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地区抗战题材电影的特性与成就

2019-03-22 12:27徐雪寒三江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冀中同名抗战

徐雪寒 三江学院

河北省的冀中地区,是闻名全国的抗战老区之一,它的地理位置与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毗邻,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这块横贯河北的千里大平原上,共产党和八路军开辟了拥有三十几个县的农村抗日根据地,与日军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拼搏,有力地牵制了华北大部分的日军,对华北抗战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冀中地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绽放了举世瞩目的电影画卷。提起电影《平原游击队》、《地道战》、《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噶》、《回民支队》、《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枪声》、《红旗谱》、《青春之歌》等一连串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影片,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并为之感到震撼。因为这些电影作品流传了半个世纪,影响几代中国人,有的不失为巅峰之作,而这些作品的故事就发生在冀中平原。这在中国近代电影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值得人们敬重和仰望。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以及广大的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此作为题材创作的电影作品也不在少数,可是就一个省份或一个地区来说,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相比。冀中地区为何出现那么多反映抗战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电影经典作品,其产生的原因和经过需要认真的研究和思考。

一、冀中人民的英勇抗战催生了优秀的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是八路军开辟的敌后主战场,抗击和牵制了侵华日军在华北的主要兵力。冀中军区隶属于晋察冀军区领导,在西起平汉路,东至津浦路,北达沧石路的千里大平原上,九百万冀中人民同日伪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战斗。冀中地区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重灾区,华北日军总指挥冈村宁次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首先在这个地区实施。冀中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高唱“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战歌,奔上抗日战场。他们不畏强暴、艰苦奋战,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地道战、破袭战、麻雀战,把游击战发挥的淋沥尽致,谱写下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也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都是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彰显了冀中军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人物塑造方面以超常的环境,表现人物的传奇色彩和个性特征,具有很好的典型意义,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有很强的可观赏性,成为建国以来的电影经典。

电影《平原游击队》(1955年长春电影厂摄制),根据邢野的话剧《游击队长》改编,着力塑造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游击队长、双枪李向阳这个不同凡响的英雄形象,同时刻画日军中队长松井,阴险狡猾别具一格。影片上映后轰动全国,可以说是那个时期抗战影片的巅峰之作。《地道战》(1963年八一电影厂摄制),反映冀中军民经过日军大扫荡后,利用挖掘地道与敌人回旋,成功地塑造了高家庄的党支书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反面人物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影片上映以来截至2012年,已创造30 亿人次观看的国际纪录。《小兵张嘎》(1962年北京电影厂摄制)改编自徐光耀的同名小说,主人公倔头犟脑却又聪慧勇敢,一身的“英气”与“嘎气”,已成为新中国几代人童年美好的记忆,该片被称为世界二战儿童影片的上乘佳作。《野火春风斗古城》则是描述了保定城里我地下党组织,深入虎穴收集日军情报,对敌人进行策反斗争的惊险故事。影片改编自李英儒的同名小说,《回民支队》(1959年八一电影厂摄制)将冀中地区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再现于银幕,描写了他英勇刚强、单纯豪爽的个性特征,以及他的母亲被捕后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红旗谱》(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改编自梁斌的同名小说,描绘了朱老忠等农民自觉走上革命道路以及反抗日本侵略的艰辛轨迹。《青春之歌》(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改编自扬沫的同名小说,林道静从一个封建家庭出来的女学生,在共产党人的指引下成长为反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投降派的坚强战士。

上述七部影片堪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起抗日的优秀作品。另外还有二部在建国初期拍摄的,也是写冀中地区抗战的电影。根据孔厥、袁静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新儿女英雄传》(1951年北京电影厂拍摄制),该片于1951年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荣誉奖。《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年八一电影厂摄制)根据著名编剧傅铎的话剧改编,同名话剧在全国汇演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

以上这些电影作品和被改编的文学作品,都是在战争年代萌发和酝酿,在五、六十年代创作而流行全国的。它们所反映的人物、故事都是真实的,可信度很高,再现了冀中地区军民的英勇抗战,让人感觉是经历过战争的文艺工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现在的一些以抗战为背景的电视剧、电影,与之是不能相比的。它们绝对不是“雷剧”和“神剧”,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其成就不言而语,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的经典作品。

