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当代贵州》(周刊)是中共贵州省委机关刊。于2004年创刊,从半月刊、旬刊到2015年1月改为周刊,成为全国唯一按周出版的党刊。目前,周刊每年出刊50期,期发行量15万份,为贵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秉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办刊理念,《当代贵州》先后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百强社科期刊”“中国最美期刊”“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打造了“当代视线”“当代声音”“山里山外贵州人”“读者点题采访”“名家专栏”等一批名优栏目,获得各级领导肯定,深受读者喜爱。
名专栏,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媒体的品牌栏目。名专栏作为媒体内容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媒体人的心血,也包含着读者的认同。名专栏的建设对于党媒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宣传水平所发挥的示范和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编辑《当代贵州》“名家专栏”已近四年,作为编辑,既要一以贯之刊物的定位和风格,又要考虑到作者的写作特点,还要兼顾读者的期盼,这是一门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学问。四年来,笔者一直在想,每一期每一版放什么内容最合适?读者对此有何期待?稿件刊发后期是否还能创新呈现形式?有没有什么方式能让栏目“活起来”?在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下,一个栏目的能量到底有多大?
名专栏的打造往往意味着内容的独特性和高品质。优质内容是媒体生存的基础,特色内容更是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代贵州》“名家专栏”开办十余年来,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如王蒙、叶小文、梁衡、金一南等长期为栏目提供精品稿件,在固定的读者群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准确的定位为名专栏的运作提供前提和基础,为编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前瞻性提供依据。《当代贵州》周刊定位是“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喉舌、联系党员和基层组织的桥梁、探讨贵州历史性跨越的平台、展示多彩贵州新形象的窗口。”这也就决定了“名家专栏”的定位,既要勇于担当“喉舌”使命,又要搭好“桥梁”,办好理论深度“平台”,还要发挥“窗口”效应,将新时代贵州形象推介出去。
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是名专栏之所以“成名”的核心要义,这也是栏目理应承担的文化责任。“名家专栏”篇目涉及时事、政治、党建、国防、经济、文化、美学、哲学、历史、新闻等话题,作者皆是相关领域的“大家”,或谈国家大政、社会热点,或谈艺术人文、前沿科技等等,文化分量十足,文化阵地作用显著,文化影响力辐射全国。
名专栏的管理与创新是保持栏目鲜活生命力、提升内涵的重要法宝。2019年,为进一步提升《当代贵州》周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名家专栏”进行了调整,在保留叶小文、梁衡、金一南、曹应旺、朱春阳、徐圻、陈海、顾朴光8位专家学者的基础上,新增了贵州省委副秘书长李裴、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西部开发研究所所长刘庆和、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李少波、党政机关公务员申国华4位专家学者,共计12人。同步新增了“若有所思”“经济观察”“实体经济”“热点时评”等专栏。通过近几年的栏目对比不难发现,“名家专栏”所覆盖的行业领域越来越宽,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学术理论深度探讨的同时,很好地契合了年度重大热点话题。
可以说,打造名专栏就是在打造一个成功的媒体。《当代贵州》“名家专栏”的更新与调整一直是与时俱进的,其不断的创新与沉淀,形成了杂志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品牌,对党刊“四力”建设、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高质量专栏源自大手笔策划。要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壮大主流舆论场,自然要特别重视内容建设,在栏目和选题上苦心经营。围绕中心工作加强选题策划一直是“名家专栏”的特色。
围绕贵州“三大战略行动”,《当代贵州》“名家专栏”先后邀请了著名作家梁衡开设“回归常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开设“国情观察”,新华社贵州分社原社长刘子富开设“决战贫困”,党政机关公务员申国华开设“热点时评”,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李少波开设“实体经济”等栏目。
围绕“五位一体”建设,《当代贵州》“名家专栏”先后邀请了著名作家王蒙、叶小文,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祝灵君,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曹应旺,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戴焰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经济学家马光远,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西部开发研究所所长刘庆和,易中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宋新宇,马蜂窝旅游网副总裁陈海等专家学者,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相继开设专栏。
围绕依法治国,曾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利明开设“法治视界”。
军事方面,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博士生导师金一南长期为“战略时间”供稿。
立足新闻媒体传播与研究,《当代贵州》“名家专栏”还邀请了贵州省委副秘书长李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资深报人、原香港经济导报执行总编辑杨柏等开设相关媒体发展理论研究及宣传工作探讨专栏。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首要的职责和使命。《当代贵州》结合期刊出版周期长、新闻时效性不及报纸和广电传媒的实际,发挥深度报道、权威解读和理论阐释的独特优势,以理念创新引领整体策划,着力提高选题策划质量,精彩而独特的好栏目好选题好呈现越来越多,栏目品牌实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
专栏作家为栏目长期持续输送“精神食粮”,是期刊最为重要的智库资源,如何以栏目为基础,开发出更多的融媒体新产品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开展主题活动。一方面,以“名家专栏”为依托,定期举办读者见面会,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分享会,参与党刊活动,促进党刊发展。另一方面,可结合当下贵州脱贫攻坚、产业革命、实体经济等热门话题,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调研、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将专栏作家从版面上“搬到”田间地头。
(二)策划系列图书。专栏作家的文章长期紧扣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阐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但毕竟每月只有一期,随杂志发行较为零散。字数上,按2019年的12人计算,每人每篇计1500字,则专栏年度刊发字数达21万余字。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图书策划出版不能走传统模式的老路,而是要在互联网思维下,以读者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系列专栏文章中发掘敏感选题,从热点敏感选题中寻找到最佳的出版点,以提升图书综合性策划的效益。
(三)搭建专家智库。《当代贵州》作为省委党刊,是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智库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党媒“党政智囊”的作用,并推出系列服务产品。另外,在媒体融合尚无既定模式可供借鉴的当下,通过“向内”挖掘自身媒体资源建立媒体智库,把脉媒体融合发展风向,研发融媒体新兴产品等,或许能在新一轮媒体融合发展中抢占先机。
(四)坚持移动优先。在专栏文章的呈现形式上,充分运用移动直播、虚拟现实技术、3D、H5、沙画等形式实现传播创新,加快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推荐算法、智能设备等新技术手段,在5G和AI高度融合的传播新时代抢占舆论高地。比如,推出“名家专栏”语音版、电子书等产品。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内容是关键中的关键。而生产什么样的内容,则由栏目的顶层设计和定位决定。在媒体融合发展大势下,一个栏目到底能释放多大能量,取决于媒体人对栏目树立的品牌战略。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门学问、是一条新路、也是一片蓝海。作为名专栏,必须坚持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技术发展,以优质内容提升传播效果,全面提升栏目文章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转发率,牢记初心与使命,奋力书写新时代党媒融合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