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03-22 16:10陈玲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物流院校

陈玲

(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安徽蚌埠 23371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之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据中国交通协会信息公布,物流人才的需求是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快速发展的物流业存在脱节。 该文针对物流管理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定位不清,传统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岗位需要设置课堂内容,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定位。

1 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 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类人才的理论知识以“必须”和“够用”为主,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应用”部分的培养。但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过高的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上也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重理论轻实践,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的培养定位。因此,探索并纠正高职物流管理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正确定位迫在眉睫,十分必要[1]。

2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2.1 课程定位不清

2001年,国内高校只有北京物资学院一所学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至今已有19年,但在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上,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2]。 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相比,专业新、起步晚。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课程教育模式上,专注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共性,忽视了其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课程设置虽然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但缺少足够的实践时间、具体的实践内容、科学的评价指标等,实践教学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仿佛被架空,体现不出职业性的特点。

2.2 课程内容陈旧

物流管理课程在教材选用上是一个突出问题,各教材版本众多,各版本之间的教学内容有所重复。从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来看,有些教师虽然也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利用多媒体教室或配备相关的视频教学,但是,与丰富的现代信息相比,选用的案例不够典型、组织不够灵活、学生准备时间不充分、缺乏团队意识等原因,造成案例教学法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手段效果。因此,不断探索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2.3 教学资源匮乏

人工智能信息化时代,物流信息平台不仅要采集相关有价值的数据,还要能快速解决物流信息作业不对称问题。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自建教学实验室和校企合作两种形式。在自建教学实训室上,教学软件系统陈旧,信息传递缓慢,无法满足智能化时代对物流信息作业的需求。从校企合作来看,虽然有些院校利用区域化优势,与当地一些物流企业合作,但由于企业担心对学生的短期培训会增加额外费用、 学生流动性较强、核心商业机密泄露等因素,无法与学校达成真正的校企合作共识,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学习。

2.4 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不仅要帮助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论知识理解学习,还要能规范熟练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物流管理课程涉及企业采购、生产、仓储、销售、运输、配送、报检和报关等各个环节,知识面较广,实践性较强,这就对教师的专业背景,实习经历、实践经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也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到企业实践的经历,所传授的物流管理知识“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指导,没有很好地达到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

3 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3.1 课程体系的改革

物流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要结合相关岗位群和相应的岗位所需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的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技术能力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教材建设上,要以适合高职教育的规划教材为主进行建设和选择,打破传统的知识性课程体系,可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相结合,注重能力培养的科学定位。在课程考核上,分别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实行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3],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3.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学手段上做到“教”“学”“练”有机结合,紧密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导入法中的模拟仿真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辩论法等教学方法,辅以PPT、微课、动画演示等现代技术教学手段有效融入课程之中[4]。

3.3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训室来强化实践实训。 校内通过实验室里的自动化立体仓库、RFID、 装卸搬运设备等物流实施,与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MIS 管理系统等仿真模拟软件结合应用,创建一个智能型现代物流运作流程。 校外实训室的建设更接近于学生的就业实践教学,学校可以与当地物流企业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认知学习,或跟有经验的师傅进行跟岗学习。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5]。

3.4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微课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直观性。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招生的学生大多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后期,他们成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对生活智能化驾轻就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高职院校应当致力于构建网络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参与微课录制,制作微课课件,并将优秀的微课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与地区的相关网络教育资源进行链接,通过生动、简洁清晰的视频教学来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拓宽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欲和求知欲。

3.5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参加高层次物流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物流资讯和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真正成为集“教学型”和“科研型”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性指导,能够让学生更熟悉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各环节作业流程,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基础与专业并重,人文与技能互补。

4 结语

该文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明确以能力培养的课程定位,强化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在课程结构设置上,敢于破旧立新,突出高职院校教学特色。希望通过初步阶段探索,能够提升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和输送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专业型物流管理人才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物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GIS云服务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