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众需求的广播电视编辑创新研究

2019-03-22 21:12:01陈丹衡水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6期

陈丹 衡水广播电视台

受众需求与广播电视传播成效呈正相关。电视媒体想要实现良性发展,与电视节目能否满足受众需求关系紧密,广播电视编辑作为电视节目制作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编辑内容符合受众真实要求,才能实现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提升。

一、受众需求与广播电视编辑的密切关系

(一)受众需求涉及整个广播电视编辑过程

电视传播的重要功能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向公众告知信息,提升社会效益;第二,获取公众认同,提升收视率,打造电视媒体品牌,提升经济效益。广播电视编辑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环节,它的工作内容涉及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节目信息内容的审查和筛选,另一方面是确定节目形式和具体内容。广播电视编辑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节目传播成效。因此,想要让电视节目获得更多受众喜爱,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在广播电视编辑环节深入研究受众需求,制作满足受众期待的电视节目。在具体的广播电视编辑工作中,从文字整理、画面选择、声音合成等方面切实考虑受众感受,让节目在受众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提升。

(二)受众需求是广播电视编辑创新的风向标

创新是电视媒体屹立于媒体竞争之林的重要保障。虽然电视节目通常都是涉及最新的社会新闻,最热点的娱乐信息,但创新与涉及新内容并不冲突。在广播电视编辑工作中,许多固有思维亟待突破,全新的媒体领域亟需拓展,广播电视编辑工作在融媒体时代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保证节目新鲜感,才能满足融媒体背景下受众不断获取新内容的现实需求。

在广播电视编辑工作的创新过程中,受众需求是一个最重要的风向标。具体而言,满足受众需求主要包括满足受众的大众化心理需求与多元化心理需求两个方面。以满足大众化心理需求为基础,拓展多元化心理需求内容,在保证公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前提下,积极创新,从而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基于受众需求的广播电视编辑创新对策

(一)提升电视节目内容的有效信息量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节目素材量通常很大,前期摄制人员为了保证节目信息的全面性,不遗漏重要信息,都会全方位拍摄声音和画面素材,但这些素材中并非全部都包含了节目需要的有效内容。在进入广播电视编辑阶段后,编辑人员需要全面浏览前期素材,认真筛查,作出科学判断,确立节目核心内容,而后对与核心内容关系不大或者无关素材进行裁剪。节目制作过程中对应的文本稿件内容同样如此,在节目时长有限的前提下,所留稿件内容必须符合节目核心主题要求,无关表述要果断删除。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节目内容的高含金量,排除不符合受众需求的节目内容。

电视节目的时长有限,想要在有限时长内尽量增加节目信息量,就必须合理控制节目长度,在具体节目内容中区分核心内容与非核心内容,杜绝平均主义和流水账思维。近期热播的2019年《中国好声音》节目,在选择节目播放选手时,好声音制作组进行了严格筛选,只有30%的学员有完整表演和导师选人环节,其余70%的学员合计只有6分钟的演唱选段。

(二)运用多种形式符号满足受众需求

电视节目运用多种形式符号进行内容传播,可以让受众接受高度刺激,从而形式头脑记忆。据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通过阅读文字,人类的记忆比例可以达到10%;通过听觉,人类的记忆比例可以达到20%;通过视听结合,人类的记忆比例则高达55%。由此可见,多种形式符号可以引起受众更强烈反应,从而实现传播内容的高效率接收。

当今,数字传播技术飞速发展,这就为多种形式符号的运用奠定了技术基础。从当前来看,多种形式符号主要包括字幕叠加,动画特效,图文演示,后期配音等。在电视节目里,如果合理运用多种形式符号,娱乐性节目会更有趣味,新闻类节目会趋于活泼,这样就能使原有节目类型更加富有吸引力。2013年,《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成为当年的现象级节目,艺人+子女的形式开辟了新的综艺市场,动态活泼的后期字幕和动画也让节目增色不少。节目编辑善于发现明星子女相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扩大化,再配上后期的字体、动画等特效,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和戏剧张力。拟人化的后期字幕自带吐槽和搞笑属性,最终也助推节目登顶当年的收视冠军。反观其他地方电台节目,运用多种形式符号的尝试并不多,即使在节目编辑中使用了多种形式符号,但通常并不恰当,并未起到很好的节目传播效果。

融媒体时代到来,在进行广播电视编辑工作时,必须考虑节目内容的新颖性,千篇一律的内容必然会被淘汰。电视媒体要革新传播理念,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编辑节目内容,从而实现高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