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玉喜
走进新的时代,如何搞好曲艺创作,发展繁荣曲艺事业?如何让曲艺更富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如何贴近百姓,更好地发挥曲艺的作用?从本人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紧扣一“美”一“走”两个关键词,至关重要。“美”就是始终坚定一个探寻最美的目标,怀揣探寻最美的心愿;“走”就是瞄准最美的目标,走下去,走出去,积极行动起来。
一、走近传统,探寻最美
古往今来,曲艺娱神、娱人、说演教化,以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价值构建中发挥着弘扬主流价值、传递正能量的作用。曲艺崇德向善、鞭笞丑恶、辨析忠奸,很多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观,都是通过说书唱曲等曲艺活动来传播“说书唱戏劝人方”的艺谚。
2018年,我受中国曲协委托,以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孙银聪老人的故事为原型创作长子鼓书《慈母大爱》。为了感受道德的力量,利用五一放假期间,我和长子鼓书民间艺人刘引红长途跋涉9个多小时,赶到位于黄河岸边的芮城县实地采访孙银聪老人。1989年11月,孙银聪老人的丈夫因病去世,时隔10天儿子因煤气中毒去世,半年后,过度悲伤的儿媳任彩梅突发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年近七旬的孙银聪挑起家庭的重担,生活的突发变故没使她气馁,她带领着儿孙们坚强地生活着。期间任彩梅曾三次脑出血复发,亲邻好友劝孙银聪老人放弃治疗,但她力排众议,坚持带着儿媳四处求医,从未放弃过任何希望,为了给儿媳治病,家里承包了100多亩黄河滩,用滩地所得收入积极为她治疗。为了给儿媳筹钱治病,孙银聪老人承担大部分家务活,给晚辈们洗衣、做饭,使晚辈们能够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在孙银聪老人的感召下,儿孙们个个孝顺,邻里和睦。30年如一日,老人对并无血缘关系的病重儿媳妇不离不弃,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小身躯里蕴涵的大爱和力量感动着知道这个故事的世人。
在创作时,我把老人家的故事融进了长子鼓书中,把这份大爱融进了心灵的共鸣中。“娘看着你好娘就好,娘看着你哭娘心酸。孩呀孩,哪怕你每天躺床上,孩子进门就能把妈喊。孩子们有妈家才有,孩子们有妈家温暖。娘求你,每天给娘点点头,娘愿意一辈子当你的老丫鬟。” 30年来,老人没有豪言壮语,她却默默无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我从长子鼓书的多种曲牌入手,探究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发挥长子鼓书演唱的特点,使故事的主题更加生动、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让感人的故事演绎成时代的韵律,在美的韵律中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观众在欣赏美的艺术中,使真善美的中华美学精神得到润物无声的传播。
二、走向社会,探寻最美
作为曲艺工作者,我们不仅是现实的参与者,还是现实的见证者,并且是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书写者和时代精神的记录者。脱贫攻坚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脱贫攻坚中,干部帮扶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涌现出许多好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他们的故事很让人感动,又很受启发。但是,如果不去挖掘,不用作品和节目展示,有的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不能够更好地发挥典型引导的作用。
在探索脱贫攻坚题材时,我采访了革命老区武乡县挂职副县长张志鹏。张志鹏是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一名正处级干部,2016年4月18日到武乡县挂职副县长。为了解决当地村民小米难卖的问题,张志鹏开启了他为武乡小米鼓与呼的“小米之路”,不辞辛劳地为武乡小米站台、代言、背书,他的真情实感打动着所到之处的每一位经销商,张志鹏因此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米县长”。在采访张志鹏时,我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那种“希望在我离开武乡的时候,武乡的小米已经走向了全国,武乡的老百姓能够有尊严地脱贫”的坚定信念。围绕他“卖小米”的故事,我创作了长子鼓书《小米县长》,运用真切、新颖、生动的生活细节来展示艺术感染力,用短小精悍的言语及时准确地展现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动人故事。
2017年,为了创作《第一书记》,我连续四次走进全国贫困县武乡县、壶关县、平顺县,走访第一书记,走近贫困户,用身体悟、用心感染,寻找最能打动人心灵的故事,捕捉激励人鼓舞人的闪光点,让作品弘扬主旋律,洋溢正能量。创作的灵感源泉来自生活,我们要走进轰轰烈烈的生活场景中感受时代气息,要融进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要感受波澜壮阔的劳动场面,感悟作为曲艺家的社会担当,才能不断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
三、走进生活,探寻最美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接触各色各样的人和事,每件事情经过提炼和加工,就能写出有生活实感的故事来,让人们感到日常生活的真实亲切,让读者以不同的方式亲历、体味,并从中探寻生活的至理明义,使曲艺根植于生活当中,保持曲艺艺术鲜活的生命力。长子鼓书《山西面食》正是在生活体味中感受浓浓的乡情。
