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相约零点三十七分》为例浅析细节在新闻叙事中的作用

2019-03-22 21:12:01何起银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26期

何起银 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

抓住细节,用好细节,是记者写好新闻的基础,也是记者的基本功,更加体现了记者现场的对新闻对敏感,是记者写作综合素质的一个体现,离开这些基本功和基本素质,就谈不上提高捕捉细节的能力。

一、开篇——细节能够让新闻报道“活”起来

《相约在零点37分》开篇第一段正文用了108个字(包括标点符号)介绍了本篇新闻两个主人公的相关背景,为全篇奠定基调。

[正文]

郝康是一名铁路司机,在榆林站跑货运;雷杰做列车乘务员7年,跑往返于西安和乌海西之间的客运。同是陕西绥德人的他们,在四年前从老乡发展为情侣。这两趟都经过榆林的列车帮他们定了情。每次雷杰值乘的车经过榆林,郝康都特别激动。

第一段正文结束后,本篇新闻报道亮出了新闻的第一个细节:

[同期]中铁西安局延安机务段电力司机郝康

去瞄一下,看看有没有她,我就会去瞄这个,瞄到的时候,我就可高兴了!

作者用“去瞄一下”这个典型细节表达了郝康对雷杰这对恋人之间的“期待”心理,也准确的刻画出了郝康的内敛腼腆的人物形象。

[正文]

郝康早就把雷杰值乘的K1686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烂熟于心,但有时候两人即使近在咫尺,却也遥不可及。

[同期]中铁西安局延安机务段电力司机郝康

我是能看见她人影的,但是看见也还是见不上,我只能透过这个小窗户,她也是那个小门上,也是那个小窗户,窗户对着窗户就过去了

[正文]

按照列车时刻表,雷杰值乘的列车会在零点37分驶入郝康工作的榆林站,在站台上停留8分钟。虽然这样的停靠每周会有四次,但由于郝康的休息时间不定,两人往往几个月才能成功在站台相聚一次。

[同期]中铁西安局西安客运段列车乘务员雷杰

十二月初我们见过一回,他那天刚下班,还穿着工服装,他跑过来,反正就见了一下吧,可能就几分钟的时间,然后我们车就出站了

作者通过“通过小窗户才能互相看到对方又见不到对方”这个小细节,来展现两人相遇见面的不容易,紧接着又用列车只有8分钟停留以及几个月才能在站台相聚一次这两个细节,来展现两个人相聚时间的短暂以及不容易,为后面两人相聚不易埋下伏笔。

[正文]

2018年,两人连休假都算上,总共只相聚了一周,聚少离多的日子,让这对恋人都冒出了转行的念头。

[同期]中铁西安局西安客运段列车乘务员雷杰

换个职业的话,可能咱俩就不会异地,她其实挺喜欢这个工作的

[同期]中铁西安局延安机务段电力司机 郝康

但是我觉得她挺喜欢这份工作的,然后我也挺喜欢我这个工作的,她也觉得我也挺喜欢我这个工作的

[同期]中铁西安局西安客运段列车乘务员雷杰

他就感觉,我就一个人开这么一列火车,拉那么多煤,她是一接车拉好几吨呢,他说他感觉他都像一个煤老板一样

[同期]中铁西安局延安机务段电力司机郝康

他到这个铁路上,我也到铁路上,就凭这个铁路来维持感情,就这样坚持

作者通过对话对细节展现郝康和雷杰这对恋人对彼此的珍惜,而这恰恰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份感情的真挚,让两个人的感情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初步印象,这就是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让整个新闻叙事更加生动。

二、发展——典型的细节能将整个新闻叙事推向高潮

通过细节展现的内容,往往比用概括的语言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因此对观众往往也更具感染力,通过细节的展现使整个新闻的叙事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叙事的发展部分,作者采用了跟随报道的方式进行新闻叙事,选取了“雷杰手机上交”,“新年礼物(戒指)”,“列车晚点”,“郝康该换见面路线去寻找雷杰”等细节,通过关键细节一环扣一环的方式将整个叙事走向高潮。

[正文]

春节期间,雷杰值乘的车依旧会在凌晨经过榆林站。她上车前依旧给郝康发了信息,然后将手机上交。此时的郝康,正忙碌在包西货运线上,这一次,两人能否能见上,充满了不确定性。

[现场]各自上岗工作(此处为分屏)

[正文]

晚上8:40,雷杰的车刚过延安,郝康终于下班了。今天晚上,他没有临时加派的出车任务,两人应该能在榆林站见上一面。知道雷杰胃不好,只要有相遇的可能,郝康总会去表姐家给雷杰熬粥。

[现场]雷杰在工作现场,服务乘客上车郝康带着粥去火车站(此处为分屏)

[正文]

过了绥德,再有一个多小时就到榆林。今年两人计划结婚,郝康特意准备了新年礼物。

[同期]中铁西安局延安机务段电力司机郝康

还给她准备了一个戒指,也算是几年了,想给她一个小惊喜

[画面+字幕]零点三十七分,榆林站,列车还未到站

[同期]中铁西安局延安机务段电力司机郝康

就是着急,现在列车都晚了八分钟了

记者:晚了八分钟,它能在这停多久

旅客上下完,它应该就走吧

[现场+字幕]零点四十七分,列车驶入榆林站

[同期]中铁西安局延安机务段电力司机郝康

不行,我得从这边走

在新闻报道中,用好一个典型的细节胜过一推的陈述,因为细节能够让新闻本身“活”起来,让新闻更加生动,更加深刻。这里通过几个关键细节串联起来的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可以很好的抓住新闻叙事的核心,而且能让观众跟着主人公一起,将整个叙事推向高潮。

