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与“小”的转化及统一
——写作中视点问题的思考

2019-03-22 08:02:50宋福聚
长治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视点局部群体

宋福聚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写作中的视点,就是作者观察事物的着眼点,运笔行文的着力点。视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界定,为作者材料组织、结构安排规划了一个明晰的方向和范围。可以说,视点的选定,就是为整个文章确定了核心[1]。选定视点,可以使文章的构思进入到基本定型阶段,可以以此为中心来有效地组织材料表现主题。在写作动笔之前的构思阶段,视点选定既是重点,也是前驱。

传统写作理论认为,视点的选定一定要小要近,贪大求全是视点选择的大忌。这种认识当然有着充分的道理,得到古往今来写作者的一致认可。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曾说,“领脉不宜过远,远则入题时煞费周章;着手不宜太突,突则转旋处殊无余地。”此处的“领脉”可以理解为切入点即视点。

然而理论上虽然好理解,但在具体写作中,许多作者在视点选择时为如何是“小”如何才算“小”却大费周章,难以把握,以至于患上了“大”恐惧症,唯恐视点过大,犯了大忌,以至于动辄得咎,自束手脚。笔者认为,“小”与“大”并无绝对界限,需要灵活运用,视点过大,会把作品写成大而无当的空泛文章,但一味求“小”,也容易陷入到只窥一斑而不见全豹的误区。正因如此,在写作视点选择时,有必要对“小”与“大”进行辩证认识,只要运用得当,视点的“小”与“大”可以相互转换,和谐统一,相存并用[2]。笔者在长期写作过程中,在如何选择视点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将其总结为“以小见大”、“大中取小”,实践证明,对写作者尤其是高校中文系学生写作练习方面,效果良好。

一、以小见大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在写作中从小事件或大事件的局部入手。从小事件入手,是因为生活中许多小事件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大道理;从大事件的局部入手,是因为人们观察事物往往从具体局部认识,正如画家画山水,选取险峻山峰一角,更容易显示出其高峻莫测。《淮南子》:“以小见大,见一时落叶而知岁之将暮”,明代文学家徐渭说:“云隐蛟龙,得其一鳞一爪,正是所想,不必观其全身。”以小见大选择视点,在具体写作中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以小事件来反映大社会、大思考

作者在写作中,抓住生活中看似平凡琐碎的小事件,透过现象显示本质,把小题材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或者自然界中进行展开,并深入开拓和挖掘,从而收到“见一时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效果。鲁迅的《一件小事》通过一个拉洋车的“底层人”的言行,深刻地表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高尚的情怀和美好的心灵,并反衬出当时千千万万在封建思想流毒侵蚀之下的知识分子的腐朽观念和自私可鄙。《一件小事》确实是在说“小事”,但“小事”不小,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以及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再如当代作家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洋洋洒洒近百万字,描写了一个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小镇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小镇固然很小,但透过作者的讲述,读者可以从中窥见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作者以小镇为大社会的窗口,以普通个体来演绎社会大众,正是以小见大的绝好体现和运用。

(二)以小局部来反映大全局、大群体

作者的本能,总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映出宏大社会和群体,然而设想虽然美好,但一个宏大事件往往包含着千丝万缕的细节和纷繁复杂的人与事,写什么不写什么,从哪儿写起,都会成为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此时如果一味贪大求全,很容易把作品写成流水账或者浮光掠影的概况记录,既难以吸引读者读下去,更不会给读者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最终结果与作者的初衷背道而驰[3]。

正因如此,高明的作者会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总是精心选择宏大事件的一个局部、冰山一角,然后进行精雕细琢,深刻挖掘,以此来反映大全局,来表现大群体。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表现的是普法战争时期的宏大历史事件,但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表现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去广泛描述战败后法国民众的反应,仅仅是写了一个小学教师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涉及的人和事都很狭窄。但作者正是牢牢把握住了整个宏大历史事件中的“这一个”,提炼出典型的事物,创造出典型的形象,反映出具有全民族意义的大主题。作者正是成功运用了以小局部来反映大全局、大群体的视角选择,把特定具体事件放在宏大背景之下,突出反映了其本质,从而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二、大中取小

“大中取小”的视点选取与“以小见大”相反相成,它不同于“以小见大”视角中选择小事件或者小局部,而是直面宏大事件或全局背景,从其中截取一小部分来进行集中描述和展现,从而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视角选取方式。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中曾说:“如果有问题,就要从个别中看出普遍性。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统统提来解剖,然后才证明‘麻雀虽小,肝胆俱全’。从来的科学家都不是这么干的。”大中取小,正是从一般中提取个别、分析个别、认识个别,进而推演至一般,这种视点选择的方法,在写作中往往会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传神写照全在阿堵之中”。在具体写作中,大中取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选取群体中的个别

作品在描述广阔的社会生活时,面对社会群体中难以计数的个体,如果尽数一一展示,既无法做到,也没有必要,可以选取一个或几个有典型意义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解剖”之“麻雀”,即选取群体中的个别。

《红楼梦》中刘姥姥出场的文字,就表明了曹雪芹对大中取小这一视点选取方法的见解:“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那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头绪。”正如作者所言,刘姥姥确实是个“芥豆之微”的小人物,但她却是荣国府兴衰的最好见证人和旁观者,是作者观察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眼睛”。作者接下来透过刘姥姥的视角,逐层展开情节,敷衍故事,写起来有条不紊顺理成章。从群体中选择典型个体,借一叶而知秋临,窥一斑而见全豹,既节省笔墨,更深入骨髓。

(二)选取全景中的特写

写人叙事需要大中取小,从群体中选择个体,写景状物也是如此。写景状物类的作品如散文、游记或者说明文,面对描写对象,如果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往往会显得笼统而不着边际,什么都写到了又什么都没写清,反而使读者无法了解清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则需要大中取小,小中取精,以精取胜[4]。例如柳宗元的游记小品《钴鉧潭记》,虽然名为“潭记”,但并不像他的另一篇佳作《小石潭记》那样详尽描述潭及潭水的情况,而是别出心裁,采取了大中取小的视点,着重描写了潭源,描述了冉水的曲折激荡和一往无前,并借此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大中取小,以大引小,既使读者认识到了描写对象的别具一格,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从全景中选取特写,由粗入精,逐层深入,着重抓住有代表性的点进行描述,以描写部分为着力处,详尽描述而又简约精炼,往往会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会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全景,从而收到最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写作中视点的选择不必刻意追求“小”,也不必过于畏惧“大”,大与小是相对的,同时也是可以相互转化而和谐统一的,只要运用得当,化大为小,以小带大,大与小完全可以相互转化,相反而实相成。当然,要做到这些,必须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善于琢磨,在写作中总结经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视角选择方式,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猜你喜欢
视点局部群体
局部分解 巧妙求值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局部遮光器
吴观真漆画作品选
视点
河南电力(2016年5期)2016-02-06 02:11:24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2
两会视点
中国水利(2015年5期)2015-02-28 15:12:40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