山西面食是中华民族饮食烹饪技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面食里渗透着历史,面食里孕育着民风,面食里传递着乡音,面食里蕴藏着乡情。我用长子鼓书把山西面食这一美食充分展示出来,运用方言土语,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变迁,让作品始终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泥土芳香、摄人心魄的生活气息和回味无穷的隽永魅力,使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古朴的乡土民风得到充分展示。
任何曲种都是产生于特定的地方文化土壤之中,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乡土性,在表现形式、艺术特征、语言特色、声腔表达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而且,作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曲艺的说唱和普通意义上的歌唱具有天壤之别。优秀的曲艺作品,说到底是那些“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作品。不管是什么曲种,考量其高下优劣,一要看思想立场是否端正,是否具备创新探索性;二要看其艺术水准如何,是否具备精湛的形式技巧、美学策略;三是看观众是否喜欢,是否养心也养眼。最根本的还是曲艺人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苦练硬功,这样才有可能找到群众喜欢的内容与形式,创作的作品才能让老百姓听得入耳、看得开心,过后还有所回味,进而在观众中引发共鸣。
四、走出地域,探寻最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一部作品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多次采风、多次体验,把好的故事留在记忆的深处,加工、发酵。
2018年,我创作了长子鼓书《东北人儿》。也许有人要问,你是一个北方人,为什么要创作自己不熟悉的题材呢?事实上,创作长子鼓书《东北人儿》的想法由来已久。30多年前,我哥曾在东北求学,某个冬季的深夜,他突然肚痛难忍,班里的同学连夜冒雪送他到医院,并在医院轮流守候好几日,直至他康复。时至今日,哥哥谈起来总是禁不住感叹,东北人真好!他还经常给我讲东北雪松、东北的民俗,更多的还是东北人的豪爽热情。东北在他心中留下的这份情怀和感动,也激发起我要创作一部表现东北人作品的念头。
汶川地震时,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捐物。我原来工作单位的马路边,有一对东北夫妇经营着一家小小的东北饺子馆,当听说汶川地震时,并不富裕的他们立马捐了2000元。在我采访时,他们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遭了难,我们就应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放在谁身上都会这样的。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的爱让我深深感动。
2015年,我送女儿去东北上大学,打车时遇到东北司机李师傅,他给我们讲哈尔滨的变化,讲哈尔滨的风情,讲哈尔滨的文化。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李师傅带我参观,让我了解了哈尔滨历史典故、民风民俗、英雄人物等东北故事。在我离开东北的时候,李师傅又亲自开车把我送到机场。这一次,我零距离地感受到了东北人的热情真挚、黑土地的鲜活故事、大气的东北文化,之前一直存于心间的创作以东北人为主题的作品的念头再次浮现,并在此次东北行之后的不久化为现实。
创作长子鼓书《东北人儿》的历程让我更深地感悟到,创作者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需要有更大的视野,跨越地域,去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深入不同文化的生活,置身新颖的自然人文环境,挖掘新鲜的素材,激发别样的灵感,创造出与以往作品不同形式题材、内容风格的艺术作品。
五、走入内心,探寻最美
以上是外在的“走”,要走好新时代的创作之路,还必须走进自身,走入内心,时刻反省,做到心诚心红心正,方能行稳致远。
要潜心“修德”,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的曲艺人。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作为一名曲艺人,德艺双馨,至关重要,要加强“德”的修炼,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
要用心“练艺”,努力做一个技高艺强的曲艺人。创作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面,要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不断提高创作的艺术品质,不断地超越自己,也要不断地超越别人。要把自己置于时代的大潮中,让绚烂多姿的生活变成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激情飞扬的文字、栩栩如生的图像、拨动心弦的音符、启迪心灵的作品。
要倾心“明志”,努力做一个志向远大的曲艺人。曲艺人应该坚定文化自信,礼敬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信仰和道德审美体系,把曲艺当作生命的价值所在,把理想和追求全心灌注于生命的历程中,牢牢树立坚定不移的决心、信心和毅力,在困难面前不动摇、不退缩、不迷失方向。
要全心“兴业”,努力做一個谋事干事的曲艺人。创新是曲艺事业发展的生命。曲艺作品要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对于作品的创新度就要有更高要求。创作者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努力创作出更多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曲艺作品。
(作者:中国曲协曲艺创作委员会秘书长、山西省曲协副主席)(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