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双玉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人工智能较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但是人工智能发展在全球也只属于起步,距离真正的人工智能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只能叫做前人工智能。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较长时间,但是仅仅目前也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地变化。翻译作为一项较为特殊的工作与活动,人工智能也对其有涉及。从刚开始较为简单的机械性翻译,到现今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这不仅代表了人工智能的前进,也象征了人工智能与翻译的更为紧密的结合。[1]计算机辅助翻译最初出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人工智能发展,更是人们对此的需求。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网络的出现,传统翻译已经无法满足好信息的需求。而计算机辅助翻译可以轻松完成社会发展的要求。例如计算机辅助翻译每秒翻译为三千字,是普通翻译的四万多倍。同时,计算机翻译也不尽是普通翻译,是由人机共同合作之下形成地一套科学系统,可以有效帮助翻译员提高质量,节约时间,优化流程。最近几年,我国开始越发重视对计算机翻译的使用,表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行业标准制定、软件开发和教学研究等方面。
现今,我国计算机辅助翻译已经越发受到重视,科技工作者,翻译从事人员也在实际的运用中得到了效果,特别是一些专业的翻译公司,也从计算机辅助翻译中尝到了甜头。目前来说,计算机辅助翻译基本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的翻译方式,同时也最大程度提高了翻译人员的翻译质量与翻译效率。基于人工智能发展之下,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应用无疑是一个跨时代的历史里程碑,具有重大意义。[2]笔者从中国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来思考,探讨一些当下依旧存在的些许问题。
1.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完善的系统
计算机辅助翻译相对来说发展时间较短,缺乏一套相对完整科学的行业标准系统。[3]甚至可以说我国目前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控制上都是独立个体化,由专业的翻译从事人员进行工作检验。但是从整体角度来说,缺少了权威性,书面化的差异,导致无法有效进行可量化的控制。
2.师资配备不足,操作较为繁琐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使用的基础是对软件的熟练操作,所以没有时间的培训很难把握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使用,需要极强地专业化训练。[4]同时,团建的操作相对来说也较为繁琐,我国智能化水平依旧不够,需要更为广泛地普及于培训,使其达到更好地使用。我国有高校也意识到期重要性,开设了专业的课程,但是师资力量依旧不足,理论课程过于丰富,无法与实践相连。
3.依赖语料库,缺乏权威性
现今来看,计算机辅助翻译基本依靠就是语料库,但是即使到现今,语料库依旧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并且数量上也不占据优势。虽然大部分的团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语料库,但是为了保持竞争力,语料库都是独立化的,不仅不利于语料库的发展,也对其权威性进行了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翻译需要做出相应解决措施。首先,储备一批高素质符合英语人才,尤其是从事翻译工作,对计算机与新科技有兴趣地工作人员。在未来翻译工作发展中,必须逐渐建立对计算机软件精通队伍,同时筹建双语知识专业人才队伍,两者分工明确,根据如那件的开发与运行各司其职,并完善行业规范与发展体系。[5]其次,组建专业团队,构建语料库。对于现今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来说,构建标准统一,数据丰富的语料库已经势在必行,同时需要专业人员不断更新。其中语料库的简述不仅仅涵盖常见的知识点,还需要具备一些较为冷门的偏点,例如各国的俚语。最后,师资力量建设,形成专业教师队伍。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教育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是概念理论明确,就可以运用CAT类各种软件。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多次操作、反复练习,最终达到熟练目的。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来说,它使用更加便捷,携带也更为方便。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也不断完善,满足了现今社会对翻译的各项需求。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背景下,知识与创新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局面。翻译更是借此机会登上了一个新的阶梯,计算机辅助翻译更是在翻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倒是理论与实践共存,对整个华夏文化传播、西方文化的引入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