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亚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法,不仅能为学生们呈现出一堂堂精彩有趣的法治教育课堂,而且还能在引发学生深刻思考的同时,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远大理想。由此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从而倍受广大师生青睐。在此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际生活案例合理而生动地穿插于教学中,更使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与法治意识得以同步提升,使学生对此产生深厚学习兴趣,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既有效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还能使其良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社会要求。
在初中是学习阶段,是学生展开逐步认知世界的过程。由于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大部分中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所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而在这大千世界中,如何能够保持本心,不偏离道德主流与法律准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意识上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是非观,并能够在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由此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教师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提升法治意识,还能进一步培养其维权意识。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可以做到依法律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懂得利己不损人的道理,自觉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使学生在未来成长道路上,既充分了解与掌握法律内容,同时也明确法律中所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低龄犯罪更是不容忽视。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民族发展的希望,学生既是国家的储备人才,同时也是法治文明的传播者。中学生的法制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通过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观,使其在法治意识的良好培养中,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进而加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步入青年的重要成长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学生不仅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应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条精神纽带,能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使他们在更多思考中,无论是对于自身成长与发展,还是对于国家与民族的复兴都充满激情。尤其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认知法律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自身责任与义务,从而树立健康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的世界观。
例如,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汶川与玉树抗震救灾案例,众多党员积极发扬的先锋带头作用,即使他们刚刚从废墟中爬出,而且还带着满身的伤痛就参与到救护群众的行列中,将生死置之度外,将希望带给群众,用鲜血与生命战胜困难,奏响凯歌。通过这一情节讲述,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党员干部的爱国热情从而提高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同时也能引发其共情来感悟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贴近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中选取,使学生既能将身边发生的事与课程自觉联系起来,还能使其在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问题中,真正理解这一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能积极进行问题的讨论与思考。教师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下,应注重知识点与生活案例的密切相关性,在激发学生对问题展开目标明确的层次性分析中,切不可脱离实际生活,只有在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展开灵活的思考,并使其创新创造能力得以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预防犯罪》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个生活化情景,模拟演示了某小区发生偷盗事件,在住户家中被偷盗一定现金与贵重财物之后进行报警的过程。教师在演示结束后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盗窃行为会导致哪些严重问题发生?”“如果发现丢失物品,应实施哪些措施?”让同学们在展开小组学习中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对于偷盗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做法是否值得进行开放式问答,使大家在明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中,既能加强自身行为约束,还能进一步提升法律认知。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极其生动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展开更多实践生活体验,同时也进一步引发共情,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得以不断提升。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过程中,既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与社会实践活动,还引导其认真感悟生活中的所闻所见,使之对抽象的法律知识与政治问题都能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解《法律保障生活》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加大反腐力度”这一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创设情境提出引导性问题,即:近些年,我国实施相应行动方案,将外逃的贪官都抓捕回国,这些行为可以充分证明什么呢?这时学生通过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做答:以上情境说明法律是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施与执行的,法律对于我国人民存在约束力。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既能了解与掌握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当前各学科教育教学中,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使学生不仅能够享受学习过程,还能引发其深刻思考。通过设置生活化教学环节,教师不仅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能充分地将课程知识与社会生活融会贯通,由此促进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的同步提升。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后作业布置中,都可以多元化、多层次地展开生活化内容设计,使其既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在其思辨能力的不断提升下得以维权意识的良好培养。
例如,教师可以在《公民的义务》一课学习中,针对公民应遵纪守法的行为准则,以及所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展开实践探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活动,使之在此过程中,既能帮助更多人提升法治意识,同时也能得以自身行为的良好约束。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我国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十分重要且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与主力军,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无论对于国家建设,还是自身发展都极为关键,既能帮助初中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意志,还能引导其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使之具有清晰的是非观与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能强化其法制意识。通过在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指导任用下,不仅能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由此引导学生成为守法公民,还能使其善于运用法律参与社会生活及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使其在不断增强法治意识下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