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31年黑龙江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2019-03-22 08:26:58徐振岐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法政哈尔滨黑龙江

徐振岐

(哈尔滨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辛亥革命以来,黑龙江地区的高等院校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创办方式:一种是黑龙江当地政府创办的高等院校,另一种是沙俄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这两种办学方式不同的高等院校在黑龙江近代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融合发展。

一、黑龙江高等教育的起步

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中国教育的整体变化密不可分。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清政府于1901年要求各省于省城设立大学堂,于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并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全国范围内开始涌现出一批高等院校。在清末新政时期,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相对于关内的大多数省份而言,黑龙江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在辛亥革命前创建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仅有省城齐齐哈尔设立的黑龙江法政专门学校和黑龙江优质师范学堂,而且入学人数、教师数量、学校规模均较为薄弱。

辛亥革命后,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得到缓慢发展。1912年7月,经过黑龙江省教育总会提议,以黑龙江法政学堂为基础,黑龙江法政专门学校在省城齐齐哈尔设立,设法律、政治、经济三科,原法政学堂学生作为该校甲班二年级学生入学,新招收的学生为乙班一年级学生。1914年,学校拥有学生101人、毕业学生34人、教职员7人,收入为18929元,支出为18929元,资产为1479元[1]733。至1916年,“法政学校现有法政本科一级设于省立中学校内,学生30名,校长职务由中学校长兼任,该校原有别科、本科各一级,于民国四年别科毕业不另招生,遂将本科一级移设中学校内,将原占校舍拨作军医院之用。”[1]587黑龙江法政专门学校时办时停,“1929年(民国18年)被迫停办,在校生分别转送至北平、沈阳等地的相关学校。”[2]470黑龙江优级师范学堂在民国成立之初即停办,“优级师范学堂设一年预科、二年专科,修业年限共三年,1908年在校生100人,教师7人,职员4人,年经费12980元,年支出12967元,校资产42283元……1912年数学选科有毕业生32人,1913年历史选科有毕业生52人。”[2]471

在齐齐哈尔地区设立的另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原名黑龙江军官养成所),始建于1913年,1918年停办,1920年复办。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至1928年共毕业了六期学员802人。“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后,为谋建东北军事最高学府,统一军事教育,下令东北各军事教育机关一律并入东北讲武堂。”1928年10月,黑龙江军官养成所第六期学员毕业后,就改组为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由东北保安军驻黑龙江副司令万福麟代理监督。“分校训练陆军初级军官,期限为一年半,训练内容与方法均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模式,教材也是翻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教程和典范令。第一期学员199人,编为两个步兵队和一个骑兵队,1930年毕业。”[2]471分校共有教职员30人,但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分校迫于形势停办。

在这一段时期,沙俄移民并没有大规模地创办各类高等院校,只是于1911年创建了私立俄侨第一齿科学校,系医学方面的专门学校,“学制2年,培养齿科医生,校址在南岗邮政街27号,有3个班,学生77人,教师5人。”[2]200除此之外,由于移民子女尚未到高等教育年限,俄国缺乏创办高等院校的动力。显然,俄国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尚没有形成规模。

从整体上看,1912年至1920年黑龙江地区的高等院校为数寥寥,从学生人数、教师数量、学校规模等方面考察仍处于草创阶段,没有形成相当规模。这既是黑龙江地区近代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表现,又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黑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

1920年至1931年,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迎来了较快的发展。这既与黑龙江地区社会持续发展有关,也与俄国移民创办的一系列高等院校密切相关。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俄国教授来到黑龙江哈尔滨地区避难,并开始筹建哈尔滨高等经济法律学校。该校于1920年3月1日正式开学,起初学生不足百人,首任校长为俄罗斯人乌斯特里亚洛夫,只招收俄国学生,经费由中东铁路局拨付。1922年7月1日,学校改名为哈尔滨法政大学。1926年秋,该校由东省特别区教育厅接管,改名为东省特别区法政大学。“原校俄国学生为俄部,另设中国学生预备班为华部,招收学生40余人,为预科一班。华部第一学年课程为俄文,第二学年始授预科课程。”[2]4731929年春,俄部与华部并为一校,共同授课。

