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化表达

2019-03-22 02:11赵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新闻性

赵鑫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一、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叙事化表达综述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顾名思义,是主要以视听化手段呈现新闻事件的一类作品,是新闻作品中事件性事实的主要呈现手段。事件性事实,区别于非事件性事实,其往往以一个确切的真实发生的事件为中心,有着明确的行为主体、时间地点和完整情节,并通常伴随着鲜明的矛盾性和冲突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新闻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事件性事实的呈现和解读,就显得十分重要。

事实上,对于该类事实的视听化再现,通常以两种方式为主:呈现事实和挖掘事实。第一种呈现类事实,通常是明确的无特殊本质和无需挖掘真相的事件,对其加工重点在于冗杂事实材料的整理和组合,需要从多方面尽可能真实地做到“还原”与“再现”。关于第二种——挖掘类事实,常是一些“表象”式的,内含丰富意义,需要深入挖掘甚至长期探访才能揭示其实质和真相的事件,需要抽丝剥茧式的追踪和探访,才能最终去除假象,得到本质。

经过以上分析,本文将会把重点落在这两种主要呈现方式,对典型的事实性新闻作品进行叙事化表达的深入分析,接下来的部分将集中通过以下几点叙事策略进行探讨。

二、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叙事策略分析

(一)叙事时间:利用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之差控制叙事节奏

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以事件性事实的呈现为主体,该事实本身便是一件完整的故事化实体,作品对其再现往往需要在尊重其原本时间逻辑的基础上选择最能凸显传播意图的时间顺序来进行介绍。因此,对于事件类事实的叙述,必然涉及两种时间,即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和叙事文本具体呈现的时间状态,而叙事时间的把握,就是对故事的自然时间状态的人为处理,不仅能体现作品意图,更为重要的是其将为营造特定的叙事效果做准备。①

在新闻作品呈现中,叙事节奏指的是呈现新闻事件变化发展的时间和速度。②回归具体的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在时序、时长以及频率的安排上,其往往能够恰如其分地把握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之差,把握作品中事件不定次数叙述的次数,根据原有故事的时间塑造和设计作品呈现时间,使得安排松紧、详略得当。

例如日本NHK 的作品《秋叶原事件追踪》,以日本2008年发生的秋叶原随意杀人事件为叙述主体,作品一开始以事发八天之后的调查性采访展开,最为典型的是作品中心部分关于案件嫌疑人加藤智大从小到大的生活、工作经历的时间安排。原本是一条漫长、复杂的时间线,在旁白和追踪记者的引导和讲述中,其成长的路线逐渐变得明晰、重点突出,从比较久远的时间很自然地过渡到当下,实现了作品想要从嫌疑人成长经历来剖析其作案心理的深度和目的。叙事时间方面考究的安排使得作品在表现背景资料部分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又不失客观,极大地增强了叙事张力,也为下面主旨的揭示奠定了基础。

(二)叙事声音:叙事者对表达方式和参与程度的节制控制

在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叙事者往往通过两种类型的叙述展开,即“内隐叙事”和“外显叙事”,这一分类在胡亚敏的《叙事学》中进一步被细化,根据叙事者介入的程度分为:公开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和缺席的叙事者。③

“呈现事实”类的事件性新闻视听作品通常选择“内隐叙事”,例如美国CNN的《America remembers:911》,其选择的就是隐蔽式甚至缺席式的叙事声音表达,因为此类作品通常重在对大量事实材料进行组合和安排,力图呈现最完整的事件框架,因而在这样的诉求下,无需外显的叙述者来进行引导式叙事,只需要通过蒙太奇式的镜头语言进行拼贴组合即可,而且失去了外显的叙事者也可以最大县的彰显客观性。“挖掘事实”类的事件性新闻视听作品则主要选择“外显叙事”,例如央视《新闻调查》2009年曾做过的一期名为《以求是之名》的节目,以浙大论文造假事件切入揭示了中国高校追求GDP 式发展的问题,柴静作为调查记者深入浙大,对事件涉事人员进行了追踪采访,最终揭示了事件真相,其采用的正是记者这样一个公开的叙事者。在揭秘真相和本质的过程中,“记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将现有资料和镜头串联,达到传达信息和引导受众的目的。④

(三)叙事视角:混合角度兼顾客观性和故事性⑤

在叙事作品的研究中,视角的选择被认为是一个所有叙事技巧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因为其往往彰显着作者构思的深度和倾向。根据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关于叙事聚焦的划分,他将叙事视角的类型划分为三种: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全知叙事)、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

“呈现事实”类的事件性新闻作品往往采用全知视角,这与其所要表现的内容相关,这类事件往往不需要“引导式人物”对事件线索进行启迪和追踪,只需要客观呈现,因此可以采用“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进行叙事,即叙述者>人物。而这样的叙事视角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作为新闻性作品的客观、真实、全面的特点。“挖掘事实”类的作品要更复杂一些,其通常采用外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但有时也结合全知视角进行综合叙述,以便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因此,可以看出视角并非单一,而是混合使用,兼顾新闻的客观性和事件的故事性。

