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琛,何政钰
(云南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云南昆明 650504)
20 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变革。 大学毕业生的规模从30 多万人发展到2018年的820 万人。 高校扩招使得数百万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然而扩招也带来了高校办学资源紧张,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 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等。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大部分毕业生走向发达的大城市,面临极大的就业竞争,而渴望人才的基层单位却得不到大学生的青睐,造成了就业资源配置的失衡局面,人才的匮乏成了制约基层发展的瓶颈[1]。
云南民族大学学校始终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积极响应国家及云南省政府号召,积极宣传和鼓励毕业生到云南省偏远基层建功立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云南民族大学2018年本科毕业生共计5 425 人,国家基层项目(特岗)就业共计54 人,地方基层项目(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村官)就业共计93 人,其中回生源地就业人数为58 人,占比39.45%;非基层项目就业的毕业生到边境县共计391 人,其中回生源地基层就业的人数为195 人,占比49.87%。 2017年本科毕业生5 290 人, 国家基层项目就业共计37 人,地方基层项目就业共计101 人,其中回生源地基层就业人数为42 人,占比30.43%;非基层项目就业的毕业生到边境县共计367 人,其中回生源地就业人数为204 人,占比55.59%。2016年本科毕业生4 946 人,国家基层项目就业共计76 人,地方基层项目就业共计171 人,其中回生源地基层就业人数为79 人,占比30.4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政策落实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困难重重,导致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就业并没有足够的热情。
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岗位和招聘人数都是有限的,另外为了选拔优秀毕业生去偏远地区就业,要经过选拔考试,造成有些有意愿的毕业生没有达到成绩要求被拒绝,该校每年报考村官、三支一扶、特岗人数较多,2018年报考人数达到500 多人,2017年报考人数也突破500,但是近80%的毕业生没有最终走向工作岗位,虽然通过考试选取了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毕业生,但仍然有更多的毕业生被拒之门外。
毕业生求职意愿大都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大城市有较好的发展平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广阔的创业空间,较高的薪资,良好的再教育等,而在贫困的基层,工作条件和人文环境都与大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基层用人单位处于招不到、留不住人才的困难境地[2]。
基层就业环境相对落后,薪资相比较低,大多数毕业生基层就业只想把基层就业当成跳板,服务期满享受一定的政策,考取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并没有扎实的在基层落地生根,部分基层就业大学生在服务期间也是重点在复习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招考,基层工作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加之现代大学生不愿意吃苦,在基层留下的只是少数。
部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或就业指导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对毕业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对于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只是进行简单的宣传,甚至指导教师本身对于政策也是一知半解,大学毕业生接触基层就业政策和基层单位具体情况渠道窄,加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找一个所谓“铁饭碗”的工作,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仍然是当前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即使报考基层项目就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也是作为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跳板[3]。
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系统工程,基层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政府、高校、毕业生和基层用人单位四方协力合作,打造新的基层就业互动机制,形成一种“政府出政策、高校作保障、毕业生求发展、基层单位爱人才”的良性发展新格局[4]。
在坚持以市场经济机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配置性的基础之上,要加大研究如何能吸引毕业生走向基层并长期留在基层就业,保持基层长久稳定的发展。第一要做好舆论宣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就业存在错误的理解,正确的舆论宣传有利于营造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宽松环境,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第二要出台较长期和稳定的优惠政策以解决毕业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云南省在实施的基层项目的基础上,给予毕业生一定的优惠; 第三要有鼓励毕业生长期在基层锻炼的机制,因为服务期大多是1~3年,服务期满离职也给当地的基层单位带来人力资源不稳定的隐患。
第一,优化高校课程设置,高校课程在加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毕业生夯实就业实践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服务于基础社会;第二,高校更加重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前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严重,着重体现在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上,高校应积极采取不同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观念指导教育,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趋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放平心态,合理调整自身期望值。第三,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知识创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高毕业生为国家主动服务的意识[5]。
基层就业对于毕业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克服畏难情绪,坚定基层服务志向;另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基层较为落后的生活环境,努力克服实际困难,这样才能融入基层环境,实现基层就业的真正意义。 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必须端正心态,放下自身心理包袱,在基层积极发挥自己的所长,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 同时还应不断坚定自身服务基层的理想信念,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为基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层单位客观上存在发展相对滞后、 环境比较艰苦、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基层政府和单位要意识到自身客观条件的不足,转变用人观念,尽力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第一,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设科学合理的用人管理制度,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培养和提升能力,提供良好的晋升空间,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以实现他们的抱负;第二,还应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配置,强化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提供行之有效的后勤保障, 优化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生活环境。
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是党和各级政府为推动偏远基层地区经济建设、 优化人才结构做出的重大政治决策。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四位一体的保障机制,为基层就业毕业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有效提高生活保障。高校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就业观念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培养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意识; 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勇于在基层建功立业、立志成才;用人单位要合理利用政策支持,努力改善基层就业环境。通过四位一体通力合作,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志愿服务基层, 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程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