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态度和方式、方向与方法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文教学也不例外。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方法论上,教师多关注和探索作文生成的语言、思想、手法指导,而较少研究作文批改对学生作文的直接引导。
近日举行的小学高年级阶段性质量检测作文是半命题作文:快乐源于_________,要求学生从“乐观的心态”“真心的付出”“真挚的友情”这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填空并展开写作。大部分学生还是会选择记叙文文体写作,作文改卷标准主要针对记叙文来拟定。应该说,本次拟定的评分标准是基本合理的,比如写记叙文,要求其主题内容应具有展现某人在某种情境下,因为“乐观的心态”或者“真心的付出”或者“真挚的友情”而快乐,也可以反面选材立意;学生作文如果能基本符合题意,中心较为明确,内容上具体,语言通顺,尚能分段,条例尚清晰,就至少可以拿到切入分,也就是作文满分中的45分。笔者参与本次作文阅卷,现场感受到了老师们批改作文的“情境”。不得不说,我再次历经的教师现场批改学生的常见“情境”是不能有效发挥评价积极引导作用的。
相信很多教师都经历过这样“匆忙”甚至“浮躁”的作文批改情境的。有限的时间,来不及精细审阅欣赏的过程,有些教师将阅卷评分标准转化为评分的关键要素,比如,只要作文分段明确,叙事点到了“乐观的心态”或“真心的付出”“真挚的友情”,点到了“快乐”,就可以拿到切入分。这些教师根据这种“要素归纳”法很迅速地寻找作文的关键处,创设出了类似于“寻找关键语句”的批改现场情境。这种批改策略势必会极大地提高阅卷速度,但是不可能对学生敞开作文情境、创造性提升作文水平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学生所叙述的具体的写作情境,是需要教师们拿出必要的阅读时间完成感受,是需要精心阅读,充分感受学生在字里行间的心性灵动和语言智慧,需要整体把握、谨慎评分的阅卷情境。
法国哲学家拉康提出“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他性就是主体间性。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的行为之于学生的写作行为来说,就是一种影响明显的“主体间性”。教师批改作文的“情境”不仅体现在考场作文的批阅过程中,也体现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特别是日常作文训练,教师的批阅“情境”或者没有阅卷“情境”那么忽视“主体间性”,但考场批阅的忽视足以降低训练中的“主体间性”的积极影响。作文教学与作文检测批阅,教师们都要充分重视批阅的“主体间性”特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创设多种多样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念。从这个角度,教师作文批改应具有如下特征:
1.突出精品
虽然现在有关作文批改的方法依然有所争论,有的主张分类整理,把教师从“全批全改”的制度性压力中解放出来,从可操作性层面构建面对全体的作文教学,挑出各类型的代表作文予以精改。分析此类批改策略的本质,是要充分发挥优秀作文对全班学生的示范性、可借鉴性、引导性,要求教师在批改中突破格式化判断,从整篇表达的角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突出优点
教师批改作文常规化的情境是“面面俱到”,既要评点作文内容充实不充实、中心明确不明确,又要判定作文结构严谨不严谨、语句通顺不通顺,等等,似乎学生每一次作文都要把方方面面的“要点”考量进来,教师们的作文评语也就因此趋向雷同。这样的作文情境是僵化的,把学生每一次作文都当做完成性评价,忽视学生作文是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不利于通过批阅调动学生将写作情境完全打开,教师要通过批改时,要善于发现每一篇作文的优点,让批语更加尊重个性,更具激励性作用,表达出一双欣赏和期待的眼睛。
3.突出心声
如果说“精品”“优点”都建立在一定层面上注重写作手法的话,那么,通过作文读懂学生的心声,包括对作文题目所对应的生活思考、情感流露,也包括学生抬笔作文时对作文过程的态度和做法,前者强调学生有言为心声的“真实”,后者强调学生有不吐不快的“真情”,从而使每一次作文都去打开学生作文赖以生成的生活性情境、理想性情境、交际性情境,也就是调动学生把每一次作文都作为自己充分打开的情境,学生作文就更多具有自我性独特价值,这种作文批改,就要求教师也真正打开自己的批改情境,拥有一双理解和尊重的眼睛。
做到了这些,学生们就会根据老师们的评语再次审视、反思自己表达的写作情境,具体真实地完善自我的写作情境书写。做到了这些,每一次作文,教师们的批改行为与教育影响才会向学生们的写作情境敞开,达到真正的点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