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类综艺节目高品质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9-03-22 21:12:01杨刚河北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6期

杨刚 河北广播电视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2014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两会期间针对电视节目做过一段有针对性的论述,他强调:国家最高层次的集体力量,与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密切相关,我们在进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坚持方向信心,理论信心,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文化信心。我们必须以推广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精神,寻求卓越文化项目的兴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响应社会发展的脚步。

一、文化综艺类节目发展现状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现今美国社会中诸多公众话语开始逐渐演变成一种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感染着人们生活中的一切活动,让人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目前,“娱乐致死”已成为国内电视行业的热门话题。各种选秀类、明星PK的综艺节目轮番轰炸电视屏幕,给观众带来严重的审美疲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额日益提高,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谈资,而是迫切需要一种文化节目的流行和洗礼,这也为此节目的普及做了最好的铺垫。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展示了国内电视行业文化节目的流行趋势,在此之后,各种文化综艺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据相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家卫星频道在黄金时段启动了文化类综艺电视节目,并且,众多地面频道也在争先恐后的努力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综艺电视节目[1]。

然而,从目前国内文化节目的观看情况来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第二季度开始衰落,而各大卫视播放的各种文化节目收视反响同样差强人意,甚至有些“死气沉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众多文化项目的激增超出了市场容量而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并且各种文化综艺类节目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市场竞争的同质化加速了节目自身的经济衰退进程;此外,文化综艺类节目创新在与观众审美疲劳相冲突的过程中被大大延迟。从客观上来说,文化综艺类节目虽然不是观众收视意向的首选,但是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它的确是一个充分优秀电视节目主题。

二、文化综艺类节目发展路径

(一)立足于传统文化精粹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自然多样性表现出放松和减压特征以娱乐有趣的方式体现出它特定的社会价值,这也是综艺节目长期繁荣的内在原因。对于文化综艺节目来说,其不仅具有一般综艺节目的娱乐性特点,更重要的是可以以娱乐的方式促进观众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并且,还可以利用文化净化和启蒙来引导社会关注良好的情感。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广泛关注,节目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同时,还能引导其有意识地研究传统文化[2]。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多样性不仅表现出优秀文化和娱乐的功能,而且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就需要节目组部署一个既具有一般价值取向,又包含差异化自我功能的节目设置计划。

例如,《朗读者》侧重于以阅读文本个人情感形式表达。《中国诗词大会》引导社会以娱乐性的竞争形式发现诗歌之美,感受文学卓越的价值体现。《信-中国》的书信形式揭示了个体的内心情感、命运和时代的变迁。

在综艺节选择嘉宾过程中,《朗读者》包括明星、企业家、科学家和其他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普通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美好情感,鼓舞人心的故事和乐观的精神面貌。在《信-中国》中几个常驻嘉宾的选择上没有盲目追求明星效应,而是采用心理态度或职业能力作为选择标准,并专注于明星在光环之外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电视化表达为创新突破点

文化综艺节目不同于真人秀等娱乐节目。文化属性注定要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节目通过提高观众对观看的兴趣,传达知识和文化,提升节目的活力。在内容和格式创新方面,这需要更复杂的内容生产。

从早期的《百家讲坛》到《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信-中国》的播出都引发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播放热潮,并获得了观众的全球赞赏和认可。除了后续流行的其他类型的程序后,大量的模仿和同质化开始滋生和壮大。但是观众对文化综艺节目有着特殊的期望,节目组必须努力创新并继续推出创意和暗示性课程,并将保持文化综艺节目的活力作为的节目设置的重点[3]。文化综艺节目想要具有原创性。一方面必须深入挖掘内容。比如除了中国经典的诗词歌赋、文物古迹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还有丰富的资源,包括非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等可以作为制作节目的材料进行处理和安排。另一方面,必须在节目的表达形式中取得突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观众的审美偏好。

三、结语

众多文化电视节目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内容,而且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感受情感的空间。电视文化综艺节目需要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力量,为社会带来更积极的正能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