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内政治生活问题与对策论析

2019-03-22 08:26刘双山孙万代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党组织主体党员

刘双山,孙万代,李 玲

(1.长春师范大学 廉政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32;2.吉林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高校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严肃其政治生活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1]。对高等学校来讲,练好“基本功”就是指高校要在办学治校过程中深入地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提升学校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强化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正确认识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校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对党和国家、高校自身及高校师生等多维主体都将产生良性、长远的影响。正确认识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有助于汲取各类机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经验,提升高校党内政治生活水平,促进从严治党落到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实处,为从严治教的良好校风的形成打下基础。

(一)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

高校党组织是党建队伍中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将高校党组织这支重要的队伍带好,从宏观层面而言,就是对党内政治生活总体质量的提升,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都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2],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党的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教育事业发展走向新高度。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有利于实现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逐步使高校的治校办学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也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这项系统工程的逐步完善,牢牢把握住高校这个重要的教育阵地和思想文化阵地。通过党内政治生活持续不断的开展,将对高校的政治方向给予正确的引导,实现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通过党内政治生活有效生动的开展,将深化党对高校理想信念的指引,实现党对高校的思想领导;通过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有序的开展,给予高校稳健可靠的组织保障,可实现党对高校的组织领导,最终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能逐步赋能给高校各个有关部门,推动高校党委更好地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实现在党的领导下从严治党、从严治校,保障党的政策方针在高校落实落地,确保高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我国高校有着崇高的历史使命,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责任。高校高质量地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是高校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的政治保证。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应采用潜移默化的手段对高校的办学治校加以引导,从高校中的领导和党员教师入手,通过常态化的党内政治教育让高校这一主体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精髓,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导向通过高校党内政治生活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形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科研中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长效机制,确保高校师生始终凝聚在党的周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是营造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必要条件

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对高校师生具有重要意义。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起点,能为广大师生提供精神营养并促进其成长和发展,是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根基和灵魂所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之所在,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键之所在。在高校教师群体内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能最直观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力,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优良教风的形成,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高校教师的思想引导和深入教育有利于高校学生深入理解自身的发展方向,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准确把握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特点及制约因素

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主体、参与对象及参与方式等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成为影响高校的党内政治生活实际效能的关键要素。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形成了一些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组织主体能力较强,但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主体是指高校内负责党内政治生活组织开展等相关活动的各级党组织,包括各院系的基层党组织和校级党组织。按照高校的人才聘任要求,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党务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学习能力及组织实施能力都比较强,这与高校自身的人才结构有很大的相关性。但高素质的党内政治生活组织主体并没有在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使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组织主体的素质和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质量形成巨大的反差。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党内政治生活组织主体的认识程度和行动能力存在巨大短板。

在思想层面,重视程度不足,失之于宽、失之于软[3]。高校各级党组织未能深入、普遍地认识到在高校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并使之常态化的重大意义。有些高校长期以来形成重视教学科研任务而轻党务、轻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惯性,未能深刻地领悟到立德树人与党内政治生活之间的深刻联系和因果关系,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把党内政治生活当成走过场,导致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变成应付上级检查和领导要求的花架子式行动,对中央的一系列精神和总书记系列讲话贯彻落实不够到位,没有真正入心入脑,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过程形式化的问题。高校各级党组织主体的认识水平出现偏差、组织态度和行动能力将严重影响参与对象的行动及反应,而这种不将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化、深入化和实际化要求落到实处的行为,会逐渐导致高校党内政治生活趋于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长此以往将严重腐蚀高校党员的免疫系统,削弱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在行动方面,落实程度不够,不足于质、不足于量。高校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党政机关的集教学科研和部分行政职能于一身的机构,其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动力相对匮乏。故而,党内政治生活组织主体将面对更大的压力,让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质量和数量大打折扣,产生了系列问题,如党支部的设置情况不够合理、每个党支部的党员人数过多而支部书记的配备普遍较弱。更有甚者,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以行政管理事务多和教学科研任务重为托词,双重组织生活落实得不够好,院系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没有真正理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得不够好,院长和书记在党内政治生活当中承担的责任不够明晰,职责履行得不到位,在管理工作中发扬党内民主不够积极主动,民主集中制落实得不到位。

(二)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参与对象基数大,但参与意愿不够强

教育部2017年度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职工人数总量达到2442995人”,人数众多。我国高校历来是进步人士的聚集地,是先进思想的萌发地,使高校中的党员基数巨大。不过,目前受到党员自身认知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高校党员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还不够高,表现在开展政治生活的时间难以保证、活动方式单一、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等方面。

当前高校选人用人导向、干部选拔任用尚未对党员的身份作出硬性要求,使一部分教师不具有党员身份,也不想拥有党员身份,而且当科研和党建工作冲突时,大都将科研工作作为自身工作的重点。这是因为当前大部分高校主要考核教师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不将党内政治生活参与情况列为重点考核指标,即使有相关要求,也往往不够具体、约束性不强,最终导致部分高校人员忽视自身思想进步,对党内政治生活的态度变得随意化、平淡化和敷衍化。部分高校师生党员认为高校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是上级的任务,是领导干部的事,与高校的普通教职工无关,把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看作被迫的行为。另外,党员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参与意愿是一个外部影响逐步内化于心的过程。当外部效应多为负面时,高校内部不能形成严肃的党内政治氛围,所以没有办法培养高校党员健康的政治参与情感、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良好的政治参与能力,也就决定了高校党员思想政治观念发展滞后,将党的纪律、制度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的目标难以实现[4]。

