认可和共鸣。如果一个人不是用“个性”去表现共性,只是用“个性”去表现自己怎么“个”、如何“个”,那他一定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个案和另类,他与这个时代一定是格格不入的。个人情绪的宣泄,个人喜悦的表达,都是“小我”和 “自我”或“自私”和“自恋”的表现。以大众欣赏为目的的相声艺术作品,一定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喜怒哀乐才是正道。
如果一篇作品,只满足于做小文章,只追求一个“笑”字,没有思想、没有哲理、没有趣味、没有品位,它就不能是艺术作品。没有思想的大脑是平滑的,没有思想的作品也是平庸的。制造“笑果”的人一定要睁大双眼,一定要用大智慧,到生活中去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这个时代独有的喜剧人物和喜剧故事。要攀“高峰”去浏览风光,不赏“高峰”的奇绝美,就无法做出有高度的大文章。芸芸众生的千姿百态就是无限的喜剧资源,我们要用笑的艺术去表现人民的喜悦、道出大众的心声、说出百姓的心里话。“为天下之乐而写,为天下之乐而乐”,相声艺术的创作者就是要用相声为大众百姓代言,为我们的时代放歌。
“曲随时代,艺为人民”是对每一个创作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新时代大背景下的创作,才能让相声紧紧跟上时代步伐。在时代前进的队伍中,相声不能慢下脚步,不能只是“自恋”地回味,不能忽略前行的创新方向。我们既要让相声有传承,也要让相声与时代发展紧密接轨。只有用相声作品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表达了人民大众心声,相声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在新时代阔步前行的行列中,相声创作者要开阔自己的胸怀,要放大自己的格局。眼界要宽,头脑要清。抒情要有大情怀,唱歌要唱大情歌,逗乐要有大笑话。当然,“大”不是空,这个“大”绝不是悬在空气中的“大”。
相声小,小相声更应该写好大文章。相声要做好大文章,创作者就要脚踏实地,立足于时代发展和进步的前沿高峰。演出虽然在小剧场,精神要走出小园子,要突破“小圈子”。只有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只有站在时尚生活的高处,视野才能宽广,理想才能远大,目标才会清晰。只有抛开个人的“小情小趣”“小恩小怨”,我们才能用优秀的传统笔墨,呼应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撰写出讴歌时代生活的华彩乐章。
(作者:中国曲协相声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编剧)(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