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贵
(将乐县高唐镇中心小学,福建三明 353301)
在新课标改革中提出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意味着我国的学校教育, 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授教材知识了,而是跨入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阶段。核心素养的已经变成了学校教育的指导性标杆, 是新时代教育的方法论, 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该文通过对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具体了建议和策略,供同行业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全面发展各个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 以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从战略高度上对教育方针的把控, 与宏观的教育规划相契合的,其具体的定位主要是以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习课堂教学成果能够在现实中切实的使用, 同时也指明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 学生应当具备哪些品质、掌握哪些知识和能力,全面的指导了课程改课的方面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具体内涵有六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作为母语语文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和能够灵活应用的能力。 应当从学生主体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维度来思考,让学生掌握汉语言的使用,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没有偏科的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只有将学生个体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地考虑去个性发展需求,才能够促进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又能够为社会发展输送有用且素质全面的人才,才是最终实现了核心素养教学的根本目的,更加适应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需求。
课堂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课堂中的环节,同时也要在课堂外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中国文化和汉语的熏陶,接受古典文学和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内涵,完成汉语作为母语思维的内核。
例如,在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叙述了作者自己离开南京北上求学时, 父亲送自己去火车站,并穿越月台去买橘子的事情,字里行间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依旧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已经父亲对于子女深沉的爱。 特别是对自己少不更事的懊悔:“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要自己茬罪不可”,真实地再现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实际情况, 在正式讲课之前同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聊一聊在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相处的、有哪些值得回忆的细节。如此能够在课程教师中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体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爱如山”的深沉。 课堂后还可以就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及宗族族群观念,对学生进行深一步的拓展,完成课程内外的以及课堂深度的教学,对于处在身心尚在发展阶段的学生,具有非常积极的引导作用。
任何学科都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净化与糟粕,语文课堂的学习亦是如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于汉语语言的学习和吸收,同时需要对学生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培养其独立的思考意识和能力,鼓励其具有自主创新的思考,对于所学的知识可以有选择性地吸收,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带来的弊端,避免学生只是不经过自身思考而全盘接受的现象。
杭州五年级的小学生马思齐对于《西游记》的理解值得关注,其在作文里列举了《西游记》中不同场景的菜名,并指出在中原和西域地区宴会菜肴有非常多的雷同,指出了地域差别非常广,但是菜品却多是江浙美食。后经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院长楼含松教授指出: 吴承恩的《西游记》 同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书中的菜肴是否是江浙地区特有是有待商榷的,但是马思齐的思考和批判精神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
无论是哪个学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而自我意识却在不断地增长,如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对于个人、家庭及社会都存在巨大的隐患。 在充分了解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后,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改变传统说教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
例如,湖南12 岁男孩将母亲残忍杀死,只是因为对母亲的管教不满意,事后并没有丝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心理极度冷漠扭曲。 少年时没有良好的环境,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人格的不健全也会是社会的巨大毒瘤。
蒙台梭利教学法提倡,为孩子提供适宜其使用的工具和环境,让其能够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以便儿童自主的学习,从而构建出完善的人格;教师只是协助者的角色,对于儿童提供适时的指导,而不是代替其完成。虽然蒙氏教学法是针对0~6 岁儿童而提出来的,但是对于6 岁以上的儿童依旧有着借鉴意义, 值得教师深入的关注。
为了收到高效的语文课堂效果, 不仅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变革, 作为授课教师也应为转型做出必要的改变。首先,应对教材和教材的内涵有着清楚地把握和理解,特别是教材所代表的价值观,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这要求着教师必须能够准确地构建起语言和教材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于学生,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核心素养培养。
其次,教师还应提高自身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 做好课堂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预想课堂突发情况,并有预备的准备解决策略。 对于突发情况,要有随机应对的能力,例如,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于抽象概念理解不够,往往会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做出其能够理解的解释。
最后, 牢固把握核心素养, 强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宏观上对教育发展进行指导,既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所偏废只注重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教育和创新实践的参与。通过劳动参、社会实践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进而意识到自身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理解个人的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应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中。 语文课堂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提升学生自身文学修养以外, 还要注重对学生健康完善人格的建立,以及爱国主义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自身得到良好完善发展、适应社会要求、符合国家国情的新型人才,真正的与素质改革教育的目的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