(三)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形式多样,但实际效果欠佳

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快速普及的今天,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广泛地受到新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广泛运用丰富和拓展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形式和参与方式,有效地增加了思想教育途径和价值引领手段,让更多的高校党员有机会及时地学习前沿的思想;另一方面,这种技术的发展也催生出新的问题,党内政治活动的线上化在摆脱专题讲座、时事报告、党内文件学习等形式的同时,也使得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陷入信息“狂轰滥炸”模式,精准度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形式大过内容,党内政治生活组织主体和参与对象之间、参与对象相互间都缺乏深入交流和思想分享。不注重解决党员思想上和工作上的实际困惑,会使党内政治生活主题和实际工作生活出现“两层皮”的现象,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5]。

三、科学谋划改进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路径和措施

破解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制约性因素及突出问题,必须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和特点,提升党内政治生活实际效能,形成完善的突破路径。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营造党内政治生活文化氛围

观念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效果。面对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组织主体重视程度的欠缺、参与对象积极性不足的困境,亟需开展更多与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主体和参与对象都要深刻了解党内政治生活对高校及其自身发展的重大作用,在思想认识层面解决惰性问题,建立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活文化氛围,推动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形成一种兼具高校自身特色又符合党内文化要求的政治生态。

为强化宣传教育,要将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切入点,“把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6]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多样的方式方法提供深入的思想教育,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连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输给高校党员,使其紧跟党的步伐,从理论高度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使其思想观念、行动更加符合党和高校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达到知行合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宣传教育活动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环节,通过与参与对象的实际工作相关联,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立德树人的职业要求相融合,力求把行之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融入到职业和生活的细微之处。思想教育的接受过程是一个需要逐步内化的过程,因而有必要形成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活文化氛围。

(二)抓住关键少数,落实党内政治生活责任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于高校来讲,就是要重点抓好学校党委和各二级单位党组织建设。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学校党委和各二级党委要全面履行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领导责任,带领党员、干部,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体系。学校党委书记和各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机关党组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第一责任人。二是落实监督责任。各级党组织负有对下级党组织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监督责任,有指导监督检查之责;学校纪委对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的行为负有查处之责。

(三)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党内政治生活执行标准

党内政治生活的优化需要“标本兼治”,健全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制度迫在眉睫。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党内政治活动开展标准,细化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频率、流程、内容等,以逐步推进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流程化。在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过程中,组织主体及参与对象存在的问题与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及开展标准的缺失密切相关。所以,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相关制度亟待完善。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组织主体及参与对象的认识水平的高低受其解释教育程度、党内文化氛围等多方因素影响[7],而解释教育活动的开展、文化氛围的形成又必须依赖于制度的明确、标准的厘清。为形成“解释教育-文化氛围-制度设立-党内政治生活顺利展开”的良性循环,必须制定适应高校自身情况的相关制度及相应标准。

制定适应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制度、明晰各项活动开展的具体标准是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开展的基础。为推动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中央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文件。在全党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总体要求下,高校要结合实际问题,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要求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并且在组织生活中带头讲党课。党课讲解要和工作密切结合,但不混同于工作会议。此外,高校应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基层院(系)党组织的工作运行机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8],明确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的参与细则与标准,制定详细的谈心谈话等年度计划、季度安排。

(四)建立问责机制,完善党内政治生活考评体系

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组织主体重视程度低、参与对象积极性差、党内政治生活形式繁冗等问题,与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缺少严格的考评机制有很大相关性。没有及时就高校党内政治生活进行问责,导致组织者和参与者逐渐放松要求,使党内政治生活变成作秀,无法发挥出实际效用。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建立全面、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考核评估机制,扩大监督主体范畴,坚持党内党外监督并举、传统监督和现代化监督方式同在、常态化和抽查式监督考核并存的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监督考核机制。为实现全面的党内监督,高校领导要主动担负起党内监督主体责任,主动接受党内、外的监督,建立民主党派和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列席制度,主动接受党外监督。要积极利用当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高校党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抓好校园新闻媒体宣传工作,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9]。除了细化和贯彻落实常态化的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监督考评工作,还要对高校党内生活进行不定期巡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在高校党内政治生活考核评估中,严肃的问责体系是必不可缺的,是强有力的责任倒逼机制建立的基础,是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氛围形成的关键环节。要建立以问题为导向、以责任人为载体的问责理念,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原则,将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组织领导者和实际参与者的问责体系构建起来,严肃问责程序,明晰问责标准。此外,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问责体系构建要契合高校的特点,真正戳到责任主体的痛点,力求降低问题的发生率,提升高校党内政治生活的实际效用。

四、结语

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对党和国家、高校自身及高校师生等多维主体均有深远的影响。我国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在组织主体和参与对象的自身素养和规模数量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应从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参与主体重视程度着手,力求形成良性的党内政治生活文化氛围,建立高校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明晰党内政治活动标准,健全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考评机制,完善党内政治生活问责体系,强化监督问责,切实提升高校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党组织主体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清华党组织公开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