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8年中国青春电影女性气质的类型化研究

2019-03-22 21:12:01肖茹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6期

肖茹娟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一、女性气质的艺术构建是青春电影的重要类型元素

关于青春电影是否是类型电影,在中国电影理论界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严格来说,青春电影并不是一种具备固定的叙事套路与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它没有体现好莱坞类型电影中‘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1)这种观点认为青春电影融合了校园、都市、喜剧、爱情、悬疑等诸多其他类型电影的类型元素,而不具备独立的类型要素。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青春电影是青春主体关于成长中伤痛与冲突的表达,是青春电影区分其他类型电影的重要元素。其中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是戏剧电影,也是类型电影之一的青春电影的艺术任务。“女性形象”虽具有普遍意义,但相对于“女性气质”却削弱了女性主义的时代语境。以女性气质的艺术构建作为当下青春电影的重要类型元素,不仅能完善青春电影的类型研究,还能在青春电影与女性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搭建文化批评的桥梁。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对“女性气质”做了阐释:“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2)波伏娃对女性气质的思考是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历史进步——它蕴含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时代女性的全部意义。青春电影中女性气质的构建不能脱离女性气质的时代性、地域性与个体性等特征,否则观众将失去赖以解读的文化语境。

二、中国青春电影(2013-2018)女性气质类型分析

21世纪初期的中国青春电影对女性的书写在艺术实现的途径上集中体现出了类型化倾向。新时代的女性气质随着技术与文化的更迭在裂变、更新。大众文化一方面驱使个体趋同,使女性气质出现从众现象;另一方面也导致个体的反思,使女性气质展现出了独特性。青春电影女性气质的类型化塑造不仅符合时代女性气质的变迁,也符合类型电影的一般创作原则。当下中国青春电影中对女性气质的塑造大致出现三大类型:妥协型气质、独立型气质和反抗型气质。

(一)妥协型气质

青春电影中女性的妥协型气质呈现出女性依附于男性存在或者女性意识的觉醒受到阉割和扼杀的特点。

第一,从反抗到妥协的行为转变:例如电影《狗13》展现了二十一世纪初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矛盾与困局。李玩和同时期大多数孩子一样,有自己的想法和反叛心理,然而所在家庭教育中粗暴的父爱和高压的父权,最终使她收起自己的脾气,不再反抗。第二,思想中暗含的妥协态度:例如电影《嘉年华》以未成年人性侵事件为背景映射了现代生活中不同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影片中的莉莉从外表上看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性,却始终是处于“他者”的形象。当她从小诊所打胎出来之后,只说了一句“下辈子再也不当女人了”,反映了女性受到伤害或者不公正待遇后选择接受和妥协的无奈。

妥协型女性气质的塑造往往在电影中同其他类型女性形象和女性气质的对比下起到批判和讽刺效果。

(二)反抗型气质

青春电影中女性的反抗气质充满了女性强烈的主体意识,强调女性应建构自我价值观、反抗男性中心文化带来的束缚与压迫。青春电影中女性反抗气质的塑造是对女性刻板印象的颠覆。

第一,中性化的女性外形塑造:例如电影《七月与安生》中七月最终放弃婚姻,剪掉长发,背上背包,以中性化的女性形象出现,踏上追寻内心自由的世界的旅途,完成女性对自我的理解和认知。例如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青春阶段的朱小北是拥有男士短发、中性打扮、男性性格的假小子形象。超市保安误以为她是男孩要进行搜身检查时,她怒斥“这是对我人权的践踏,这是对我人格的强奸。”并采取了极端的反抗方式维护其女性身份。第二,女性反抗行动的塑造:例如《我的少女时代》中的林真心在成长阶段面对中学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勇敢站出来反抗,工作后面对上司的苛责和压榨,毅然选择辞职,以反抗的方式维护女性的尊严和应有的权利。

反抗型的女性气质反映了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状,强调当下女性对权利、社会地位、自由的追求,鼓励女性在遭遇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后的反抗精神。

(三)独立型气质

青春电影中独立型气质的女性表现出不再依附于男性,而以独立的个体存在书写自我的特点。

第一,独立自信的女性性格:电影《闪光少女》中的陈惊作为当下音乐学院学习民乐的学生,她阳光自信,敢爱敢追,面对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和中国传统民乐遭遇的困境之下,仍然不放弃对民乐的坚持和梦想的执着,表现出青春期少女独立自信的性格特点和人生态度。第二:视觉中心化的女性形象:例如电影《芳华》开端表现文工团女兵排练舞蹈的这一段落,女性人物处在画面中心,镜头配合演员的舞姿动作和音乐节奏进行运动,展现了女性优美干练的舞姿和七十年代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以女性人物中心化的处理方式,使观众的焦点集中在女性人物的身体、动作、表情的变化上,对女性身份和女性特征加以强调。第三,具有叙事功能的女性人物旁白:例如电影《左耳》以心思细腻且敏感的李珥为全片的叙述者,娓娓道来她在青春期与黎吧啦的友谊,懵懂的爱情以及在人生不同境遇下勇敢坚持和选择的经历。基于女性的叙事视角从而表现出女性独立的生活姿态和独立的人格特点。

独立型的女性气质在当下青春电影中得到较多的塑造和呈现,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成长过程、传递了女性的美好品质独特气质,肯定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三、塑造女性气质的社会价值

青春期是青年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青春电影中青年女性群体在青春期所体现的精神诉求与现代社会青年女性的境遇形成了契合。例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左耳》、《闪光少女》等此类以校园为背景的青春电影,通过校园故事中的冲突矛盾展开,展现青春少女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例如电影《嘉年华》涉及“儿童性侵”这一社会话题,影片中以不同身份、年龄的女性形象,组成当下女性的社会群像,反映不同女性的生存状态。青春电影中加入社会现实题材,关注边缘女性群体,以塑造带有批判性的妥协气质或反抗气质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引发大众思考。

一方面,青春电影中以女性个人的成长经验映射当下社会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强调当下新时代年轻女性对自我生命的体悟与自由的追求,展示年轻女性的主体地位和独立自信的气质特征。另一方面,青春电影通过女性气质的塑造实现了对社会矛盾和社会现状的揭露,进而引发大众对当下社会语境中女性身份、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四、结语

当下我国青春电影中对女性气质的塑造,展现了新时代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和自我价值观的建立过程,从中映射出了当下社会语境中青年女性的生存现状。希望创作者未来在青春电影中对女性气质的塑造赋予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反映出当代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

注释:

(1) 路春燕,王占利.物欲时代心灵的抚慰——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叙事策略与价值观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2。

(2)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