三、高潮——细节的展现可以让整个新闻叙事更有“温度”

列夫·托尔斯泰在谈到《战争与和平》的写作时说:“我不讲述,我不解释,我只是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相约在零点37分》整个新闻叙事高潮分两部分,而两个部分都用了展现细节的方式来将叙事推向高潮。第一部分就是郝康寻找雷杰的过程以及找到雷杰,第二个高潮出现在郝康与雷杰在站台的对话。

[现场]

雷杰组织乘客下车,郝康开始寻找雷杰(此处为分屏)

[现场]郝康向现场乘务员询问雷杰地点

郝康:雷杰在哪个车厢

乘务员:我不知道

郝康:你不知道?

乘务员:出乘的时候见过

郝康:你让我这会去哪儿找

[正文]因为硬座旅客较多,上车后,雷杰临时从9号车厢调到了1号车厢,而手机在值乘期间早已上交,她没能通知郝康。

[现场]郝康向现场乘务员询问雷杰地点

郝康:这车上后面全是男的?

乘务员:恩?

郝康:我说后面(乘务员)全是男的?一个女的都没有

乘务员:不知道

郝康:这个情况呀,玲都响了

[现场]郝康找到雷杰,向车厢方向跑

[现场同期]中铁西安局延安机务段电力司机郝康

这确实是够滋味

[正文]

相聚这么短,列车那么长,郝康跑过一节又一节车厢。

这里是叙事的第一个高潮,在这里,用了三个细节,第一个细节,列车到站后,郝康在寻找雷杰,而雷杰到站后的第一时间不是去寻找郝康,而是在组织乘客下车,这里正文没有一句解说,而是用现场的方式来展现,这个细节从侧面刻画雷杰是一个爱岗敬业的人,这就是一种隐性的舆论导向,第二个和第三个细节就是郝康询问两个站台乘务员,找雷杰所在的车厢,这两处都没有用正文解说的方式,而是把两段现场全部呈现出来,让观众去经历那个过程,观众在经历这个过程的同时就已经让观众有感同身受,抓住了观众的心,如果这两次只是用解说去陈述,就完全达不到这个效果。

[现场]郝康跑到雷杰所在车厢

[现场同期]

郝康:我不下了,我不下了,我把你送到神木西站吧,我不下了

雷杰:下吧,你快下吧

郝康:我不下了

雷杰:一会神木西站没车了

郝康:没事,我坐我们单位的大列(货车)回来,我不下了

雷杰:没事,你下吧,开车了

[现场]郝康拿出准备好的礼物给雷杰

郝康:那我就走了,注意安全(拥抱)

[现场]列车铃响

郝康:把车门关了,关门

雷杰:这是我给你买的护手霜,(递给郝康),你抹上啊

郝康:你走了我再走(现场两眼相望依依不舍,雷杰哭着拉上车门,挥手送别)

这里是新闻的第二个高潮,也是整个新闻的最高潮,这段叙事对话其实很简单,就是郝康想要和雷杰多见一会儿,要送她到神木西站下车,而雷杰不希望郝康没有车回家,就是两个人之间简单的相互劝告,以及相互送礼物的过程,如果用正文说,去掉最后一个郝康的同期声,可能不到20秒就可以把事情说清楚,可是作者却用了整整70秒的时间去展现整个细节,几乎把整个过程呈现了出来,这其实就是让观众去感受那个现场,感受那个时刻,使得整个感情得到了抒发,将叙事推向最高潮,这里和90年代纪录片《沙与海》中对大女儿采访对“情感长度”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四、结尾——此时无声胜有声

电视相对于报纸和广播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直观性,它不用文字和声音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故事的进行。《相约在零点37分》的结尾恰恰就用了这样一个方式结尾。

[现场]郝康擦起了雷杰给的护手霜,雷杰戴上了郝康送的戒指+字幕(这次相聚,只有1分52秒)

这里有两个细节,一个是郝康擦起了雷杰给的护手霜,雷杰戴上了郝康送的戒指,此处作者还做了一个视频分屏特效,并且分屏视频里打上了字幕[郝康擦起了雷杰给的护手霜,雷杰戴上了郝康送的戒指],这个字幕其实可以不用打,有点画蛇添足的意思,因为观众可以看到,电视是影像语言,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就可以了,这两个细节其实就已经将这个故事推向收尾,而最后的字幕也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结语

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细节就是整篇新闻的筋骨,曾经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纽约时报》记者里克·布拉格在初入新闻界的时候,一位经验丰富的报纸主编告诉他:“优秀新闻写作的基础原则是:要展现,不要讲述,给我看你所看到的一切,用文字描绘一幅画面,然后我就可以跟随你的脚步。”细节就是展现新闻事件非常有用的手段之一。因为通过细节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通过细节可以更好的洞察新闻事件的本质,好细节可以让新闻本身“活”起来,而记者在现场采访要善于发现细节,并且用好细节,这才能让整个新闻作品更具人气,让新闻作品更加生动,也能让新闻作品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