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少慧 白城市引嫩入白工程建设管理局
灌区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确保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效果。
在我国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时,由于起步晚、基础弱、资金不足等工作,直接影响到了该项工作开展的整体效果。我国的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常年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而北方则水资源贫乏,经常受到干旱天气的影响。为了更加合理高效的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加快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以改善我国目前的灌区农业发展现状。
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在进行灌区信息化建设时,遇到了很大的技术难题,同时由于资金投入的不稳定,无法保障科研技术工作小组的稳定工作,给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持续性开发灌区信息化系统时,出现了技术人才的流失,同时没有及时的补充新的人才,则造成了人才交替的青黄不接,严重的影响到了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可靠性与安全性[1]。
我国的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晚,但是赶上了科学技术腾飞的黄金时期,可以快速的建设灌区信息化体系。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当中明确指出,需要打造系统性的水利系统,加快灌区信息化体系的建设,不断落实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推动我国水资源的生态循环利用,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在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时,当地政府和水利部门需要加大相关资源的投入,为灌区信息化体系的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了保障各个地区开展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质量,提高各个区域之间灌区的系统衔接效果,需要制定统一规范的灌区信息化建设标准。如单位农田的灌溉标准、水资源的容量配置、灌区水库的储水等信息进行合理的规定,以保障灌区信息化建设之后的数据兼容性和水利数据的实时共享,充分的利用灌区信息化系统的优势。避免由于系统不兼容和信息化系统配置低等问题的发生,给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在超级台风来临时,很可能造成江河湖海的水位上涨,此时灌区的信息化建设则可以发挥出一定的作用,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时的泄洪与蓄水,以保障农田的安全与人民的安全[2]。
在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时,为了保持工作开展的连贯性与统一性,需要保障投资资金的稳定性。因为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涉及到非常多的基层一线勘查工作,且工作量和工作内容非常多,若是资金无法保证一定的稳定,则无法保障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质量。
一般情况下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资金都是由政府出资,而随着后续工作的全面铺开,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不断增加,很可能延误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整体进度。因此为了保证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可靠性,需要对项目融资的路径进行一定的拓展,让社会资本加入其中,让民间企业家进行商业投资。在多元化的融资环境下,可以有效保障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质量与效率,同时细化了灌区信息化建设的覆盖项目,充分发挥出灌区信息化的社会效益与价值。
灌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项目,在基本信息化系统完成建设之后,需要加强对信息化系统的后续维护与管理工作,确保该系统可以安全稳定的进行运行。为了保障系统管理维护的工作质量,需要在灌区信息化系统构建、使用、管理、操作等工作细化时,就编制相关的工作责任制度,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具体的人员进行负责,提高灌区信息化系统运行的整体安全性与可靠性。
在灌区信息化系统进行升级管理时,需要组建相关的技术小组,不断的设计完善信息化系统,确保信息化系统可以完全覆盖灌区。同时还需要不断的修复系统的BUG,提高系统的主动防御性能,使其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充分的发挥其作用[3]。
在国家十三五水利工程规划时,对于灌区信息化建设作出了明确指示,通过灌区与水利枢纽站、水电站、水库的结合,科学合理的调度控制水资源,避免洪水给人民群众的安全造成影响,同时保障水资源可以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发挥出相应的作用。为了保障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可行性,需要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工作团队。以丰厚的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加入其中。为了保障工作人员达到了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要求,需要对全体参与该项工程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确保技术人才的质量与可靠,推动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步伐,充分发挥出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效益[4]。
综上所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时,为了推动该项工作的落实,需要构建科学现代化的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明确的法律条规进行约束,同时拓展更多的项目融资渠道,打造高素质的人才管理团队,提高灌区信息化工作开展的质量,合理的发挥出灌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社会效益和工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