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艺
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直接影响到高校建设全局,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是高校前进与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重大而迫切的战略意义。推进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更充分地在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活力,是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课题。
在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李源潮同志指出“院系党组织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战斗堡垒。”一直以来,高校教工党支部作为高校领导、教师党员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在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扩大党支部的工作覆盖面上持续发挥有效作用,把理论武装摆在了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教工党支部在坚持群众路线、改进作风、围绕中心促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教工党员方面。高校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教工党支部的集体学习和常规化活动组织难以保证。而且工作上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一般对自身专业领域更感兴趣,对思想建设不够重视,易形成“教学科研积极,思想工作消极”心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走过场现象,把关注点都放在了更有存在感和上升路径清晰的教学科研工作。
(二)教工支部书记方面。第一,高校教工支部书记多为兼职,面对日渐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压力,部分书记“重业务、轻党务”,对党务工作投入不多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党支部工作普遍缺乏党务工作理论指导,对于理论学习只是做到简单的上传下达,不懂得深入理解,对支部建设思考的少,对做好教工党支部工作的信心也不足,使民主评议、组织生活等流于形式,影响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第二,目前,高校的党务工作大多是兼职,缺少全面系统、正规的党务干部培训,党务工作量又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党务工作者在岗位发展、职称评定和专业深造等现实问题上难以落实和兑现。教工支部书记积极性不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建工作缺乏深层次思考,党务能力不足,有效调动和激励党务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机制办法不够健全,缺少必要的激励手段和机制,对支部建设产生影响,削弱了支部战斗力。
(三)教工党支部方面。
1.部分高校没有科学地设置教工党支部。不能适应高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学科设置、办学形式的新变化来优化教师党支部设置,没有依托重大项目组、学科组、课题组、创新团队、科研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等设置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难以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2.教工党支部对教工党员的继续教育与管理松懈。一些教工党支部不能根据工作任务及党员思想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组织生活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高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实际相脱离,教工党支部的活动脱离高校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更与考核无关,导致支部书记没兴趣组织活动,党员对内容浅显、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的组织活动不感兴趣,使得党支部的工作实效性不甚理想。
3.教工支部服务教工发展的机制弱化。教工党支部大多没形成关注、服务教工发展的工作机制,没有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广大教工党员立足岗位创先进,没有注重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切实解决教工党员在实际教学、科研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没从支部的角度对教工党员成长和职业能力提升做安排和帮助,造成支部服务教工发展的机制弱化。
(一)健全教工党员的评价与激励体系。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案,建立教工党员正向激励机制。围绕教师成长,定期研究、精准培养,定期研判学科后备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工党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对教工支部成员进行年度评比,对优秀教工党员进行表彰,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晋职相挂钩。加强师德建设,强化课堂纪律,将评先评优、导师遴选、职称晋升、出国(境)访学等纳入“一票否决”范围。在对教工的党性修养进行评价的同时,鼓励教工党员提升个人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能力,强化教师育人理念,要求教工党员指导、参加社会实践或青年志愿者活动,选送部分思想政治素质高、学术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工党员接受系统党史、国史教育,提升教工党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并给予教工党员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研究出台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保障机制并切实落实相关政策。
(二)选好用好支部书记,增强工作责任感。实践证明,选好支部书记是加强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的核心。支部强不强,关键看书记。实践证明,选好一个书记,就能带好一个支部。因此,要建立教工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和培养提升长效机制,培养教工支部书记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良好品德、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善于团结同志、具有一定的党务工作能力。同时,建议采取“双肩挑”模式选配教工党支部书记。有助于体现较高的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工作高效率,使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三)合理完善教工支部建设。
1.将教工支部设置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进行教工支部建设,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对而言,支部工作结合学科建设开展,也可以使支部建设目的更加明确,工作内容更加充实,方法更加灵活,使支部工作充满活力。教工党支部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而加强学科建设又为教工党支部建设提供了建设平台,形成相互促进、共建双赢的良好局面。加强基层党支部参与学科建设,可根据学科分布设置独立学科支部或相关学科联合组建支部,选配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作为支部书记,密切围绕提高学科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等工作重点,主动把党建工作渗透到高校教书育人等领域中去,拓宽领域、丰富内容、创新观念,更好地服务教师、服务学校、推动党建。
2.将教工支部制度建设与工作岗位相结合。习近平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切实提高院系教工党支部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开展院系教工“共产党员示范岗”活动。为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改进教室教学,优化教室教学过程,促进教工党员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新课程教室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教工党员服务示范的理念,结合党员先锋岗等典型培树工作,开展“服务为民、先锋行动”,努力从群众最希望办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尽心竭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3.将教工党建工作与学生党建工作将结合。
(1)组织教师党员讨论学生培养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学院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工支部党员可以通过担任班级导师、硕士导师、辅导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通过举行学生培养相关的支部主题组织生活会可以让教工党员交流学生培养管理经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服务,体现教书育人的服务理念。
(2)组织师生党支部联合共建。通过联合组织生活会的开展,构建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的交流平台,教师通过学生党员窗口及时获知学生之所需,学生通过教工党员窗口及时了解教师之所为,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良好的教风学风氛围的营造。通过建立支部联合QQ群,构建网络平台,拓展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的学习交流阵地。坚持学用结合,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增强支部的组织战斗力。
(3)开展师生党支部双导师制度。进一步拓宽师生党支部共建的渠道和途径,在教工党支部内开展以教工党支部成员为主导的学生学业政治思想辅导、专题辅导等专业学习的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党员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方面的意识,组织协作和纪律精神方面的培养与磨炼以及毕业实践环节和课题设计等工作的辅导,更好地发挥教工党支部在服务广大师生、促进校园和谐、推动科学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