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9-03-22 21:12:01谢琦张坤贵州师范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6期

谢琦 张坤 贵州师范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时代主题”并且强调到:青年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的重要论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负有育人的重要职能,如何行之有效的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笔者通过整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年工作论述,深入挖掘其创新创业论述精髓,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做以下思考。

一、增强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观能动性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学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全过程,使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广泛普及,使其作为增强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只有主观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足够重视才能更好的实施改革。

(一)实施差异目标化教育

2012年教育部就要求普通本科学校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择要根据学生专业属性的不同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使课程设置和教学目的更加符合教育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和阶段实施差异目标化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使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其广泛普及于每个学生,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大一学生侧重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教育,大二学生关键在于对创业能力的培养,大三学生则在能力逐渐强化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核心,大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由于文理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生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在创新创业的教育引导上也应不同。老师在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引导他们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鼓励支持他们在社会中磨练意志和品格,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实施多学科相结合教育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独自前行,应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要明晰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是不能脱离高校所培育良好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土壤和生态。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让所有人都去创业,而是希望能够积累一定知识和创新型、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在未来才能更好的把我创业机会。

(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份额提高。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除了将通识的创业基础类教育列为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在素质拓展课中增设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需所想进行相关学习。对已经培养得具备创业基本条件的创业者学校可以根据其创业成果优劣进行学分的转化换算,达到一定程度,认定相应学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一般科目学习压力。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面向全体学生,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让全体老师参与进来并贯穿于各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增强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目前已走在世界前列。(1)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这些文件一致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明确学生身份,树立远大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青年学生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同学们应深刻的认识到“玉不琢不成器”,珍惜在学校求学的每一天、各科老师课上、课下汗水的挥洒和学校所提供的各类实践平台。要注重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做到不懂就学,不会就练,在练就本领的过程不要退缩、怕困难,注重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增长才干、练就本领。青年在负有对社会、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和对自己未来负责的态度,去张扬自己的青春活力,去挥洒自己的热血,必将把自己练就成为创新创造之才。

(二)明确教师责任,重在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近几年在不同场合讲话中提及的高频热词。创新思维,是指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青年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国家创新创业强有力的力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把培养目标放在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上,鼓励学生独立的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注意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进行正确有效引导,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保护。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都成为创业者,而是不断提高学生刻苦钻研、磨练坚强毅志借以练就过硬本领,希望能够让他们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以便提高他们就业创业的抗压能力。选择创业的青年在创新创业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也将对自己的创业梦想更加坚定。

(三)明晰办学方向,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适用于各领域的创新定义,这说明创新创造不是拍着脑袋乱想出来的,是有有着丰富内涵和多种形式的。高校应以培养一部分创新创业人才来带动学校总体就业率的提升,青年学生只要积极求知,努力实践,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实现不同程度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高校要坚持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学生培养目的去感召教师和青年学生,通过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围绕重点打造一支规模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升的青年创新人才队伍为目标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推动服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使他们在学校的发展中实现教师自身的价值和享有较高的汇报。

三、建设校园文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在创新创业政策宣传上下功夫

国家在推动全民“双创”上下了大量功夫,例如在事务办理上取消了许多行政审批事项,在税费优惠上进行了多项减免等,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了优良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较宽松的发展空间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各级团组织应成为宣传动员的主力军。通过宣传专家教师、已毕业或在校创新创业主力学生事迹或经典案例,还有由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教育部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等国家各类创业大赛的蓬勃发展也反映着大学生创业的高潮,通过对此类赛事进行动员报道等等来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进来。高校还要细化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范,激励不同青年团体在各行各业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形成社会发展新力量。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也应通过线上线下各类平台、班会、团日活动和党日活动等各种形式加强国家有关就业创业权益保障政策的宣传。

(二)在拓展创新创业实践途径上下功夫

全国高校在校生创业挂牌上市的第一人马天琛说过:“创业要脚踏实地做对国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事情。”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广泛、更贴近专业及社会所需的实践基地和实践岗位是高校始终要做的功课。团委第二课堂活动的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充实之余用实际操作来提升自身创新创造的能力已达到在实践中迅速成长的目的。习总主席曾强调:青年学生要注重通过实践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达到本领的不断增强。校团委通过各类实践基地的建设和逐步完善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服务工作,借以推动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来。通过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各类型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秉承实践育人这条主线,不断增强第二课堂开展的实效性,最终达到学生理论与实践活动不断反复融合,使优秀创业团队相互学习并寻求合作的机会,成为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有效平台和路径。也应加强高校与地方企业行业的交流合作,拓展双方在智力资源开发、实践平台建设、人才师资流动等方面的合作空间,互取所有、互补所缺,协作共赢。

(三)在培育高质优效的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动搭建各类型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从而为高校创新创造氛围的塑造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通过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类型的大范围铺开,通过有效提升创业孵化园和众创空间的服务水平,量的积累终究在一定程度在达到质变,这时候培育一批实践育人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将起到更好的激励促进作用,高校要加大对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每年加大一定比例的经费用来帮扶学生组建设施齐备的创业工作室和更好的服务创业孵化园中的半成品的创业项目。这样促使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相互相长,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宽阔的成长舞台。

注释: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光明日报,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