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究

2019-03-22 11:46刘永欣聊城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刘永欣 聊城大学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

新媒体(New-Media)是利用数字技术、蓝牙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无线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平板、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能够使传播者和受众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让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一种环境。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结合我国新媒体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一、注重科技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二、注重人文感受,满足人们的碎片化需求;三、注重虚实结合,即时性的满足互动性的表达;四、注重资源的共享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群体。

二、新媒体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 延伸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大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门核定的权威教材;二是学校制定的其他参考书目[1]。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时间、地域、民族、职业等条件限制的不利因素,使其突破了时空界限,最大限度覆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的快速推进为师生搭建了新平台,可以随时访问包含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信息的传播与对流更快捷,师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辐射源、发射源。新媒体凭借其交互性、及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以及大面积覆盖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辐射力,有效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其心理健康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二)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由校心理中心的老师担任教学任务,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枯燥,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要,兴趣也没那么大。而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上的应用,通过DV摄影大赛、DIY 视频制作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主动参与进来,提高了上课效率同时激发了学生兴趣;新媒体还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举办课堂教学,让同学们打破心理防线,通过网络去表达自身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不仅避免可能出现的尴尬,同时还实现了自我的需求;新媒体可以改变现有的教课方式,比如推进慕课建设,固定的视频时长,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三)突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

新媒体背景下,很多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引入到线上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大大增加,时间不再局限于课上时间,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充分利用,统筹规划合理分配时间。教育教学、咨询服务都可以线上进行,留言、互动不受时间的束缚,同学们在讨论组畅所欲言,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实时的引导;空间上,不再单一的局限于教室、心理拓展中心,“一席之地”都可以进行学习,使用手机在新媒体平台观看学习。运用新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学生带来更多参与权和主动权,线上工作新模式给同学们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新媒体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新媒体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2]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

(一)冲击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心理健康模式,学生属于单一的受众群体,教室作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主体多年没有发生变化,这自身的“天赋”优势,便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新媒体的应用,教师的主体和大学生的受众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加上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和随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比较高,强烈要求表达个性化的观点。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于老师和学生是平等互动的关系[3],则高校教师作为信息源的主体权威逐渐降低,弱化了教师的力度和信度;有时学生的信息传播早于教师,这都在不断的削弱教师的主体地位。

(二)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新媒体的应用也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信息推送,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尚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弱,甄别能力差。加之新媒体对社会负面信息的扩散和放大,以及对西方价值观的传播,有时会导致大学生的盲目从众行为[4],对社会问题的激动、情绪化,甚至被人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以及网络平台管理的不规范性,都给不法分子提供了造谣传言的空间;少数不良新媒体的隐形渗透作用,勾结境内外反华势力,在不知不觉中给大学生传递了先入为主的错误思想。

(三)钝化大学生理性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

新媒体的应用,信息量的爆炸,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无暇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入的思考。每天疲于应付海量信息的阅读和转发,缺乏理性过滤筛选和重吸收,对获得有价值的心理健康知识没有进行有效的反刍,久而久之导致思想意识麻木化、僵尸化、框架化。正如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被安排的明明白白”,没有了自身的思维意识,那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就无从谈起。

四、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心理工作,提升水平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全校要支持和重视该项工作,做好人才梯队建设,从上到下有具体的分管领导和负责人在抓,需要的场地、经费、配套设施等,每一项都要做好。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符合教书育人规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要做好新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主渠道,增强时代感和感召力,要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问题;要特别注重特殊性,因材施教,分类分组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要特别注重主体性,尊重学生主体,调动学生主动性;要特别注重预防性,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二)提高自身技能,发挥应有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新媒体时代,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理论修养,丰富自身的内容优势,将抽象性、深刻性的理论以通俗易懂加时间里的形式,传播给学生,增强影响力和公信力;积极主动融入到新媒体教学中去,灵活运用新媒体,对新媒体推送的碎片化、海量化、复杂化的信息能够迅速甄别,汲取核心要义,能够与同学们进行即时性的交流,能够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内容进行批驳,牢牢掌握网络舆论战场的主动权。

(三) 创新新媒体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性

“明着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会留给善于和用于创新的人们。”[2]新媒体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能原地踏踏步,要积极拓展新媒体平台,建设新媒体队伍,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心里工作机制。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慕课、在线预约、在线测评、在线咨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可以更好地敞开心扉咨询;课上布置作业,需要同时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去制作,去研究,比如制作温暖视频、爱笑天使图片等方式,将传统的心理教学工作与新媒体技术融合起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能刮一阵风感觉凉爽就停。要坚持不懈积极主动抓下去。让正确的思想和声音先入为主,讲好我们的故事,让同学们更好地成长成才。新媒体的稳步发展,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改进中不断加强,要提高对新媒体重要性的认识,把新媒体平台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要接地气人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和个别的期待,其他各专业课老师做好控球员和守门员,形成共振频率,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