二、悲壮的革命史实为电影作品的人物赋予不朽的生命

冀中军民的浴血奋战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电影作品大都以日军惨烈的扫荡为背景,描写日军的残暴和抗日军民的奋勇抵抗,冀中地区的抗战文化是中国抗战影视作品的摇篮,这个说法一点也不为过。改革开放以后,电影界的有识之士为了弘扬民族的爱国主义,唤回久违的革命英雄主义,又回归拍摄抗战影片,冀中军民抗战的史实又被挖掘出来。珠江电影制片厂在1991年拍摄了根据作家刘流五十年代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烈火金刚》,长春电影制片厂也于1995年拍摄了根据冯志五十年代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敌后武工队》,北京电影制片厂1992年根据著名抗战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词、李劫夫曲)拍摄了电影《二小放牛郎》,长春电影厂1985年拍摄了根据孙犁四十年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风云初记》,中国电影集团2001年拍摄了李晓明和韩安庆五十年代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平原枪声》,北京天时祥和文化传媒公司2017年拍摄了国际友人电影《白求恩在冀中》。这些经过重新挖掘史料并进行拍摄和创作的电影,重现了冀中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与侵华日军展开的不屈不饶的斗爭,讴歌了冀中大地上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彰显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宏伟气魄。

这个时期,根据同名电影和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也风行全国,《平原游击队》(改名为《双枪李向阳》)、《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红旗谱》,又让这些抗战名作大放光彩,被年青人所熟知追捧。雪克的五十年代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也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2008年王冀邢工作室、江苏亚细亚影视公司)。一些当今的编导们,依据冀中的抗战史实又创作了新的电视剧。《黄土岭》(1995年北京军区电视艺术中心、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摄制),《雁翎英雄》(2011年二炮影视中心摄制),《平原烈火》(2012年武汉青雨影视公司摄制),《生死连》(2015年天沐影业和广州影视传媒公司摄制)。这些根据同名电影和文学作品改编,以及从冀中抗战史实中重新挖掘创作的电视剧,延续了冀中地区深厚丰富的抗战文化,同样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获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三、冀中抗战题材电影的成就,浸透了创作者们高昂的奋斗精神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历史和现实的再现,创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经典,这是巅波不破的真理。艺术家不是时代的旁观者,而是时代洪流的参与者。冀中地区涌现出那么多的传世名作,他们的作者都是生活战斗在冀中抗日前线,有着人生难忘的战斗经历。冯至当过武工队长、梁斌当过大队政委、刘流当过侦察参谋、李英儒当过独立团长、徐光耀当过锄奸干事、李晓明当过区委书记、雪克当过县政府秘书,杨沫当过分区宣传干事,邢野、傅铎、崔嵬是冀中地区文艺团体的领导。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冀中军民抗战的坚苦环境和英勇的气概。他们的作品都融进了自己经历过的人和事,塑造的人物几乎都有生活中的原型,这是他们独自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

《平原游击队》中的双枪李向阳,就是以定县的游击队长甄凤山和一级战斗英雄李子清为原型;《地道战》中的党支书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是以正定县高平村的模范党支书兼民兵队长刘傻子为原型,高家庄实际上是与临近的冉庄、李庄,这三个村庄的“合成”。《敌后武工队》贾正的原型是九分区的武工队副队长贾正喜、侦察员郭小秃原型是清苑藉战士李振昌。《小兵张嘎》中的张嘎子也有原型,除了抗战时期赵县县大队的两名小侦察员外,还有作者熟悉的勇敢而又顽皮的小八路。《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东有作者李英儒的影子,他当过侦察参谋,曾经受命去过保定城做地下工作,金环和银环则是他的战友、牺牲的烈士张静芝。《新儿女英雄传》中杨小梅的原型是抗日女英雄张惠忠,她是冀中深县(今深州市)辛村乡北小营村人。《新儿女英雄传》成书出版后,袁静托人送给了她一本,张惠忠一直珍藏着。《青春之歌》描叙的是杨沫自己的经历,卢嘉川、江华的原型是她的第二个丈夫、冀中地区的县委书记、后来中国社科院的党委书记。

由于创作者们长期生活在冀中平原,对他们描写的那些人物和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逼真地将其描绘出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受。当今,时代呼唤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出现,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乃至传承于世的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冀中同名抗战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同名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三 人 行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