(四)叙事风格:平实而深刻,增强作品接近性和严谨性

叙事风格是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使作品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特色的倾向性⑥。在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由于其所固有的“事件性”和“新闻性”特征,在风格的呈现上也大致受到这两方面的影响。

“事件性”意味着事件的故事化表达,要通过受众能听得懂的,其喜爱和便于接受的语言去表达,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增强作品的接近性,进而提升传播效力。例如在NHK 的作品《日本国产食品假冒事件追踪》中,对食品假冒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很多细节都非常真实,极大地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譬如尽可能多地呈现日本民众日常生活的画面和采访,用他们所熟悉的场景和事件说明问题,表达也十分生活化,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新闻性”则意味着作品的专业性,即在讲故事的同时,注重作品的客观、真实等新闻性要素,技巧的使用应做到节制,而非滥用。例如在《秋叶原事件追踪》中曾试图还原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很多无法拍摄的画面用“情景再现”这样的方式来弥补,作品比较好地把握住了这一技巧运用的“度”,在不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同时增强了受众的感官体验。因此可以看到,在此类作品风格的呈现上,兼有平实和深刻的特点,也就凸显了其接近性和严肃性。

三、借鉴与反思

上一部分针对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以典型的作品为例,从叙事时间、声音、视角、风格四个方面做了深入的叙事策略分析,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得出了该类作品在叙事框架下呈现的内在特点。也就是在上述分析中,我们逐渐把握到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两个本质特性:事件性和新闻性,而且不难发现,其叙事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二者决定的。

(一)表达生动与技巧的节制

从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事件性”来考虑,上一部分内容中已经对其作用下的叙事化表达的优势有了一些基本认知。例如正是由于其自带的“故事化”属性,使得该类作品有高于其他类作品的趣味性、接近性、吸引力,得以有表达上不可比拟的生动性特点。

但是,就像上文所提及的关于叙事技巧制衡的问题,我们在充分发挥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生动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作为新闻作品固有的“新闻性”,切不可片面追求作品的叙事效果而忽略了客观、真实、理性的原则。这种节制性,具体体现在一些技巧的使用和把握中,例如上文提及的“情景再现”是其中一点,表达的“过度煽情性”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作品的呈现往往代表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切不可让过度的个人情绪影响到整部作品的规范化和真实性。

(二)表达客观与倾向的把握

从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新闻性”方面来考虑,这是该类作品的“根”,是最本质的特点,一切叙事策略和技巧的使用都将为其新闻属性而服务,因此,要尽可能地做到作品呈现的客观和真实。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新闻作品作为新闻生产者对事实的再现和反映,毋庸置疑,其一定是某种观念、立场和态度的体现,即使是上文提到的CNN 的作品《America remembers:911》,其中也很隐晦但却充斥着美国的国家观念和国家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明白,客观性是相对的,倾向性是隐性但一定存在的。作为新闻作品的生产者,如何在事实类视听新闻作品中运用合理的叙事技巧将新闻的客观性要求和承担媒体责任的倾向性要求有机统一,尽可能做有态度、有立场但完整、全面的呈现,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四、总结

本文以事件性视听新闻作品为研究对象,在叙事学的研究框架下分别从其叙事化表达综述、具体的叙事策略以及借鉴反思等三大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分析,并在第三部分得出了相应的思考。对于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而言,事件性和新闻性是把握其“命脉”的两个基本属性,如何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并有效利用叙事工具将其做完美呈现,是需要不断试错、探索的一个过程。如果故事化叙事在确保新闻性原则的基础上也能更好地为事件类视听新闻所用,或许能成为此类视听新闻作品在互联网时代突出重围的助推器。⑦

当下对于新闻作品的创作和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故事”的力量,采用叙事化表达实现内容的生动还原和情感、价值、意义的有效表达,未来,将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叙事在事件性新闻中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改进和创新。

注释:

① 方毅华:《新闻叙事导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版,第94 页.

② 蔡之国:《论新闻报道的叙事节奏》,《新闻知识》,2006年第10 期,76-77 页.

③ 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 页.

④ 骆瑞姣:《事件类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第21 期,第60 页.

⑤ 曹默:《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叙事策略分析——以〈新闻调查〉〈毕业了〉为例》,《数字传媒研究》,2017年第6 期,19-22 页.

⑥ 曹默:《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叙事策略分析——以〈新闻调查〉〈毕业了〉为例》,《数字传媒研究》,2017年第6 期,19-22 页.

⑦ 云桦:《叙事学视野下的电视新闻故事化研究》,内蒙古大学,2012年.

猜你喜欢
新闻性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新闻+广播剧”:以跨界融合推动双向创新
浅谈新闻漫画的特点与作用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发挥新媒体作用实现企业新闻宣传三贴近
增强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的基本路径
做“鲜活”的服务
如何增加高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清末报载小说叙事“新闻性”探究
要切实提高图片新闻的新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