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蓉 李想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平定陶瓷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即产白瓷,属古定窑系,旧有“西窑”之称。刻花瓷流传地平定冠庄村在清乾隆初就建有瓷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平定产瓷之乡。平定砂器历史久远,据考古发现,秦代已有生产。《平定县志》记载,平定砂器唐代时己成为当地主要的手工业产品;宋代广泛应用于民间;明清时,平定砂器已行销晋,冀,鲁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平定刻花瓷、砂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品种扩展到近百个,誉满全国东西南北。产品行销国内外20多个省市及东南亚国家。2006年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平定“中国刻花瓷文化艺术之乡”。
平定有丰富的紫砂矿,有着分布面积广 分布集中数量丰富的特点,其矿物质含量与宜兴紫砂最为接近。我国素有“南宜兴,北平定”的紫砂文化历史,紫砂茶具因其富含微量元素,泡茶时能把茶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还对人体具有极好的保健作用。随着茶文化的发展,紫砂茶具的市场需求越来越高。
目前平定陶瓷制品不仅在中国大城市有市场,国际市场销售前景更为广阔。拥有了厚重的历史,丰富的资源,特色的文化之后,平定陶瓷应当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在借鉴交流中创新,从而更好的发展本土产业,打造国际上响亮的平定陶瓷文化品牌。
从造型上看,平定陶瓷多延续传统审美习惯,拘泥于过去既定的传统的造型,而花纹上也采用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现代艺术的活力,对年轻时尚人群缺乏吸引力,在观众和使用者的接受程度上有一定局限。
产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产品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整个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平定县砂器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打造一条专业分工明确、内部结构科学合理,从资源开发、泥料精制、工艺制作、釉料配比、烧结成型、包装销售、设备装配、产品运输、营销网络等环环相扣、上下游产业紧密衔接的完善的产业链条。
有宜兴紫砂珠玉在前,平定紫砂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传承人和大师的缺乏,使得以紫砂壶、紫砂工艺品为主的藏品难以与宜兴紫砂的市场相抗衡;品牌成为了消费者当下购物的第一首选,因此,打造平定陶瓷自主品牌,扩大消费市场影响力,是开发市场的重中之重。
建立新产品开发中心,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推出市场所需的各类陶瓷新产品,包括装饰建筑陶瓷、日用、工艺、园林陶瓷,以及生态陶瓷、环保陶瓷、节能陶瓷、文化陶瓷、艺术陶瓷、收藏陶瓷、礼品陶瓷、旅游陶瓷、家居装饰陶瓷、高新技术陶瓷和陶瓷新材料等,宽领域、长系列、广覆盖的“平定陶瓷”产品组合,努力打造具有较好美誉度和公信力的独具特色、别具艺术风格的“平定陶瓷”品牌形象;同时逐步形成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优势,从而不断增强“平定陶瓷”品牌实力。
平定砂器企业要建立零售、代理商及工程三种模式同步发展的营销网络。当今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质量、价格等硬性方面,还体现在品牌形象、产品包装等软性方面,在诸多软性竞争中,品牌形象的竞争影响力日益凸显,且愈来愈重要,也是最直接的竞争方式。平定陶瓷现有的包装太过传统,不会让人留下印象。因此,设计研发一整套美学价值高的陶瓷包装产品尤为重要,不论是工艺品陶瓷还是日用陶瓷,在包装上要体现陶瓷的文化内涵,在确保安全性和包装运输的便利性的基础上,增加包装的视觉识别力,需要在包装的材质、色彩、图案、文字、结构上加以创新,通过优秀的包装设计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
积极培养陶瓷手工艺继承人及陶艺家,不仅要继承传统工艺技术,还要在艺术创意上积极突破改变传统形式,发展自我,与世界更好的交流。
在人才方面,积极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通过在高等院校开设陶瓷专业或课程,招收热爱陶瓷文化的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由政府支持,与企业签订定向协议,向企业直接输出专业的陶瓷文化技术人才。让平定本土的从业人员走出去,去国内外知名陶瓷产地学习先进工艺、技术以及现代艺术理念。通过政策扶持,从各大高校引进优秀的陶瓷专业人才,欢迎各地陶艺家来平定扎根平定陶瓷产业,融合优秀的文化。
在文化交流方面,当地高校及文化机构应当积极开展与国外的陶瓷艺术交流项目,如陶瓷艺术展览,讲学报告,研讨会,陶瓷文化论坛,艺术家出访交流以及国外艺术家来访交流等,着力建设国际化的合作交流平台,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促进平定陶瓷文化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