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玲,何梦昕,邵林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 054035)
评价是提高的前提。课程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将课程评价方式设计为过程性评价方式,分为完全过程考核、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级考试或证书考试代替课程考核四类。
创新创业课程已经全面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开设,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考核学生。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评价原则、评价标准、指标设计、分值设定、评价过程组织等不尽相同,效果也千差万别。那么如何合理设计评价体系,利用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以学生能力培养和核心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体系尤为值得关注。该文在研究河北省十三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类课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出可推广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评价的体系。
结合国外的发展来看,早在20世纪70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已经在创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各类的评价体系他们也有所涉猎。美国是最早设立创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国家之一,该国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也相对较为深入,特别是在创业课程教育体系的整体评价方面,设计比较全面,始终贯穿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在整体评价上相对较为公平,既包括理论知识的考核,也包括实践基础给出的评价,综合判定学生成绩,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业行动力。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缘起于欧美发达国家, 起步于21世纪初, 发展于党的十八大后, 尤其是2014年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的提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体制或模式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路径选择等六个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批富有见地和理论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
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相对来说主要停留在各院校实践探索的阶段,理论研究发展较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创业课程正式进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较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发,明确要求“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学者们才重点关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陆续探索出了一整套的创业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同时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线上线下的多种课程考核方式,也极大地丰富了创新创业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CIPP 评价模式、多元化评价体系开始被众多创新创业课程所采用。以13 门“河北省高职院校创业指导优质课程”为例,均采取了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全过程性的考核方式。
实践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在需求。因此,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中,重点突出实践环节的指标设计与分值设定势在必行。具体来说,整体的评价应当侧重于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认知深度以及具体表现,结合是否受过实践创业方面的教育、在真实情景中的表现和掌控能力,来对学生的各方面打分,包括实际表现、创业设计、沟通能力、推广能力、创新计划设计等,但需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的将实际的评价投入到真实的情况中去,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需要做好相关的辅助工作,公平的就每个环节做出打分,分值的设计应当由组长、评估成员和学生参与。在实际的评价之前做好相关工作,既要保证分数能够反映出学生个人的能力,以及实际的认知,也要保证能够反映出学生对于整体创业课程教育体系的认可度和未来可用性,这对于学生发展和体系进步而言都是重要的评判。
育人是高职教育的天然使命,也是创新创业课程的根本目标。因此,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中,结合传统评价方式,延续相关评价内容也是评价体系设计的重要参考。传统的课程评价中的考核方式如期末考试、考勤、课后作业等仍然有着相应的作用。一方面该类评价方式确实能有效促进教学相长,育人效果已得以验证。另一方面学生已经习惯此类评价,仪式感重于实际效果。如果可以很好地转换这些传统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做好评价体系建设,也有利于无缝衔接降低转换成本。比如,比较普遍的KBJ、YBF、FIB、SYB 等的创业课程体系,就可以结合着学习目的、学习摘要和学习时间三个要素,来开展相关的理论评价体系研究工作,以此为基础融入创业课程体系中。在实际评价体系构建时,大部分的都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实践经验要素相关,因此对于学习领域做好相关的研究,以此为首要目标和实际导向,来设计相关的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整体的发展。合理地吸收与归纳,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更能有效设计好课程评价体系。
变化是世界的主题,也是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的主题。任何评价体系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成不变,必须紧跟时代变化,及时调整与优化。既要参照教学设计以及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必须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横向、纵向对比;既要便于实际中的操作,也必须考虑、尊重学生们的个体需求;既要聚焦该门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更要关注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定位。既要考虑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也要注意各环节的差异和区别,如课程前期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中期以解决专业问题为目的,后期则以保证项目落地为目的,必须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可以参考以下设计: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线上利用平台教学,线下教师设计体验式任务,线上线下分别设定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分值,综合评价;如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创业实践评价体系,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创业计划书,特色在于考评人员的安排,教师、小组评审团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如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做任务展示+创业计划比赛+创业实操”的过程考核方式,利用分组合作、体验教学等形式,设计团队式任务考核方式,包括课后的创业活动等都在体系中有所体现,最终实现互助式过程考核等。
当然,除了以上评价体系外,各高职院校可结合院校实际,创新设计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如利用大数据功能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记录与考核;或者利用校内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如创业大赛、创业体验活动、路演展示等,以学生的创新成果为主要依据进行评价;或者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考核,可以尝试实践报告、工作改进提案等形式;或者借助于流行的网站功能、手机应用等,不断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整体、客观的组织和与实施。评价体系的设计是整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单一的设计、固定的设计、传统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00 后”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多样性、动态调整的科学评价体系是高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研究的重点。各高职高校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该课程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定位,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全面地反馈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实现教学相长。长此以往,必将改变学生“背一背”“抄一抄”“编一编”等应付考核的现象, 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促进教学实效,为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