在同一时期,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了‘创建中俄工业学校协会’,并推举14人为理事会成员,首任校长是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工程师谢尔科夫。由于他在学术界中的威望加之干练的组织才能,中俄工业学校很快就汇集了一批土木建筑、电气机械以及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3]2951920年10月17日,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正式成立。由于学校声望日益提高及黑龙江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于1922年4月改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1924年6月12日,管理协会制定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章程》,规定了管理协会实行集体领导,并建立了教学会议、学务评议会和经济委员会。这些组织的建立,对发挥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学校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起了重要作用。”[4]2相比较而言,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入学人数,“除了少数人是因经济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治学严谨,要求严格,注重质量,不符合规格的学生不发给毕业证书,而只发给结业证书,不授予工程师称号。”[4]41928年2月4日,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改由东省特别区管理,并且将中东铁路的法学院、商学院并入,校名改为东省特别区工业大学。“同年10月20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和中东铁路董事会达成特别协议,东省特别区工业大学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与苏联共管。”[2]472“此后,该校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工作人员各占一半,但教员中俄国人占多数。校长由苏联人担任,中东铁路承担一半经费。按对等原则共同派人组成理事会,双方各派五名代表。张学良将军任东省特别行政区工业大学理事会主席,理事会副主席是中东铁路董事会副主席奇尔金。”[3]296193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扩大,系下设科,机电工程系设电工、机械和工艺制造科,建筑工程系设道路交通、城市建设、重型建筑工程科,并增设了商业运输系。1931年春,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提升教学层次。“机电工程系的任栋梁、建筑工程系的王竹亭等3人,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中国学生研究生。研究生学满二年以后,有权自费出国深造。”[4]6

在此期间,哈尔滨护路军军医养成所、哈尔滨市俄侨第二齿科医学校、东省特别区俄文师范专科学校等俄国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也相继成立,在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俄国移民背景的高等院校。这些学校的开办解决了旅居黑龙江地区的外侨人才培养难题,也对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黑龙江地区还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1926年,“哈尔滨中国银行行长马延喜、吉林滨江省道尹蔡运升为造就医学人才,以供社会国家需要起见,邀集各界人士,捐助款项,创设滨江医学专门学校,组建董事会。推举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为董事长,蔡运升伍连德为副董事长,马延喜为司库董事。”[5]伍连德为校长,校址为道外保障街。1928年1月1日,校名改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为解决学校经费筹措困难问题,“将本校改归特区教育厅管辖,并供给经费,旋核准预算。每年拨发哈大洋四万四千八百元,自是本校遂成为半官半私之性质矣。”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成为东省特区管辖的区立学校,1930年“第一班学生肄业期满,毕业者十七名。”[5]同年8月,招收本科一年级新生一班,人数为30人。1931年7月,第二班学生毕业者为23名,8月继续招收新生40人。1927年至1929年,黑龙江还设立了东北商船学校、东省特别区美术专门学校、东省特别区师范专科学校等一系列高等院校。由当地政府创办的高等院校和由沙俄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共同推进了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的进步。

三、结语

1912年至1931年间,黑龙江地区高等院校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创办方式:一种是黑龙江当地政府创办的高等院校,另一种是沙俄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随着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俄国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由俄方管理逐渐变成中俄共管。教育管理权的变化使得原先两种不同办学方式的院校相互间加深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法政哈尔滨黑龙江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从主妇价值到女权主义:日本法政学说史上的家务劳动争论
法律史评论(2020年1期)2020-09-11 06:25:14
清季杨荫杭的法政活动与思想轨迹(1899~1911)
法律史评论(2019年2期)2019-05-21 01:01:36
Write a caption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浅谈清末民初的法学教育——以法政学堂为视角
法律史评论(2017年0期)2017-07-09 03:44:04
黑龙江弃风博弈
能源(2016年1期)2016-12-01 05:10:04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小主人报(2016年2期)2016-02-28 20: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