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旭,杜 宇
(南京审计大学,南京 211815)
精准扶贫是我国在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国扶贫攻坚的关键之举,对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更多的学生有进入到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这其中不乏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校资助帮扶工作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科技强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作者结合自己在书院工作经验及社会调查研究,在参阅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些难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对策,目的在于建立更加完善的高等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助力国家精准扶贫工作。
对贫困生的资助帮扶,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共同致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我国政府一直都很重视。自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奖、助、贷、勤、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近年来,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资助力度不断加大无论从受助学生规模、资助资金总额都大幅度增加。根据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的数据来看,2017年高等教育资助,共资助学生4 275.69万人次,资助金额1 050.74亿元,比上年增加94.90亿元,增幅9.93%。学生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政策获得相应补贴。
各大高校积极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为指导,汲取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先进理念,不断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管理水平。力争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以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为例,该书院根据自身多年资助育人的工作实践,以国家精准扶贫的理论为导向,把解决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成立更加高效、科学的资助管理体制。根据该书院资助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7年共资助学生4 831人,资助金额2 075.1万元,比上年增加482.7万元,增幅30%。实现了书院“绝不让一名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郑重承诺。
虽然书院制下现行的资助体系对于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资助制度不完善、资助对象识别不精准、心理帮扶缺失、社会帮扶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如何完善资助育人精准扶贫这一利国利民的政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和谐,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关注和研究。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贫困生的人数也有所增多,并且贫困程度有所增强。虽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设立了专门负责贫困大学生资助的部门,配备有专人进行相关工作,下属各书院、学院基本上都设有专门的资助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也是由一线的辅导员兼任。由于辅导员事务繁琐庞杂,压力较大,一旦细节考虑不周全或者工作责任心缺失,就会给资助扶贫工作造成诸多困难,导致监管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现象。
同时,国家对于保证助学金顺利实施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容易让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对贫困生进行识别的依据,主要就是由贫困生本人提供的贫困证明及相关材料,贫困证明的审核主要由学生生源地的相关部门核准,学校由于财力及人力的限制,不可能到生源地进行一一核实,如果生源地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把关不严,势必导致贫困证明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与资助政策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造成的。
高校资助工作想要精准高效开展,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是关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评选标准不科学、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在资助评选过程中出现很多非贫困生受助的现象。
当前,许多高校对资助对象的识别主要采取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贫困证明材料→书院辅导员对贫困学生进行摸底排査→班级民主评议→工作人员审核→书院会议讨论→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的方式进行。看起来这种方式非常合理,但是评判、认定过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认定标准不够科学。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省市,地域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并且学生在学校的消费情况很难量化考察,如果仅以收入和消费水平衡量就难免存在误区。其次是认定贫困生的依据过于简单,学校由于受制于地域、经费、人力等因素困扰,很难对申请学生进行逐一实地排查。许多辅导员仅仅把学生递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和各式各样的困难材料作为认定贫困生的主要参考依据,但作为核发贫困证明的生源地民政部门,经常因为人情世故而网开一面,造成许多贫困材料可信度较低。另外,有部分学生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却由于自卑、害怕被同学看不起等原因,主动放弃贫困学生的认定申请,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贫困生的精准识别。
目前,由于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奖、贷、助、补、勤”等多元资助体系,受资助学生逐年增加,发放资助的金额也在逐年提高,解决了贫困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在物质资助力度不断增长的同时,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帮扶工作却没有得到均衡的发展。近年来,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报道比比皆是,贫困生承担着比普通学生更多的经济、交往、学习的压力。因此,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也是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也常常会遇到部分学生弄虚作假、贷款不还、抱怨资助金少等缺乏诚信、感恩现象。还有的学生拿着国家丰厚的奖学金,竟自认为国家、学校对他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毫无感恩和回报之心。这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经济“资助”的同时,别忘了“育人”。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2017年,政府、高校及社会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 275.69万人次,资助资金1 050.7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508.83亿元,占2017年度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48.43%。中央财政301.23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8.67%;地方财政207.60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19.76%,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84.20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7.05%。高校事业收入中提取并支出资助资金238.21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2.67%。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19.50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1.85%。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财政资金及助学贷款占资助总额七成以上。其他资助来源特别是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金却显得相对有些薄弱,这反映出社会对贫困学生的帮扶资助力度不够。因此,资助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导致资助金额有限,资助的力度偏小。
高校改革带来了书院制教育,如何让资助扶贫工作在书院制高校得到精准有效的开展,这对书院制下的高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政府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只有资助政策执行机构,没有资助政策执行的监督机构,缺乏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并未拘泥于传统的学生家庭情况表与基层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材料,而是采取新旧两种办法共同执行的思路,让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和评审工作更为科学和规范。这里提到的新思路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助学金量化评价体系。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全校学生的基本资料数据库,按照统一的标准衡量和判断书院制下大学生接受资助的资格。其次,结合班级民主评议、校内校园卡消费数据、辅导员谈心谈话等方式,细化了特别困难、比较困难、一般困难的认定标准,形成《润园书院经济困难生认定标准》。明确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为精准扶贫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该书院还对国家奖学金、书院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书院助学金的评奖条件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力争所做的各项资助金的分配、发放均有凭有据,有章可循。
另外,书院中导师和辅导员日常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也是贫困学生资助资格认定与评审工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书院还设立了专门的监督投诉渠道,对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为准确、无误地识别贫困生,做好了关键的第一步。
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会持续贫困生整个大学期间的长期过程。因此,建立可持续的育人管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加强组织保障。保持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其次,以问题为导向。总结经验教训,探究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完善问题,并努力解决。最后,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过程育人。在策划各项活动时,将爱国教育、诚信教育等融合到其中,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可持续的育人模式。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没有将资助贫困生视作简单的物质给予,而是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将思想教育工作和资助工作相结合。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志愿时长、社会实践及宿舍卫生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指导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将素质教育及能力提升等融合到资助育人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可持续的育人模式。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大多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挫折教育和压力疏导却显得非常薄弱。因此,我们更应该注意给他们精神上的帮助。这就要求高校专职的资助人员加大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工作,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心理也能得到健康正常发展。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就非常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课、开设通识讲座、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帮助贫困生在学习或心理遇到问题时,突破困境,提高自信心及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资助育人的工作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贫困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或诚信与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书院应发挥通识教育的优势,重视实践环节在育人中的作用。首先要求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为社会、书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如“山河之旅”、“讲解历史文化”等活动,将爱国教育渗透其中。此外在诚信主题活动中,通过演讲、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最后为了帮助贫困生开拓眼界,联系名企或校友企业,组织学生参观或勤工助学,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从需要学,到主动学,由此促进教育公平。使“扶贫”和“扶志”得到充分的均衡发展。
高校教育不仅是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持续积累,也是道德品德、个人修养等日趋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因此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亦是过程教育,惟有以人为本,走人性化教育之路才能促成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高校的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虽然我国政府是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主体,但面对庞大的贫困生群体,财政支出毕竟还是有限的。各高校应在合理分配使用政府资助经费的同时,制定出更多扩大筹资渠道的制度政策,将社会的各种力量吸引进来,共同参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活动。
南京审计大学在这项工作中就有一些可取之处。首先,全员参与此项活动,教师、在校学生、校友、社团均邀请参与资助工作。书院的辅导员和导师经常与学生交流,发挥资助育人的基础工作,关工委也经常组织对贫困生的帮扶活动,由书院牵线,邀请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参与到贫困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其次,积极开发优秀企业的资源,既可以带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就业,也可以为学生申请到社会实践的机会,或为学校提供捐资助学的机会。另外,各书院特别重视校友这一重要资源,经常邀请校友返校开展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为母校助学金捐资、开展“一对一”帮扶等各项经济资助活动,助力母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艰巨的任务,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当前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要求。各高校应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以高校改革为契机,完善贫困学生的管理体系;建立可持续的育人管理模式;努力发挥教育优势,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培养他们诚信感恩意识;并积极依托各方力量,建立多渠道资助机制,帮助更多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